□郭孟良

◇ 《中原文獻整理史稿》書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己亥秋日,在新中國七十華誕的歡慶氛圍當中,王鋼兄的新著《中原文獻整理史稿》殺青告竣,行將付梓,令人欣慰。通讀之下,不忍釋卷,應作者之囑,聊述觀感,附于驥尾。
王鋼兄天縱逸才,出身于文化世家,徜徉于書海文府,與我亦師亦友之間。1988年,當我剛剛入行出版之際,他的大作《關漢卿研究資料匯考》已經問世,甚見功力,頗得時譽。隨后《校訂錄鬼簿三種》、《徐渭傳》、《中國戲曲史編年》(元明卷)、《全元曲》等相繼推出,破格晉升研究員,無愧為我輩中州學人的翹楚。其后他又轉入出版戰線,成為我們河南出版業界的同道,主持策劃出版了一大批優秀圖書,尤其是較早地身體力行,致力于數字出版領域的探索,無愧為編輯出版行業的先進。近年來,在文化產業的改革發展中,他多年如一日,白天忙于出版經營管理,晚間則暢游書海,利用互聯網聯通無限的快捷與便利,“坐擁書城,秒殺萬卷”,構建起自己的數字圖書館,致力于中原文獻、歷史影像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無愧為中原文脈的傳人。職此之故,梳理中原文脈傳承,編撰《中原文獻整理史稿》,王鋼兄堪稱上佳之選。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秉河岳英靈,會八方風雨,自古為聲靈赫濯之區、文物衣冠之藪。獨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鑄就了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中原文脈,形成了作為中華文化主干、主流、主線的中原文化,留下了積淀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數以萬計的記憶遺產或文獻遺產,成為我們今天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復興的源頭活水。遺憾的是,自靖康之變、宋室南渡,中原地區逐漸失卻核心地位,加之屢遭兵燹、頻罹災荒,中原文化趨于式微,在清代以降的幾次地方文獻編纂整理出版熱潮中,也沒有大的作為。不僅浩如煙海的傳統中原文獻亟待系統搜集整理和保護利用,而且清末以來的報刊、檔案及其他文獻更需要搶救性保護,近百年來文物考古的豐富資源也有待集中呈現,因此實施中原文獻整理出版工程,傳承中原文脈,構筑文化高地,成為當代中原人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可喜的是,繼《中原文化大典》編纂出版之后,醞釀已久的《中原文庫》出版工程即將正式啟動。王鋼兄的《中原文獻整理史稿》在這一現實背景下面世,可謂適時之作。我們在規劃《中原文庫》的過程中,梳理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原文化研究著作,約略千種之多,然尚未有一種以中原文獻整理史作為研究對象的專著,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鋼兄的《中原文獻整理史稿》堪稱創體之作。細讀其書,在廣搜博采的基礎上對明代、清代、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以紙本圖籍為主的中原文獻整理出版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述,發掘出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講述了不少生動感人的故事,總結了前輩學人的經驗教訓,也提出了新時代編纂整理出版中原文獻的歷史任務,允為翔實之作。
作為一個中原出版人,我曾經擔任執行副總主編經歷了《中原文化大典》編纂出版的始終,如今又恭逢《中原文庫》編纂出版工程這件盛事,實為幸運!而能與王鋼兄一道沉潛其中,切磋琢磨,如沐春風,更屬人生樂事!故樂見其書之成,而大作又將由我曾長期供職的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作為建社四十周年的獻禮,真乃可喜可賀!
是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