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祖庭事苑》的訓詁學成就

2020-09-29 07:44:49鄭莉娟
現代語文 2020年6期
關鍵詞:考辨

鄭莉娟

摘 ?要:《祖庭事苑》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早解釋禪宗語詞的辭書,該書在文本輯佚、古籍考訂、文字訓詁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解疑析錯、探明語源、審音辨形三個方面,考辨書中的12則詞條,以此管窺《祖庭事苑》的訓詁學成就。

關鍵詞:《祖庭事苑》;析錯;語源;考辨;訓詁

北宋僧人睦庵善卿所撰的《祖庭事苑》[1]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解說禪宗語錄語詞的辭書。全書擇取唐、北宋禪師的十八種著作中的兩千四百多條詞語,校勘訛誤字形,注音釋義,并指明來源。該書在疏解禪籍語詞時,既對學人解讀禪籍時的疑問及錯誤進行解說和糾正;又充分利用辭書、古注來探求字義、詞義,盡可能地探明詞語的語源;還通過辨析詞語的音形為釋義找到依據。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為閱讀禪籍掃清了障礙,也為文字學、語源學等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下面,就從解疑析錯、探明語源、審音辨形三個方面,考辨書中的12則詞條,以此管窺《祖庭事苑》的訓詁學成就。

一、解疑析錯

《祖庭事苑》雖以釋義為主,但據筆者統計,書中有多達七十條的注釋內容為糾正錯誤,這些錯誤或是所釋禪錄中的錯誤,或為某些禪籍中出現的訛誤。善卿竭盡全力補正,這種作法與善卿的編撰目的是一致的。為了給學者正確的“釋教因緣”“儒書事跡”而不“誤累后學”,善卿針對這些錯誤,或直接糾錯,或指出緣由,或提示學人應注意之處。

(一)直接指正錯誤

(1)【青蘿夤緣】

語出《忠國師碑》。乃草堂沙門飛錫撰。其間數語,叢林率多舉唱。如:“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云淡濘,出沒大虛之中。萬法本閑而人自鬧。”“論頓也,不留朕跡;語漸也,返常合道。”“得之于心,伊蘭作栴檀之樹;失之于旨,甘露乃蒺?之園。”“白云志高,青松節峻,唯帝之師,親傳法印。解深貌古,言崄理順,不有定門,將何演頓?”此皆草堂飛錫之語,今叢林說者往往指作國師之言。蓋由看尋之疏率,又豈能明雪竇之旨哉?①(卷一《雪竇后錄》)

按:善卿于該目下指出學者因“看尋之疏率”而誤把飛錫《忠國師碑》的內容當作忠國師本人的話語。經筆者查檢,這種現象在禪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如:《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卷七:“上堂。南陽忠國師云:‘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云淡濘,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閑,而人自鬧。”《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七:“師下堂,眾禮拜,各歸位,久立。師顧眾云:‘正恁么時也,恰好有甚么相辜負處?復舉南陽忠國師云‘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云淡泊,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閑,惟人自鬧。”可見,以上語錄皆將“青蘿夤緣”句誤作忠國師之語。如此看來,確有必要對此加以糾正。

(2)【一句合頭語】

按云門垂代:“古人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作么明得免此過?”古人,謂船子也。船子問夾山:“你何處學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船子笑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今雪竇云:“忽若云門道,一句合頭語。”此船子語,非云門也。(卷二《雪竇拈古》)

按:該詞亦見于《明覺禪師語錄》卷三:“師云:‘者漢勞而無功,忽若云門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又作么生免此過?”又《云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一日云:‘古人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作么生明得免此過?代云:‘趙州石橋嘉州大像。”可知上述語錄皆以“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為云門禪師所言。

善卿于該條下將這句話歸為船子之語。“船子”與“夾山”的對話見于《慈受懷深禪師廣錄》卷四:“船子才見夾山。便問:‘大德住在甚寺?夾山云:‘寺則不住,住則不似。船子云:‘汝道不似,不似箇甚么?夾山云:‘不是目前法。船子云:‘甚處學得來?夾山云:‘非耳目之所到。船子云:‘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夾山擬開口,船子便打落水。才擬出,船子又云:‘道。道。夾山擬開口,船子又打,夾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船子云:‘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夾山云:‘拋綸擲釣,師意如何?船子云:‘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速道!速道!夾山云:‘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船子云:‘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夾山乃掩耳。船子云:‘如是。如是。”由此可見,善卿此校的確是有據可依的。

(3)【袖里藏鋒】

《達觀錄·四藏鋒頌·序》云:“叢林舊有四藏鋒:一曰就事藏鋒;二曰就理藏鋒;三曰入就藏鋒;四曰出就藏鋒。”不知何人改就為袖,改理為里云云。今禪家錄用就字為襟袖字,用理字為表里字,共所不疑也。且如風穴錄有四出就語:一曰如何是密室中事,出袖談今古,回顏獨皺眉。二曰九夏賞勞,請師言薦。出袖拂開龍洞雨,泛杯波涌缽囊花。三舉南泉辭寒山游石橋緣。僧問師:“意旨如何?”出袖藏鋒能靈利,毛睫無差滑石橋。四勘僧云:“聲前來,句后殺。”僧應爾。師云:“出袖藏鋒無定止,汝潰經雨倒降旗。”此蓋后人不善其意,妄以去就之就,改為襟袖之袖也。今叢林中以袖里藏鋒、出袖拂開皆為用中語,舉口則棒拍已行,豈容擬議?雖然,茍欲詳其問答語脈,則是何旨意。古人之言,豈虛發邪?既學古人之建立,安可忽諸?且就事則全事,就理則全理,入就則事理俱,出就則事理泯。至于四料揀、四賓主、三句、五位,各有宗徒,無自封執。第以風穴四語詳之,則厥旨可見。達觀去臨濟七世,去風穴四世,乃直下正派,頗得詳審,以此校之,則凡曰禪門語錄,袖、里皆宜改為就、理。若謂法門時節,不得以語言文字輒生情解者,吾未如之何也矣。(卷二《雪竇瀑泉》)

按:該詞亦見于《明覺禪師語錄》卷四:“上堂。‘汝等諸人,盡是久經陣敵慣戰作家,倚天長劍即不問,爾作么生是袖里藏鋒?代云:‘寡不敵眾。”

善卿立該目是批評有些學人對“袖里藏鋒”意義的誤解,故而三次指出改“就”為“袖”、改“理”為“里”的錯誤。為使學人清晰地理解“就”“理”之緣由,善卿又于卷六《風穴眾吼集》單立“出袖”一條,并詳細地列出四藏鋒頌:

其一:就事藏鋒事獨全,不于理上取言詮。金麟若不吞香餌,擺尾搖頭戲碧川。

其二:就理藏鋒理最微,豈從事上立毫厘。新羅鷂子飛天外,肯搦林中死雀兒。

其三:入就藏鋒理事該,碧潭飄起動風雷。禹門三月桃花浪,戴角擎頭免曝腮。

其四:出就藏鋒事理亡,長天赫日更無妨。雷公電母分明說,霹靂聲中石火光。

以上足以見出善卿對這一條目的重視,在此之后,卻很少有人談及該話題。直到日本江戶時代的無著道忠,在其所著的《盌云靈雨》[2]中再次談到了“出袖出就”①的問題,但遺憾的是,無著認為“袖”字正確,理由是“因袖有拂開言也”,這顯然是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禪宗的宗旨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語言文字,因此,它雖然運用語言這一載體,但更追求超越語言層面的深層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說,語言文字有可能限制了意義的表達,但在它限制言說的同時,也能把意義呈現出來。“出就”便是禪師活用語言的超脫手法,它是超越語言文字而指向更深層次的意義的。

(4)【葬熊耳】

當云葬龍耳,蓋有其緣。西晉文帝聞璞郭②為人相墓地,遂微服觀之。謂主人曰:“此葬龍角當滅族,何為葬此?”主人曰:“郭璞云:‘此是龍耳,三年當有天子至。”帝曰:“出天子耶。”主人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也。”《傳燈》作“呂才葬虎耳”,亦非也。呂才,唐博州清平人也,官至太常丞,善陰陽術數。嘗撰《卜宅篇》,凡七章。甚祛俗執,因附一二于下。其六曰:“且人有初賤而后貴,始泰而終否者,子文為令尹,仕三而已;展禽三黜于士師,彼家墓已定而不改,此名位不常。何也?故知榮辱升降,事關諸人而不由葬也。世之人為葬巫所欺,悉擗踴荼毒以期微幸,由是相塋隴,希官爵,擇日時,規財利,謂辰日不哭,欣然而受吊;謂同屬不得臨壙,吉服避送其親。詭斁禮俗,不可以法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葬龍耳”這一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術解》,主要講述了郭璞為墓主“葬龍耳”從可招致天子詢問,其目的是為了證明郭璞的葬術的神奇玄妙,十分靈驗。

卍續藏本《拈八方珠玉集》:“舉僧問靈云:‘君王出陣時如何?云云:‘郭璞葬熊耳。僧云:‘如何是郭璞葬熊耳?云云:‘坐見白衣天。僧云:‘當今何在?云云:‘莫觸龍顏。佛鑒拈云:‘從苗辨地,因語識人。靈云見桃花便悟,名不虛傳,如何辨的?不見他道,郭璞葬熊耳。”此段記載了一位僧人與靈云志勤禪師的對話,佛鑒又拈提這一古則。依據善卿的校釋,該古則之意便可了然。而佛鑒拈提這一古則夸贊靈云見桃花便悟,就如同郭璞指示墓主“葬龍耳”、三年后招致天子前來詢問一樣,都是“名不虛傳”,只不過一是“從苗辨地”,一是“因語識人”。

此外,善卿還指出《景德傳燈錄》作“呂才葬虎耳”的失誤,一并改之。呂才之生平事跡,可參看《舊唐書》卷七十九、《新唐書》卷一〇七,兩書還收錄了其《葬篇》等三篇著作。據《葬篇》文意可知,呂才對當時的埋葬迷信風水是反對的。善卿所引用的“其六曰:……不可以法也”這段話,也見于《新唐書·呂才傳》之《葬篇》,只是文字略有出入。

(二)因“參閱不審”而誤

(5)【三句】

一截斷眾流,二函蓋乾坤,三隨波逐浪,立此三句,自德山圓明大師始也,今皆謂云門三句者,蓋參尋之不審也。然德山即云門之嗣,有此三句爾。(卷一《云門錄》上)

(6)【出三句語】

云門有時示眾云:‘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陟世緣,作么生承當?自代云:‘一鏃破三關。然雖有此意,且未嘗立為三句。昔普安道禪師,因德山出三句語,隨以頌之付于卷末,往往亦指此頌為云門所作,是皆看閱不審也。道即德山之的嗣。(卷一《云門錄》上)

按:善卿立“三句”“出三句語”二則條目,主要不是解說“三句”之義,而是糾正禪人習用“云門三句”說法的錯誤。我們發現,這種說法在禪籍中確實常見。如《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五:“門云:‘體露金風,句中不妨把斷要津,不通凡圣。須會他舉一明三,舉三明一。爾若去他三句中求,則腦后拔箭。他一句中須具三句: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自然恰好。云門三句中,且道用那句接人,試辨看。”再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八:“師云:‘此三轉語。一轉具三玄三要,四料揀四賓主。洞山五位,云門三句,百千法門,無量妙義,若人揀得,許爾具一只眼。”

善卿指出,云門禪師有“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陟世緣”三句,而“截斷眾流”“函蓋乾坤”“隨波逐浪”這“三句”,實則為云門法嗣德山緣密汲取云門之精華,改其語句,禪林或稱“德山三句”。《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朗州德山第九世緣密圓明大師》:“德山有三句語:一句函蓋乾坤,一句隨波逐浪,一句截斷眾流。”

善卿還指出,禪人誤把德山緣密禪師的弟子普安道對此三句作的頌當作云門禪師所作。在大正藏本《云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下末尾,十二首頌仍以《頌云門三句語并余頌八首》為題,記為“門人住德山圓明大師緣密述”。經筆者考察,這十二首頌亦見于《天圣廣燈錄》卷二一《鼎州普安道禪師》、《聯燈會要》卷三○《鼎州普安道和尚》。由此可見,善卿此校是十分正確且很有必要的。

(7)【玄沙有言】

愚觀此頌,正用常歸宗語,其意甚詳。今云玄沙有言,玄沙又得于歸宗耳,備錄二頌,應知所出之前后也。歸宗常禪師頌:歸宗事理絕,日輪正當午。自在如師子,不與物依怙。獨步四山頂,優游三大路。欠呿飛禽墜,嚬呻眾邪怖。機豎箭易及,影沒手難覆。施張若工伎,裁剪如尺度。巧鏤萬般名,歸宗還似土。語默音聲絕,音妙情難措。棄個眼還朧,取個耳還瞽。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后路。可憐大丈夫,先天為心祖。玄沙頌云:一二三四五,日輪正當午。可憐大丈夫,先天為心祖。(卷二《雪竇頌古》)

按:該詞亦見于《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六:“雪竇頌古云:與君放出關中主,放箭之徒莫莽鹵。取個眼兮耳必聾,舍個耳兮目雙瞽。可憐一鏃破三關,的的分明箭后路。君不見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為心祖。”

善卿對雪竇頌古中的“玄沙有言”一語擇出立目,其目的是指出雪竇頌古中的“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后路。可憐大丈夫,先天為心祖”句乃出自歸宗而非玄沙。因此,在《風穴眾吼集》“一鏃”下,善卿又列出歸宗頌原文加以強調①。《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亦指出了該頌非玄沙所作。其書卷六云:“此頌數句,取歸宗頌中語。歸宗昔日,因作此頌,號曰歸宗,宗門中謂之宗旨之說……大丈夫先天為心祖。玄沙常以此語示眾。此乃是歸宗有此頌,雪竇誤用為玄沙語。如今參學者,若以此心為祖宗,參到彌勒佛下生,也未會在若。”

(8)【威音王佛】

禪宗不立文字,謂之教外別傳。今宗匠引經,所以明道,非循跡也。且威音王佛已前,蓋明實際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門中。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后人謂音王實有此緣,蓋由看閱乘教之不審,各本師承,沿襲而為此言。(卷五《池陽問》)

按:善卿于該目下糾正后人因“看閱乘教之不審”而“謂音王實有此緣”。“威音王佛”即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法華經》卷六《常不輕菩薩品》:“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后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后,于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由此可知,威音王佛確有此緣。

威音王佛已前,是指威音王佛未出世之前,距離現在時間久遠。禪宗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為宗旨,“威音王已前”即不用語言文字傳達妙義,為無師無學的明心見性境界。所以善卿有言“今宗匠引經,所以明道,非循跡也”。威音王以后,則是祖師傳承,而這一時期仍然無師印證所學,自然是天外公道[3](P256)。《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二:“威音王已前,無師自悟,是大解脫人;威音已后,因師打發,不免立師立資,有迷有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又“威音未朕前”“威音那畔”義同“威音王已前”,是指悟道境界。《如凈和尚語錄》卷上:“今朝九月初一,打板普請坐禪。第一切忌瞎睡,直下猛烈為先。忽然爆破漆桶,豁如云散秋天。劈脊棒,迸胸拳,晝夜方才不可眠。虛空消殞更消殞,透過威音未朕前。咦,栗棘金圈恣交,凱歌高賀徹風顛。”《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直饒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時座斷,大似釘樁搖櫓,膠柱調弦,直饒顯目前機用目前事。”此外,禪籍中“威音”與“空劫”常常并提連用。《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八:“而今默照邪師輩,只以無言無說為極則,喚作威音那畔事,亦喚作空劫已前事。”“空劫已前事”即超越時空的禪悟之境,同“威音那畔事”。

二、探明語源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語源是客觀存在的[4]。語源的探求主要包括探索語源意義和命名緣由。蔣紹愚先生指出:“要對一個詞語有更深的了解,就不僅要弄清其意義,還要推求其語源。推求語源包括兩個方面:(a)弄清某個詞語的歷史來源;(b)弄清某個詞語的‘得名之由(或者叫‘內部形式)。”[5](P294)張永言認為,“指出某個詞或詞義最先見于某一文獻并不意味著它在語言里就產生在這個文獻的撰著年代;找出最早用例的目的只在于確定某一個詞或詞義產生的時代下限,即是說它在語言里出現不晚于某個時代。”[6](P17)善卿在多數詞目下直接指出了詞語的出處或來源,為我們確定了某一個詞或詞義產生的時代下限。

(9)【禾山】

《寶藏論》云:“夫學者有三:其一謂之真,其二謂之鄰,其三謂之聞。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謂之真。”(卷二《雪竇頌古》)

按:該詞亦見于《明覺禪師語錄》卷三:“臥龍代云:‘和尚屬專甲。禾山云:‘是何道理?趙州云:‘明年與和尚作領布衫。”

善卿在該詞目下直接引用《寶藏論》,似乎讓人不明就里。“禾山”本是指吉州禾山無殷禪師,其著名的公案為“禾山打鼓”,即他反復用“解打鼓”來回應僧人的連續發問。《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五:“禾山垂語云:‘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為真過。僧出,問:‘如何是真過?山云:‘解打鼓。又問:‘如何是真諦?山云:‘解打鼓。又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山云:‘解打鼓。又問:‘向上人來時如何接?山云:‘解打鼓。禾山垂示云:‘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為真過。此一則語,出《寶藏論》。”由此可知,善卿于此處并非是解釋禾山,而是要指明禾山垂語的出處為《寶藏論》。

(10)【四山】

《別譯阿含》云:“一老山能壞少壯;二病山能壞色力;三死山能壞壽命;四衰耗山能壞一切榮華富貴。”又《問諫王經》:“譬如四山四面合之,其中物類如何能免。王曰:‘如人四大俱壞,有情命可免否,在須臾間不可保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該詞亦見于《拈八方珠玉集》:“僧問曹山:‘四山相逼時如何?山云:‘曹山在里許。僧云:‘未審還求出也無。山云:‘在里許,即求出。”“四山相逼”即人身常為生老病死四苦相逼迫。

善卿引用《別譯雜阿含經》之“老山、病山、死山、衰耗山”,作為“四山”一詞的語源。又《大明三藏法數》卷一一“四山”條亦注云:“出《別譯雜阿含經》。”由此可知,“四山”詞義產生的時代應是在南朝宋之前。詹緒左曾指出,“四山”出自《涅槃經》卷二十九:“我即贊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7](P163)則時代略晚。

三、審音辨形

禪籍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俗語詞,可是,要完全了解這些俗語詞的意義卻并非易事。《祖庭事苑》主要運用審音辨形的訓釋方式來探究這些詞義。所謂“音”,即詞語的語音形式;所謂“形”,即詞語的文字形式。

(11)【塻窯】

本作莫傜,地名。今溈山塔莊是矣。古語云:不作溈山一頂笠,無由得到莫傜村。(卷一《雪竇后錄》)

按:大正藏本《明覺禪師語錄》卷三:“猷窰人設齊且致,水中拈月致將一問來。”嘉慶藏本《明覺禪師語錄》卷二,“猷窰”作“塻窰”,“設齊”作“設齋”。卷后附音義:“塻,莫、模二音。窰,余招切,與窯同。”由此可知,“猷”當為“塻”之誤字。禪籍中亦見其他異形,例如:

1.無底籃中提得起,莫窰村里不須尋。(《聯燈會要》卷二九《臨安府凈慈道昌禪師》)

2.僧問:“不作溈山一頂笠,無由得到莫窯村。如何是溈山一頂笠?”師喚曰:“近前來。”僧近前,師與一蹈。(《五家正宗贊》卷四《溈山大圓禪師》)

3.波斯讀梵字,寞窯人作詩。烏頭彷彿,附子依俙。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九)①

4.上堂云:“爍電之機罕遇,且向摸窰村里作活計。”僧問:“如何是摸窰村里作活計?”師云:“歸依佛法僧。”(《古尊宿語錄》卷六《睦州和尚語錄》)

5.師上堂云:“有一人恁么去,有一人恁么來,且道此二人,阿那箇為得人天眼衲僧,作么生辨?若辨得去,有參學眼;若辨不得,莫傜人設齋,珍重。”(《天圣廣燈錄》卷二五《郢州林雞徹禪師》)

以上例句中的“莫窰”“莫窯”“摸窰”“莫傜”四個異形詞,當以“莫傜”為正。因此,善卿言“本作莫傜”,甚是。詹緒左曾以《祖庭事苑》的釋義作為“猷窰”的佐證[8](P311)。莫傜,即瑤族的古稱。《梁書·張纘傳》:“(纘)改為使持節、都督湘、桂、東寧三州諸軍事、湘州刺史……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因此向化。”《隋書·地理志下》:“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

(12)【距死】

當作倚死。倚,巨綺切,立也。距,音巨,雞距也。或作伎,與也。并非義。(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卍續藏本《拈八方珠玉集》:“有澄一禪客,見婆問云:‘南泉因什么少機關?婆哭云:‘可悲!可痛!一罔措。婆云:‘會么?一合掌而立。婆云:‘跂死禪和,如麻似粟。”這里則作“跂死禪和”。

善卿認為,“距死”當作“倚死”,甚是。“距”,《說文解字·足部》:“距,雞距。”“倚”,《廣雅·釋詁四》:“倚,立也。”“伎”,《說文解字·人部》;“伎,與也。”善卿依字書、韻書為三字注音釋義,可以看出,“距”“伎”的字義與文意不符。據上文,凌行婆見澄一禪客不知所措,故罵他是只知站立的禪客。“跂”與前一句禪客“合掌而立”的“立”相對應。由此可見,此處“跂”的意思是“抬起腳后跟站著”,與“倚”同義。又上段引文中的“跂死禪和”,在《景德傳燈錄》卷八《浮杯和尚》中作“徛死禪和”,在《聯燈會要》卷五中作“伎死禪和”,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中作“猗死禪和”。這些異形詞皆應以“倚死”為正。

與“倚死禪和”同義的還有“立死漢”“立地死漢”“立地死人”[9]。《古尊宿語錄》卷一四《趙州真際禪師語錄》:“問:‘靈草未生時如何?師云:‘嗅著即腦裂。云:‘不嗅時如何?師云:‘如同立死漢。《續傳燈錄》卷二四《潭州岳麓海禪師》:“僧問:‘進前三步時如何?師曰:‘撞頭磕額。曰:‘退后三步時如何?師曰:‘墮坑落塹。曰:‘不進不退時如何?師曰:‘立地死漢。”《天圣廣燈錄》卷二○《蘄州北禪悟同禪師》:“若見,與我拈將出來看;若不見,大似立地死人。”“倚死”“立死”,均謂禪僧如死人一般站立著,比喻禪人不能通變,不識機要[10](P306)。無著

道忠《葛藤語箋》“伎死禪和”條:“一山曰:言無伎倆禪和也。又曰:不能通變之人,不識機要之人。”[8](P153)一山將“伎死禪和”釋為“無伎倆禪和”,顯然是望文生義;而將其釋為“不能通變之人,不識機要之人”,則為切中肯綮之言。

參考文獻:

[1]臺灣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藏經·祖庭事苑(禪藏).1994.

[2][日]無著道忠.盌云靈雨[M].東京: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91.

[3]黃繹勛.宋代禪宗辭書《祖庭事苑》之研究[M].臺北:佛光出版社,2011.

[4]楊澤林.淺談名物命名之源[M].河北北方學院學報, 2006,(4).

[5]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張永言.語文學論集(增補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7]詹緒左.《祖堂集》詞語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8][日]無著道忠.葛藤語箋[M].東京: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91.

[9]顧軍.釋“徛死”[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5).

[10]詹緒左.禪籍疑難詞語考(下)[A].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八輯)[C].巴蜀書社,2014.

北宋僧人睦庵善卿所撰的《祖庭事苑》[1]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解說禪宗語錄語詞的辭書。全書擇取唐、北宋禪師的十八種著作中的兩千四百多條詞語,校勘訛誤字形,注音釋義,并指明來源。該書在疏解禪籍語詞時,既對學人解讀禪籍時的疑問及錯誤進行解說和糾正;又充分利用辭書、古注來探求字義、詞義,盡可能地探明詞語的語源;還通過辨析詞語的音形為釋義找到依據。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為閱讀禪籍掃清了障礙,也為文字學、語源學等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下面,就從解疑析錯、探明語源、審音辨形三個方面,考辨書中的12則詞條,以此管窺《祖庭事苑》的訓詁學成就。

一、解疑析錯

《祖庭事苑》雖以釋義為主,但據筆者統計,書中有多達七十條的注釋內容為糾正錯誤,這些錯誤或是所釋禪錄中的錯誤,或為某些禪籍中出現的訛誤。善卿竭盡全力補正,這種作法與善卿的編撰目的是一致的。為了給學者正確的“釋教因緣”“儒書事跡”而不“誤累后學”,善卿針對這些錯誤,或直接糾錯,或指出緣由,或提示學人應注意之處。

(一)直接指正錯誤

(1)【青蘿夤緣】

語出《忠國師碑》。乃草堂沙門飛錫撰。其間數語,叢林率多舉唱。如:“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云淡濘,出沒大虛之中。萬法本閑而人自鬧。”“論頓也,不留朕跡;語漸也,返常合道。”“得之于心,伊蘭作栴檀之樹;失之于旨,甘露乃蒺?之園。”“白云志高,青松節峻,唯帝之師,親傳法印。解深貌古,言崄理順,不有定門,將何演頓?”此皆草堂飛錫之語,今叢林說者往往指作國師之言。蓋由看尋之疏率,又豈能明雪竇之旨哉?①(卷一《雪竇后錄》)

按:善卿于該目下指出學者因“看尋之疏率”而誤把飛錫《忠國師碑》的內容當作忠國師本人的話語。經筆者查檢,這種現象在禪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如:《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卷七:“上堂。南陽忠國師云:‘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云淡濘,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閑,而人自鬧。”《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七:“師下堂,眾禮拜,各歸位,久立。師顧眾云:‘正恁么時也,恰好有甚么相辜負處?復舉南陽忠國師云‘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云淡泊,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閑,惟人自鬧。”可見,以上語錄皆將“青蘿夤緣”句誤作忠國師之語。如此看來,確有必要對此加以糾正。

(2)【一句合頭語】

按云門垂代:“古人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作么明得免此過?”古人,謂船子也。船子問夾山:“你何處學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船子笑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今雪竇云:“忽若云門道,一句合頭語。”此船子語,非云門也。(卷二《雪竇拈古》)

按:該詞亦見于《明覺禪師語錄》卷三:“師云:‘者漢勞而無功,忽若云門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又作么生免此過?”又《云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一日云:‘古人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作么生明得免此過?代云:‘趙州石橋嘉州大像。”可知上述語錄皆以“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為云門禪師所言。

善卿于該條下將這句話歸為船子之語。“船子”與“夾山”的對話見于《慈受懷深禪師廣錄》卷四:“船子才見夾山。便問:‘大德住在甚寺?夾山云:‘寺則不住,住則不似。船子云:‘汝道不似,不似箇甚么?夾山云:‘不是目前法。船子云:‘甚處學得來?夾山云:‘非耳目之所到。船子云:‘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夾山擬開口,船子便打落水。才擬出,船子又云:‘道。道。夾山擬開口,船子又打,夾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船子云:‘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夾山云:‘拋綸擲釣,師意如何?船子云:‘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速道!速道!夾山云:‘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船子云:‘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夾山乃掩耳。船子云:‘如是。如是。”由此可見,善卿此校的確是有據可依的。

(3)【袖里藏鋒】

《達觀錄·四藏鋒頌·序》云:“叢林舊有四藏鋒:一曰就事藏鋒;二曰就理藏鋒;三曰入就藏鋒;四曰出就藏鋒。”不知何人改就為袖,改理為里云云。今禪家錄用就字為襟袖字,用理字為表里字,共所不疑也。且如風穴錄有四出就語:一曰如何是密室中事,出袖談今古,回顏獨皺眉。二曰九夏賞勞,請師言薦。出袖拂開龍洞雨,泛杯波涌缽囊花。三舉南泉辭寒山游石橋緣。僧問師:“意旨如何?”出袖藏鋒能靈利,毛睫無差滑石橋。四勘僧云:“聲前來,句后殺。”僧應爾。師云:“出袖藏鋒無定止,汝潰經雨倒降旗。”此蓋后人不善其意,妄以去就之就,改為襟袖之袖也。今叢林中以袖里藏鋒、出袖拂開皆為用中語,舉口則棒拍已行,豈容擬議?雖然,茍欲詳其問答語脈,則是何旨意。古人之言,豈虛發邪?既學古人之建立,安可忽諸?且就事則全事,就理則全理,入就則事理俱,出就則事理泯。至于四料揀、四賓主、三句、五位,各有宗徒,無自封執。第以風穴四語詳之,則厥旨可見。達觀去臨濟七世,去風穴四世,乃直下正派,頗得詳審,以此校之,則凡曰禪門語錄,袖、里皆宜改為就、理。若謂法門時節,不得以語言文字輒生情解者,吾未如之何也矣。(卷二《雪竇瀑泉》)

按:該詞亦見于《明覺禪師語錄》卷四:“上堂。‘汝等諸人,盡是久經陣敵慣戰作家,倚天長劍即不問,爾作么生是袖里藏鋒?代云:‘寡不敵眾。”

善卿立該目是批評有些學人對“袖里藏鋒”意義的誤解,故而三次指出改“就”為“袖”、改“理”為“里”的錯誤。為使學人清晰地理解“就”“理”之緣由,善卿又于卷六《風穴眾吼集》單立“出袖”一條,并詳細地列出四藏鋒頌:

其一:就事藏鋒事獨全,不于理上取言詮。金麟若不吞香餌,擺尾搖頭戲碧川。

其二:就理藏鋒理最微,豈從事上立毫厘。新羅鷂子飛天外,肯搦林中死雀兒。

其三:入就藏鋒理事該,碧潭飄起動風雷。禹門三月桃花浪,戴角擎頭免曝腮。

其四:出就藏鋒事理亡,長天赫日更無妨。雷公電母分明說,霹靂聲中石火光。

以上足以見出善卿對這一條目的重視,在此之后,卻很少有人談及該話題。直到日本江戶時代的無著道忠,在其所著的《盌云靈雨》[2]中再次談到了“出袖出就”①的問題,但遺憾的是,無著認為“袖”字正確,理由是“因袖有拂開言也”,這顯然是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禪宗的宗旨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語言文字,因此,它雖然運用語言這一載體,但更追求超越語言層面的深層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說,語言文字有可能限制了意義的表達,但在它限制言說的同時,也能把意義呈現出來。“出就”便是禪師活用語言的超脫手法,它是超越語言文字而指向更深層次的意義的。

(4)【葬熊耳】

當云葬龍耳,蓋有其緣。西晉文帝聞璞郭②為人相墓地,遂微服觀之。謂主人曰:“此葬龍角當滅族,何為葬此?”主人曰:“郭璞云:‘此是龍耳,三年當有天子至。”帝曰:“出天子耶。”主人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也。”《傳燈》作“呂才葬虎耳”,亦非也。呂才,唐博州清平人也,官至太常丞,善陰陽術數。嘗撰《卜宅篇》,凡七章。甚祛俗執,因附一二于下。其六曰:“且人有初賤而后貴,始泰而終否者,子文為令尹,仕三而已;展禽三黜于士師,彼家墓已定而不改,此名位不常。何也?故知榮辱升降,事關諸人而不由葬也。世之人為葬巫所欺,悉擗踴荼毒以期微幸,由是相塋隴,希官爵,擇日時,規財利,謂辰日不哭,欣然而受吊;謂同屬不得臨壙,吉服避送其親。詭斁禮俗,不可以法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葬龍耳”這一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術解》,主要講述了郭璞為墓主“葬龍耳”從可招致天子詢問,其目的是為了證明郭璞的葬術的神奇玄妙,十分靈驗。

卍續藏本《拈八方珠玉集》:“舉僧問靈云:‘君王出陣時如何?云云:‘郭璞葬熊耳。僧云:‘如何是郭璞葬熊耳?云云:‘坐見白衣天。僧云:‘當今何在?云云:‘莫觸龍顏。佛鑒拈云:‘從苗辨地,因語識人。靈云見桃花便悟,名不虛傳,如何辨的?不見他道,郭璞葬熊耳。”此段記載了一位僧人與靈云志勤禪師的對話,佛鑒又拈提這一古則。依據善卿的校釋,該古則之意便可了然。而佛鑒拈提這一古則夸贊靈云見桃花便悟,就如同郭璞指示墓主“葬龍耳”、三年后招致天子前來詢問一樣,都是“名不虛傳”,只不過一是“從苗辨地”,一是“因語識人”。

此外,善卿還指出《景德傳燈錄》作“呂才葬虎耳”的失誤,一并改之。呂才之生平事跡,可參看《舊唐書》卷七十九、《新唐書》卷一〇七,兩書還收錄了其《葬篇》等三篇著作。據《葬篇》文意可知,呂才對當時的埋葬迷信風水是反對的。善卿所引用的“其六曰:……不可以法也”這段話,也見于《新唐書·呂才傳》之《葬篇》,只是文字略有出入。

(二)因“參閱不審”而誤

(5)【三句】

一截斷眾流,二函蓋乾坤,三隨波逐浪,立此三句,自德山圓明大師始也,今皆謂云門三句者,蓋參尋之不審也。然德山即云門之嗣,有此三句爾。(卷一《云門錄》上)

(6)【出三句語】

云門有時示眾云:‘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陟世緣,作么生承當?自代云:‘一鏃破三關。然雖有此意,且未嘗立為三句。昔普安道禪師,因德山出三句語,隨以頌之付于卷末,往往亦指此頌為云門所作,是皆看閱不審也。道即德山之的嗣。(卷一《云門錄》上)

按:善卿立“三句”“出三句語”二則條目,主要不是解說“三句”之義,而是糾正禪人習用“云門三句”說法的錯誤。我們發現,這種說法在禪籍中確實常見。如《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五:“門云:‘體露金風,句中不妨把斷要津,不通凡圣。須會他舉一明三,舉三明一。爾若去他三句中求,則腦后拔箭。他一句中須具三句: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自然恰好。云門三句中,且道用那句接人,試辨看。”再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八:“師云:‘此三轉語。一轉具三玄三要,四料揀四賓主。洞山五位,云門三句,百千法門,無量妙義,若人揀得,許爾具一只眼。”

善卿指出,云門禪師有“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陟世緣”三句,而“截斷眾流”“函蓋乾坤”“隨波逐浪”這“三句”,實則為云門法嗣德山緣密汲取云門之精華,改其語句,禪林或稱“德山三句”。《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朗州德山第九世緣密圓明大師》:“德山有三句語:一句函蓋乾坤,一句隨波逐浪,一句截斷眾流。”

善卿還指出,禪人誤把德山緣密禪師的弟子普安道對此三句作的頌當作云門禪師所作。在大正藏本《云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下末尾,十二首頌仍以《頌云門三句語并余頌八首》為題,記為“門人住德山圓明大師緣密述”。經筆者考察,這十二首頌亦見于《天圣廣燈錄》卷二一《鼎州普安道禪師》、《聯燈會要》卷三○《鼎州普安道和尚》。由此可見,善卿此校是十分正確且很有必要的。

(7)【玄沙有言】

愚觀此頌,正用常歸宗語,其意甚詳。今云玄沙有言,玄沙又得于歸宗耳,備錄二頌,應知所出之前后也。歸宗常禪師頌:歸宗事理絕,日輪正當午。自在如師子,不與物依怙。獨步四山頂,優游三大路。欠呿飛禽墜,嚬呻眾邪怖。機豎箭易及,影沒手難覆。施張若工伎,裁剪如尺度。巧鏤萬般名,歸宗還似土。語默音聲絕,音妙情難措。棄個眼還朧,取個耳還瞽。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后路。可憐大丈夫,先天為心祖。玄沙頌云:一二三四五,日輪正當午。可憐大丈夫,先天為心祖。(卷二《雪竇頌古》)

按:該詞亦見于《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六:“雪竇頌古云:與君放出關中主,放箭之徒莫莽鹵。取個眼兮耳必聾,舍個耳兮目雙瞽。可憐一鏃破三關,的的分明箭后路。君不見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為心祖。”

善卿對雪竇頌古中的“玄沙有言”一語擇出立目,其目的是指出雪竇頌古中的“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后路。可憐大丈夫,先天為心祖”句乃出自歸宗而非玄沙。因此,在《風穴眾吼集》“一鏃”下,善卿又列出歸宗頌原文加以強調①。《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亦指出了該頌非玄沙所作。其書卷六云:“此頌數句,取歸宗頌中語。歸宗昔日,因作此頌,號曰歸宗,宗門中謂之宗旨之說……大丈夫先天為心祖。玄沙常以此語示眾。此乃是歸宗有此頌,雪竇誤用為玄沙語。如今參學者,若以此心為祖宗,參到彌勒佛下生,也未會在若。”

(8)【威音王佛】

禪宗不立文字,謂之教外別傳。今宗匠引經,所以明道,非循跡也。且威音王佛已前,蓋明實際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門中。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后人謂音王實有此緣,蓋由看閱乘教之不審,各本師承,沿襲而為此言。(卷五《池陽問》)

按:善卿于該目下糾正后人因“看閱乘教之不審”而“謂音王實有此緣”。“威音王佛”即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法華經》卷六《常不輕菩薩品》:“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后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后,于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由此可知,威音王佛確有此緣。

威音王佛已前,是指威音王佛未出世之前,距離現在時間久遠。禪宗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為宗旨,“威音王已前”即不用語言文字傳達妙義,為無師無學的明心見性境界。所以善卿有言“今宗匠引經,所以明道,非循跡也”。威音王以后,則是祖師傳承,而這一時期仍然無師印證所學,自然是天外公道[3](P256)。《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二:“威音王已前,無師自悟,是大解脫人;威音已后,因師打發,不免立師立資,有迷有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又“威音未朕前”“威音那畔”義同“威音王已前”,是指悟道境界。《如凈和尚語錄》卷上:“今朝九月初一,打板普請坐禪。第一切忌瞎睡,直下猛烈為先。忽然爆破漆桶,豁如云散秋天。劈脊棒,迸胸拳,晝夜方才不可眠。虛空消殞更消殞,透過威音未朕前。咦,栗棘金圈恣交,凱歌高賀徹風顛。”《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直饒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時座斷,大似釘樁搖櫓,膠柱調弦,直饒顯目前機用目前事。”此外,禪籍中“威音”與“空劫”常常并提連用。《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八:“而今默照邪師輩,只以無言無說為極則,喚作威音那畔事,亦喚作空劫已前事。”“空劫已前事”即超越時空的禪悟之境,同“威音那畔事”。

二、探明語源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語源是客觀存在的[4]。語源的探求主要包括探索語源意義和命名緣由。蔣紹愚先生指出:“要對一個詞語有更深的了解,就不僅要弄清其意義,還要推求其語源。推求語源包括兩個方面:(a)弄清某個詞語的歷史來源;(b)弄清某個詞語的‘得名之由(或者叫‘內部形式)。”[5](P294)張永言認為,“指出某個詞或詞義最先見于某一文獻并不意味著它在語言里就產生在這個文獻的撰著年代;找出最早用例的目的只在于確定某一個詞或詞義產生的時代下限,即是說它在語言里出現不晚于某個時代。”[6](P17)善卿在多數詞目下直接指出了詞語的出處或來源,為我們確定了某一個詞或詞義產生的時代下限。

(9)【禾山】

《寶藏論》云:“夫學者有三:其一謂之真,其二謂之鄰,其三謂之聞。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謂之真。”(卷二《雪竇頌古》)

按:該詞亦見于《明覺禪師語錄》卷三:“臥龍代云:‘和尚屬專甲。禾山云:‘是何道理?趙州云:‘明年與和尚作領布衫。”

善卿在該詞目下直接引用《寶藏論》,似乎讓人不明就里。“禾山”本是指吉州禾山無殷禪師,其著名的公案為“禾山打鼓”,即他反復用“解打鼓”來回應僧人的連續發問。《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五:“禾山垂語云:‘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為真過。僧出,問:‘如何是真過?山云:‘解打鼓。又問:‘如何是真諦?山云:‘解打鼓。又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山云:‘解打鼓。又問:‘向上人來時如何接?山云:‘解打鼓。禾山垂示云:‘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為真過。此一則語,出《寶藏論》。”由此可知,善卿于此處并非是解釋禾山,而是要指明禾山垂語的出處為《寶藏論》。

(10)【四山】

《別譯阿含》云:“一老山能壞少壯;二病山能壞色力;三死山能壞壽命;四衰耗山能壞一切榮華富貴。”又《問諫王經》:“譬如四山四面合之,其中物類如何能免。王曰:‘如人四大俱壞,有情命可免否,在須臾間不可保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該詞亦見于《拈八方珠玉集》:“僧問曹山:‘四山相逼時如何?山云:‘曹山在里許。僧云:‘未審還求出也無。山云:‘在里許,即求出。”“四山相逼”即人身常為生老病死四苦相逼迫。

善卿引用《別譯雜阿含經》之“老山、病山、死山、衰耗山”,作為“四山”一詞的語源。又《大明三藏法數》卷一一“四山”條亦注云:“出《別譯雜阿含經》。”由此可知,“四山”詞義產生的時代應是在南朝宋之前。詹緒左曾指出,“四山”出自《涅槃經》卷二十九:“我即贊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7](P163)則時代略晚。

三、審音辨形

禪籍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俗語詞,可是,要完全了解這些俗語詞的意義卻并非易事。《祖庭事苑》主要運用審音辨形的訓釋方式來探究這些詞義。所謂“音”,即詞語的語音形式;所謂“形”,即詞語的文字形式。

(11)【塻窯】

本作莫傜,地名。今溈山塔莊是矣。古語云:不作溈山一頂笠,無由得到莫傜村。(卷一《雪竇后錄》)

按:大正藏本《明覺禪師語錄》卷三:“猷窰人設齊且致,水中拈月致將一問來。”嘉慶藏本《明覺禪師語錄》卷二,“猷窰”作“塻窰”,“設齊”作“設齋”。卷后附音義:“塻,莫、模二音。窰,余招切,與窯同。”由此可知,“猷”當為“塻”之誤字。禪籍中亦見其他異形,例如:

1.無底籃中提得起,莫窰村里不須尋。(《聯燈會要》卷二九《臨安府凈慈道昌禪師》)

2.僧問:“不作溈山一頂笠,無由得到莫窯村。如何是溈山一頂笠?”師喚曰:“近前來。”僧近前,師與一蹈。(《五家正宗贊》卷四《溈山大圓禪師》)

3.波斯讀梵字,寞窯人作詩。烏頭彷彿,附子依俙。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九)①

4.上堂云:“爍電之機罕遇,且向摸窰村里作活計。”僧問:“如何是摸窰村里作活計?”師云:“歸依佛法僧。”(《古尊宿語錄》卷六《睦州和尚語錄》)

5.師上堂云:“有一人恁么去,有一人恁么來,且道此二人,阿那箇為得人天眼衲僧,作么生辨?若辨得去,有參學眼;若辨不得,莫傜人設齋,珍重。”(《天圣廣燈錄》卷二五《郢州林雞徹禪師》)

以上例句中的“莫窰”“莫窯”“摸窰”“莫傜”四個異形詞,當以“莫傜”為正。因此,善卿言“本作莫傜”,甚是。詹緒左曾以《祖庭事苑》的釋義作為“猷窰”的佐證[8](P311)。莫傜,即瑤族的古稱。《梁書·張纘傳》:“(纘)改為使持節、都督湘、桂、東寧三州諸軍事、湘州刺史……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因此向化。”《隋書·地理志下》:“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

(12)【距死】

當作倚死。倚,巨綺切,立也。距,音巨,雞距也。或作伎,與也。并非義。(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卍續藏本《拈八方珠玉集》:“有澄一禪客,見婆問云:‘南泉因什么少機關?婆哭云:‘可悲!可痛!一罔措。婆云:‘會么?一合掌而立。婆云:‘跂死禪和,如麻似粟。”這里則作“跂死禪和”。

善卿認為,“距死”當作“倚死”,甚是。“距”,《說文解字·足部》:“距,雞距。”“倚”,《廣雅·釋詁四》:“倚,立也。”“伎”,《說文解字·人部》;“伎,與也。”善卿依字書、韻書為三字注音釋義,可以看出,“距”“伎”的字義與文意不符。據上文,凌行婆見澄一禪客不知所措,故罵他是只知站立的禪客。“跂”與前一句禪客“合掌而立”的“立”相對應。由此可見,此處“跂”的意思是“抬起腳后跟站著”,與“倚”同義。又上段引文中的“跂死禪和”,在《景德傳燈錄》卷八《浮杯和尚》中作“徛死禪和”,在《聯燈會要》卷五中作“伎死禪和”,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中作“猗死禪和”。這些異形詞皆應以“倚死”為正。

與“倚死禪和”同義的還有“立死漢”“立地死漢”“立地死人”[9]。《古尊宿語錄》卷一四《趙州真際禪師語錄》:“問:‘靈草未生時如何?師云:‘嗅著即腦裂。云:‘不嗅時如何?師云:‘如同立死漢。《續傳燈錄》卷二四《潭州岳麓海禪師》:“僧問:‘進前三步時如何?師曰:‘撞頭磕額。曰:‘退后三步時如何?師曰:‘墮坑落塹。曰:‘不進不退時如何?師曰:‘立地死漢。”《天圣廣燈錄》卷二○《蘄州北禪悟同禪師》:“若見,與我拈將出來看;若不見,大似立地死人。”“倚死”“立死”,均謂禪僧如死人一般站立著,比喻禪人不能通變,不識機要[10](P306)。無著

道忠《葛藤語箋》“伎死禪和”條:“一山曰:言無伎倆禪和也。又曰:不能通變之人,不識機要之人。”[8](P153)一山將“伎死禪和”釋為“無伎倆禪和”,顯然是望文生義;而將其釋為“不能通變之人,不識機要之人”,則為切中肯綮之言。

參考文獻:

[1]臺灣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藏經·祖庭事苑(禪藏).1994.

[2][日]無著道忠.盌云靈雨[M].東京: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91.

[3]黃繹勛.宋代禪宗辭書《祖庭事苑》之研究[M].臺北:佛光出版社,2011.

[4]楊澤林.淺談名物命名之源[M].河北北方學院學報, 2006,(4).

[5]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張永言.語文學論集(增補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7]詹緒左.《祖堂集》詞語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8][日]無著道忠.葛藤語箋[M].東京: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1991.

[9]顧軍.釋“徛死”[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5).

[10]詹緒左.禪籍疑難詞語考(下)[A].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八輯)[C].巴蜀書社,2014.

猜你喜歡
考辨
宋濂書法題跋探析
《清人別集總目》 誤收總集考辨
文教資料(2017年9期)2017-06-08 08:15:10
韓國詩話引論漢代詩文評析
《離騷》中“宓妃”真實身份考辨綜述
蒲松齡《重陽王次公從高少宰、唐太史游
蒲松齡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4:02:20
《聊齋志異·鬼哭》中王七襄其人本事考
蒲松齡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4:00:29
柳貫詩宗江西詩派說考辨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52:58
彭湃與海豐社會主義青年團問題二則考辨
蒲松齡與喻成龍交往考辨
蒲松齡研究(2015年4期)2016-01-11 09:59:31
中唐詩人劉商生卒年考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91麻豆精品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欧美| a色毛片免费视频| 91激情视频| 综合色在线| 69视频国产|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色|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欧美高清|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干中文字幕|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午夜小视频在线| 亚洲毛片网站|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黄色片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毛片基地| av在线人妻熟妇|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1024国产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午夜在线不卡|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av无码人妻|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