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旋
2020年7月1日,重慶市綦江區再一次迎來強降雨天氣,面臨暴雨和洪水的雙重考驗。
雨情就是號角,汛情就是命令,險情就是戰場。
汛情災情面前,綦江區各級黨員干部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強大戰斗力,筑起了一道沖不垮的“防洪堤”。
“洪水不等人,這個時候拼了命也得堅持住”
7月1日凌晨1點,古南街道尖山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羅昭順難以入眠。
天空像是被撕開了一道口子,大雨傾盆而下,沒有絲毫停歇的跡象。
想到村里有一個山洪災害點和兩個滑坡災害點,羅昭順擔憂不已。他索性從床上起身走到窗邊,拿起手機,在村“兩委”班子微信群里發了條消息:今晚的雨有點大,大家一定要監測好水位情況。
凌晨5點左右,天微微亮。
不放心的羅昭順決定去山洪災害點的蛤蟆溝看看情況。剛到蛤蟆溝,眼前的情況就讓他心里一緊——山溝里水位高漲、水流湍急,雨水正和著山上流下的泥水不斷涌入蛤蟆溝。
情況十分危急!
羅昭順立即將情況上報至古南街道機關干部群,隨后自己開著車,穿行在山間小路上,逐家逐戶通知沿溝居民:“大件家具先用板凳墊高點,大家快帶上貴重物品撤離!”
1個小時后,大部分村民安全轉移。
這時,羅昭順才猛然想起,前幾天自家屋后的大石塊有些松動,這次很可能會掉下來。他趕緊撥打父親的電話,讓家人及時避險。
待雨勢稍小后,羅昭順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到街道上清淤。
“羅書記,不好了!蛤蟆溝的橋洞被堵了一個,雜物越積越多,水位越來越高。”有人驚呼。
羅昭順立即丟下手里的活兒,奔向蛤蟆溝。
蛤蟆溝地段的洪水原本已經慢慢消退,但上游沖下來的樹干、垃圾等雜物堵塞了橋洞,導致水位越來越高,即將漫上橋面。
羅昭順見狀,立即和尖山村3組組長曾剛系上安全帶,手持電鋸下到橋洞內。
“我們對樹干和垃圾進行切割,再用繩索一塊一塊送上橋面,由鄉親們在橋上接力搬運。”曾剛回憶道。
有細心的村民看到,羅昭順在用電鋸切割樹干和垃圾時,會時不時地用手撐著胃部。他們知道,羅書記的急性胃炎又發作了。
村民們端來一杯熱水,想請羅昭順休息一會,但他卻說:“洪水不等人,這個時候拼了命也得堅持住。”
兩個多小時后,橋洞終于疏通,洪水“嘩啦啦”向前奔流。
緊接著,大家手持掃帚、鐵鏟、水管等工具,清淤泥、運垃圾,地面沉積的泥濘很快被清除干凈。
“我是黨員,會游泳,我先上”
今年26歲的趕水派出所民警譚傅文是一名社區民警。
7月1日上午9點,趕水派出所值班室接到群眾求助電話:“派出所嗎?鐵橋下面有人被洪水困住了,請快來救援!”
譚傅文和同事們緊急出動,趕到水深浪急的現場。
一位從洪水中游出來的居民向他們喊道:“我90多歲的老母親還被困在家里!”
情況緊急,必須有救生船才能將老人從洪水中解救出來。
眾人趕緊聯系救生船。在等待的間隙,大家商議出了一個救援方案:為保證安全,需要一個會游泳的人下水,帶著救生船到達被困群眾所在的樓房。
此時,譚傅文主動請纓:“我是黨員,會游泳,我先上!”說罷,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身上的雨衣和警服脫掉,套上救生衣,和一名巡防隊員躍入水中。岸上的同事則緊緊抓住捆著救生船的繩索。
為了趕時間,兩人選擇不上船,冒著被漂浮物劃傷的危險,在渾濁的洪水中探索前行,成功將救生船拉到受困群眾身邊。
受困群眾較多,一次轉移不完怎么辦?
“先將老人和孩子轉移到救生船上。”譚傅文和巡防隊員決定。
兩人浸泡在洪水中,用力保持著船身平衡,由同事將船慢慢拉回。如此往返3趟,才把被困群眾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當他們最后一次返回時,肆虐的洪水已淹沒平房屋頂,樓房的一樓被完全淹沒。
此次救援行動,共轉移群眾7人,受困人員零傷亡。
“小譚真的很勇敢,為他點贊!”趕水鎮3居社區書記劉正邦贊嘆說。
“黨員就要帶頭干,更何況是在人命關天的時候”
7月1日,文龍街道菜壩社區虹橋路沿綦江一側。
現場拉起警戒線,社區干部的喊話聲此起彼伏,市政巡邏車在人群中來回穿梭。
菜壩社區地勢低洼,緊挨著綦江,每次發生洪災,都是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6月22日,菜壩社區才經歷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的洪水,并在與之較量中取得完勝。
“洪水面前,黨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在他們的帶動引領下,居民志愿者積極參與,成為取勝的關鍵。”社區黨委書記林平頗有感觸。
上午10點,洪水越過路面,涌向菜壩社區的居民樓。
當黨員陸志才趕到虹橋路23棟1樓時,洪水已經淹沒了他的膝蓋。
但在此時,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奶奶卻還守在屋內,遲遲不肯轉移。
“逃生要緊,這些東西后面再來搬!”陸志才吼道。
可老奶奶卻充耳不聞,只顧守著自家的房子。
洪水越漲越猛。眼見勸說無效,陸志才直接將老人背了起來,蹚著洪水將她轉移到了安全位置。
1個小時后,老奶奶的房子被全部淹沒。
“黨員就要帶頭干,更何況是在人命關天的時候。”今年73歲的陸志才,有著54年黨齡,平日里就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管理,熱心服務居民。
“23棟是陸志才所負責的樓棟,住戶們的情況他一清二楚。”林平說。
在菜壩社區還有無數個“陸志才”,正是因為他們熟悉情況,及時轉移群眾,才避免了洪峰過境帶來的可怕后果。
7月1日當天,除了各街鎮、社區干部和黨員志愿者,還有區級部門機關共200多名黨員奔赴受災現場,讓黨旗高高飄揚在抗洪搶險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