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嬌 唐余方
夏日的一個清晨,重慶市璧山區下著小雨。
漫步在秀湖水街非遺小鎮里,仿古建筑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雨水順著屋檐滴落在房前的溝渠中,“滴答”清響。
在小鎮的主街上,是找不到“大國非遺工匠”潘啟慧的工作室的,因為他覺得街上人來人往,適合做生意,藏在背街清凈處的小屋,才適合專注搞創作。
于是,繞到主街背后,再順著一條蜿蜒蹊徑向深處走去,潘啟慧的“精微藝術館”便映入眼簾。
小中見大,微中見藝
邁入“精微藝術館”,進門右手邊便是潘啟慧的藝齋“三藝堂”。站在“三藝堂”門口望去,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件件整齊擺放在展柜里的大師之作。當我們走近展柜,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這些瓷片、玉石時,竟在毫厘之間窺見了大千世界。
這些作品的主人,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璧山微刻非遺傳承人”潘啟慧。
潘啟慧端坐于一方桌前,頭發花白,衣著樸素,神情沉穩。他周圍擺放著各類筆墨紙硯、古玩器物,桌子正中放著一塊食指般大小的玉石。只見他屏息凝神,眉頭微微皺起,左手輕輕按住玉石,右手緊握刻刀,將全部精氣神傾注于指尖與刀尖。無需用眼,刀隨意念而動,方向、力道都精準無誤。
一分鐘不到,鋒刃觸碰處,幾行小字躍然石上。
“這個袖珍琵琶是2005年朋友送給我的。”見我們被一件成人中指大小的袖珍琵琶所吸引,潘啟慧介紹道,“乍一看沒有什么,不過在琴弦這4根銀色頭發上,刻著一首長達600多字的《琵琶行》喲!”
“一般而言,頭發直徑是0.07毫米,刻重了要刻斷,刻輕了字又刻不上去,最難的就要數刻頭發了?!迸藛⒒鄄唤袊@,刻頭發就像打太極拳,要學會利用頭發的彈性來化解力度。
一句經驗之談看似簡單,但卻凝結著潘啟慧多年鉆研技法的心血。
望著眼前這位富于文人氣質的微刻大師,可能誰也想不到,年輕時的潘啟慧竟然當過17年的體育老師。
1971年,潘啟慧在璧山縣青山機械廠子弟學校(現璧山區青山小學校)擔任體育老師。體育尖子出身的他帶頭成立了多支訓練隊,把學校的體育活動辦得有聲有色。
在課堂之外,潘啟慧卻與平日里“生龍活虎”的狀態截然不同。從小就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他,沒事就練練書法、學習國畫,沉靜內斂,別有情調。
潘啟慧還癡迷于收藏古錢幣、郵票等,時間一長,他就在心里自忖:能不能讓別人也收藏我的作品?
想法一生根,潘啟慧便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絕活兒”。
一次偶然的機會,潘啟慧被一枚印章邊款上的小字所吸引。這排字精微卻不失雋秀?!拔彝蝗粊砹遂`感,當即決定開始練習微刻?!彼f。
一不做二不休,為了“專心攻一門”,潘啟慧把收藏多年的錢幣全賣了。憑借這份不回頭的決心,他踏上了自學微刻的道路。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沒有刻刀,潘啟慧就在工廠找來一把什錦銼,自己再用砂輪細細打磨;沒有雕刻的材料,他就把牙刷柄、塑料筷子切成塊、削成片拿來練手。
“年輕的時候干勁大,幾乎每晚都要刻到次日凌晨。上世紀80年代初,家里經常停電,我就點上煤油燈繼續刻?!迸藛⒒鄄[起眼睛回憶,“手指磨出繭是常有的事,集中訓練的時候,一天至少要刻8個小時,事后掌心都要疼幾天?!?/p>
談笑間,刀刃一落,塵末紛飛,一刻就是40余年。
時間凝固在指尖,化為庖丁解牛般的熟練。自制刻刀幾十件,練習材料四五千件,每平方厘米刻兩萬字……
就這樣,憑借頑強的毅力與堅持不懈的精神,潘啟慧的微刻技藝達到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并于2018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雕”雖舊藝,其命維新
《核舟記》中記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精妙絕倫的微刻藝術穿越千年,如今,在潘啟慧的手中被賦予了新的魅力。
多年前,潘啟慧聽聞上海有一位微刻大師按照1∶6000的比例將《清明上河圖》刻成一件微刻作品,便立刻來了興致。
“我想挑戰一下,試試能不能按照1∶10000的比例刻出來?!彪m然在此之前,潘啟慧已經刻了四五件《清明上河圖》,畫作內容熟記在心,但這次尺寸精微,難在細節,更難在比例。
一座橋上要刻一百多人,有的是半身,有的只露了一個腦袋;橋下的小船上擺著幾盆盆景,門前有一只站立的小狗……無數的細節考驗著潘啟慧的雕刻功力。
“這還不算什么,最難的是要嚴格按照比例和位置刻,不能差一絲一毫?!迸藛⒒垡贿呌檬直葎澮贿呏v。
毫厘之間,巧奪天工。一個月后,《清明上河圖》在長5.29厘米、寬0.24厘米的象牙片上被完美呈現,令人嘆為觀止。最終,這件作品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潘啟慧的技藝還遠遠不止“超越前人”這么簡單。
從最早的簡單刻字,到楷、行、篆、隸、草皆具筆墨神韻;從最初單一刻畫,到1985年獨創著色技巧,讓遠山有深淺層次、為人物“點絳唇”。潘啟慧在不斷創新中讓微刻藝術更加鮮活,更顯精致。
除了微刻技藝創新,潘啟慧還集百家之所長,創作了許多“融合創新”的作品。他在2014年創作完成的《金弦微刻·燕京八絕·白居易琵琶行》就是典型代表。
在這幅作品中,潘啟慧邀請了10位中國工藝品大師,將燕京八絕中的景泰藍、玉雕、金漆鑲嵌等工藝融入其中。
作品的主體是一把總長約12厘米,并以4根直徑0.1毫米、長不到3厘米的金絲為弦的微型琵琶。這4根金絲,每一根上都刻著約160個繁體字。
“頭發好歹是扁的,而金絲是圓的,遇到左右結構的字,刻好了左邊部分,就要旋轉金絲刻右邊。同時還必須保證字的連貫對稱,難度非常大。金絲非常脆弱,甚至呼吸重了點,整個作品都要重新做?!迸藛⒒壅f。
經過兩個月的艱辛創作,《金弦微刻·燕京八絕·白居易琵琶行》在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覽會上驚艷眾人,一舉奪冠。
聽潘老講述了這么多,我們不禁疑問,刻了這么多年,他有覺得厭倦的時刻嗎?
潘啟慧搖了搖頭:“我的創作一直都在變化,每天都在想還可以做些啥子新花樣,所以從來沒覺得膩煩?!?/p>
盡管已到古稀之年,但潘啟慧仍然保持著極大的創作熱情。路邊的一只小鳥,天邊的一朵云,都能成為他的創作靈感。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他的勤學善思和匠心獨運。
心有所系,急流停舟
窗外小雨未停,遠處的黃葛蘭散發著幽幽清香。
潘啟慧呷了一口茶,神情恬淡而寧靜。
潘啟慧的藝齋之所以取名為“三藝堂”,正是因為他將微刻、書法、繪畫視為自己的養生之道。每天沉浸在墨香之中,凝神于利刃之下,精神有歸處即為富足。
寧靜,是我們圍坐在潘啟慧身邊時最大的感受。
不過,當年潘啟慧被調到學校俱樂部任主任時,將舞會、聯誼等職工活動搞得風生水起,人們都以為他是個“愛熱鬧”的人。
然而,大伙兒并不知道,那個活動籌備期間還在跑前跑后的“大忙人”,卻在活動順利開始、燈光亮起之后,悄然退去。不用多說,潘啟慧又回家練微刻去了。
這些年,潘啟慧一直在追求一種平靜的心境。靜,正是進行微刻創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上世紀80年代,潘啟慧的家在底樓,窗前就是一條馬路。有一次,他正在專心練習,突然一輛摩托車駛過,“突突突”一腳油門上坡,排氣筒猛地發出一串響聲,“我當時被嚇了一跳,心跳突然加快,手一抖就刻偏了”。
后來,潘啟慧漸漸適應了這樣的環境,再聽到這種響聲,他就條件反射似地停下手中的刻刀,馬上調整狀態,等內心重歸平靜后再繼續。
“微刻是細致的技術活兒,就連脈搏的細微跳動,也會影響到雕刻的效果。”漸漸地,潘啟慧養成了在練習前先靜坐半個小時的習慣,以讓自己身體內循環與外界的寧靜達到和諧統一。
除此之外,在多年的摸索和嘗試中,潘啟慧還練就了一門“功夫”:微刻過程中遇到精微細節,能夠調整脈搏控制手部抖動不超過3絲(1絲等于1米的萬分之一),或利用脈搏的間隙精準下刀,以保證筆畫的準確流暢。
現在,閑不住的潘啟慧又開始挑戰雕刻玉髓了,他的“天人合一”系列作品如同神來之筆。
拿起其中一塊玉髓,透過光線,半透明的玉髓如同江上煙波,上面天然的斑點好似連綿山脈,其中一處近峰上雕刻了一位穿著蓑衣垂釣的老翁,旁邊刻有一句題詞: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觸?!迸藛⒒鄣哪抗庠竭^玉髓,望向窗外,“我們這代人吃過不少苦,見過大風大浪。一直以來,微刻就像是我的心靈寄托,因此,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心有所系,急流停舟。”
不言“封刃”,何談“關門”
潘啟慧今年已經74歲了。
60歲的時候,潘啟慧計劃65歲封刃,開始安享晚年。結果到了65歲還能刻,便又打算70歲時再放下刻刀。
而如今,潘啟慧的刻刀仍未停歇。
“我干脆不再給自己規定‘退休年齡了。只要手不抖,就要一直刻下去?!迸藛⒒壅f。
這些年,潘啟慧也招收徒弟來傳承手藝。他選擇徒弟有門檻,首先是要過人品關,其次是基礎關。
“學微刻這門手藝,一筆一劃都‘虛不得。”潘啟慧強調,“老實本分、誠實刻苦的人才能坐得住、耐得住,才能發自內心地熱愛這門藝術?!?/p>
截至目前,潘啟慧已經招收了16位弟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美術老師,有生意人,還有退伍軍人。
正是那顆熱愛中華傳統藝術的初心,讓他們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潘啟慧門下。
“潘老師對我們稱得上是毫無保留。”每每談起師傅,弟子洪軍都忍不住感慨。
時間倒回到2004年。這一年,29歲的洪軍已在書法篆刻方面小有成就,幾次與“微刻大師”潘啟慧的合作,讓他深深體會到微刻藝術的魅力,于是正式拜師學藝。
“我第一次登門學習時,發現潘老師早已將工具備好,連刻字格子都幫我畫好了,我深受感動。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操作細節,潘老師都會親自示范,直到我熟練掌握。”幾年后,洪軍順利評上重慶市第三屆工藝美術大師。
今年,潘啟慧計劃招收第17位弟子,業內傳言這將是他的“關門弟子”?!拔也皇贞P門弟子,因為我不打算‘關門,微刻需要傳承啊!”說到這里,潘啟慧的語氣頓然變得深沉。
“作為小眾項目,微刻只能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教。只要有人還愿意學,只要符合條件,我就會一直招收徒弟,手把手地教。就算有一天我刻不動了,還可以講嘛!”潘啟慧說。
茶已微涼,潘啟慧續上新水,望向窗外,眼神中飽含著對微刻這一寶貴的非遺技藝的熱愛與希冀。
此時,雨漸漸停了,窗外一片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