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蓉 李瑢婷
【摘? 要】“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在小學教育中融入“二十四節氣”主題教育,對于學生了解不同節氣的農作物生長特點、對于學生的情感陶冶、審美感受、文化品格和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潛江市田家炳實驗小學以校園環境為依托、以學科教學為支點、以主題活動為橋梁,讓傳統文化在時代的潮流中得以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課程開發研究;非遺;“24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特的文化遺產,2016年11月 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湖北潛江市田家炳實驗小學結合小學生身心的特點和實際,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甄選適宜學生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構建二十四節氣課程,使內容、教育與學科教學、主題活動有機整合,增加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培養了學生愛學習、愛生活、愛思考、愛勞動的優秀品質。
一、優化校園環境:提升文化品位
學校統一規劃、設計校園文化,營造濃厚的節氣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觀察、學習、娛樂時處處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與魅力,體現了校園“處處皆教育”的深刻內涵。
1.墻面文化。在教學樓、走廊、林間小道、圍墻等各個墻面設計創作了個性宣傳欄,包括二十四節氣由來、詩歌、諺語、物候等,圖文并茂,生動有趣。
2.字謎文化。在樓梯上粘貼了200多條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字謎,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詩詞文化中,加深了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和了解。
3.餐飲文化。在學生食堂設置二十四節氣養生牌,介紹有關時令養生和食物知識,并根據不同時令為全校師生準備了美味可口的菜肴,深刻感受二十四節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4.綠色文化。合理規劃校園綠化分布,栽種不同季節的植物品種,設置二十四番“花信風”長廊,讓學生在流連忘返間認識和了解各種時令花卉,熟知它們的生長特性。
5.長廊文化。利用校園小報、班級長廊、微信、電子屏等多種載體,展示師生書畫作品、節氣美文等,抒發情感,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
二、整合學科教學:搭建活動平臺
在非遺“24節氣”主題教育課程研究中,該校搭建了多種平臺,將二十四節氣融入學科教學中,滿足學生和諧發展和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
1.書法之美。每周兩節書法課上,由專業書法教師教授孩子如何運筆、書寫,并定期舉行節氣對聯書法大賽,引導師生體會節氣之美。
2.國學之魅。在國學和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二十四節氣相關詩詞選取適合學生學齡段與教學時所處的時節相結合的內容。如在立冬節氣,讓學生收集、背誦與梅花、雪、青松等相關描寫的詩詞,開展了立冬系列活動——《對詩句》。讓學生親近文學經典,升華愛國情感。
3.藝術之彩。將二十四節氣引入美術與陶藝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二十四節氣的學習,體會節氣風俗習慣,使學生提高觀察力,色彩感知力,造型能力。如春分送?;顒?,用剪紙拼接成百牛圖,用陶土捏出可愛的牛寶寶,送去春季祝福;奇思妙想畫夏至活動,用樹葉、布條、石子等材料設計出一幅幅精美插畫,呈現夏季的火熱;秋分畫蛋活動,在蛋上作畫,描繪心中的色彩,表達美好的祝愿等。
4.習俗之趣。在體育與健康、科學學科教學中,設計小游戲和小實驗,讓學生體驗節氣的樂趣,感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健康知識及科學知識。如“春分立蛋”: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將雞蛋立起來?!坝晁畷耵~干”:讓學生利用卡紙和廢棄物制作絢麗多彩的小魚;“谷雨種瓜點豆”:讓學生布置豆芽觀察區,制作自然筆記等等。
三、整合主題活動:增強實踐體驗
該校非遺“二十四節氣”主題教育特色校本課程研究項目前期以校園節氣活動的形式構建,不斷進行豐富和改進。在研究中發現,選擇貼近生活、富有實踐性、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與節氣活動相融合,更能激發學生和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讓二十四節氣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二十四節氣”扎根人心,回歸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
1.德育主題活動。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類型之一,包括氣候、祭祀和民俗等。該校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崇尚孝道、尊崇禮儀、知恩感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表達愿望、敬畏自然、親近血緣、懷念祖先,在長期積淀凝聚過程中形成了和平共處的世界觀、自由平等的國家觀、團結和睦的家庭觀、自信豁達的人生觀。
如清明節氣自誕生起,就和孝道結下不解之緣,在古代,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視掃墓祭祖,籍以表達對先祖的思念。根據這一節氣特點,該校開展了“綠色我先行”主題踏青活動和“祭英烈”活動,教育學生、家長在出行時注意保護環境,理解“孝友”觀念。
小滿節氣,該校挖掘出了“小滿,幸福滿滿”的內涵,開展了首屆愛心義賣活動,并將義賣活動所籌得的善款購買書籍并讓學生寫上祝福的話語,悉數捐贈給幫扶小學——積玉口王東小學的同學們,幫助他們建設校園圖書館。在活動中,學生策劃營銷,用勞動所得奉獻愛心,與家長共同獻身公益。
2.美育主題活動。美育是心靈的教育,是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社會基本素質的重要途徑。除了將二十四節氣之“美”融入學科教學外,該校還引入當地民俗特色文化,開展了“尋找身邊的節氣”活動。學生通過畫筆、相機等多種工具,尋找身邊和節氣相關的美景、美物、美事,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如在霜降節氣,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尋找最美麗的楓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節氣課程內容的選擇,該校以班級形式組建了“二十四節氣主題”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期主題升旗儀式和節氣微課堂的制作。從活動內容設計、中期實施管理,到后期組織評價展示、新聞稿的撰寫,全部由班級學生參與完成,學校和家長起協助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學校作為傳播主陣地,肩負著非常重要的啟蒙職責。潛江市田家炳實驗小學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將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中,不僅潤澤了孩子們的美好童年,更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校園里得到盡情綻放,從而讓傳統文化在時代的潮流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慧.依從節氣,踏歌而行——長沙市岳麓區實驗小學二十四節氣課程[J].湖南教育:上旬(A),2018,(01):35-38
[2]王小麗.融合地方特色資源 促二十四節氣課程“落地”[J].福建教育:學前教育(C版);福建教育:小學版(A版),2018,(35):15-17
[3]沈文娜.幼兒園二十四節氣課程自然環境建設的實踐和應用——以廣州市第二幼兒園為例[J].江蘇幼兒教育,2018,(02):7-11
[4]陳慧.淺談二十四節氣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構成——以“萬物生長 節氣有約”項目課程為例[J].教師,2017,(05):97-98
(潛江市田家炳實驗小學,湖北 潛江 4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