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見
一天下課后,小藝靠近我的耳朵小聲說:“肖老師,小路在手上刻字了。”我大吃一驚:這是怎么回事?
找到小路,我輕聲細語地問:“小路,最近有不開心的事嗎?告訴我可以嗎?”她臉色微紅,只是搖搖頭,什么也不說。“怎么?手受傷了嗎?”過了幾分鐘,她才冒出一句話來,聲音很小:“是上星期的事,現在好了。我沒什么傷心事。”
小路內向孤僻,什么事都悶在心里。這種類型的孩子,如果缺少引導,時間長了,容易患心理疾病。她不愿向我傾訴內心的苦悶,是因為沒有養成溝通的習慣。想到這些,我有些內疚,決定多找機會跟她溝通。
早飯后,我找到小路,想和她聊天。我問她有什么愛好,住在哪里……她一聲不吭。我知道,對待這樣的學生,需要寬容和耐心。我沒有因她的不理睬而放棄。我要表揚語文作業優秀的學生,盡管小路的作業一般,但我還是把她列入表揚名單里。當在教室念到她的名字時,她才抬起一向低垂的頭,臉上也有了一絲微笑。第二天,我又找她聊天。我問她住在哪里,她終于告訴我了。我開心地說:“那地方我知道,我老家就在那附近。那里有一條河,河里有鵝卵石。周末返校幫肖老師帶幾個鵝卵石,好嗎?”她笑著說:“帶那個干什么?”“不告訴你,你帶來就知道了。”石頭帶來了,我教她和其他幾個愛畫畫的學生畫石頭畫。有時,我還教她寫日記,鼓勵她把內心的想法寫出來,等等。
為了引導小路打開心門,我讓開朗活潑的小朦和小藝坐在小路左右,叫她們多和小路說說心里話。去年十一月,學校要舉辦秋季運動會,小路沒報名任何比賽項目,我建議小朦和小藝邀小路一起參加“兩人三足”比賽。
開始,小路堅決不參加比賽,小藝很為難,找到我反映了情況。我告訴小藝這樣和小路溝通:“我特別想參加比賽,我們是同桌,小路,你要幫幫我啊!”后來,小路勉為其難地答應了。那段時間,午飯后三人經常一起訓練。活動多了,小路的話也多了,心門慢慢打開了。
比賽時,或許是小藝渴望得獎,跑得有點快,摔倒了。小藝哭了,小路說:“怪我!”小藝堅強地說:“怎么能怪你呢?是我不小心摔倒的。我不怕疼!”以后的一周,小朦和小路總是扶著小藝到食堂、寢室、教室。她們三人成了好姐妹。自此,小路無論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向好姐妹傾訴了。
盡管小路話比以前多一點,但還算不上開朗活潑。在家長群,我主動和小路的媽媽聯系,談到了小路的性格問題。她媽媽說:“孩子讀小學時,我們在廣東打工。從二年級到五年級,她一直是由奶奶照看。她奶奶忙于農活,話也少。孩子現在養成了話少的個性,我很著急。您上次跟我說她在手上刻字,我擔心極了。謝謝您為孩子著想!”我又說:“你要到網上查查,看怎樣教育內向孤僻的孩子。我建議你周末多帶她到外面去游玩,多帶她到親戚朋友家跟同齡孩子玩、聊聊天,這樣或許她會活潑一點。”她說:“好的,我知道了,我按您的建議去做。謝謝您!”后來,我從小路的作文里知道了,她的媽媽的確這樣做了。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小路現在已經不孤僻了,她跟同學說話的次數多了,慢慢變成了陽光女孩,學習也比以前努力了。
(作者單位:湖北省麻城市龜山鎮牛占鼻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