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

去年4月,高二下學期的第二次階段性考試后不久的一天下午,第三節原本是歷史課,但因歷史老師有急事臨時與我調課。我走進教室時,依稀聽到學生提到“校長信箱”和“英語老師”等字眼,我馬上警覺起來。學生一看到是我,馬上就停止了交流。我更加覺得奇怪了。
要寫告狀信
課后,我找來值日班長荊欣了解班級的當天情況,順勢問她班上是不是有同學對科任老師有意見。她猶疑了一下,如實向我反映了她所知的情況。原來,陳佳等5名同學準備聯合其他同學給校長寫告狀信,投訴英語老師。
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晚自習之前,我找來班里沒參與此事的幾名班干部,借談近期工作、學習表現之名,旁敲側擊地了解了告狀信事件的更多細節。通過摸排,我心里有了初步的“救火”方案。
晚自習時間,我把陳佳等5名學生喊到辦公室,心平氣和、開門見山地說:“我聽說你們要給校長寫信告英語老師,你們能不能先和我說說她哪些地方沒做好,我看能不能私底下幫助解決。有問題很正常,關鍵是我們要想出好的解決辦法,鬧大了對大家都不好。”
陳佳看我并沒有發脾氣的意思,稍微放寬了心,跟我訴苦:“我原來不大背英語,但這一個月我下功夫學了,只是底子有些差,有時候背得磕磕絆絆,但洪老師還是拿有色眼鏡看我,這段時間不止一次當著全班同學說我爛泥扶不上墻,以后就等著去高果大學(本地的一個大專學校)。”其他幾人也紛紛附和。“她批改作業不認真,有時候收上去也不看,甚至有時候不收作業。”“我們班這兩次英語考試平均分比其他班低不少,明明是她教得不好,還罵我們笨。”“她上課經常板著臉,有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就當眾數落人。”……
等他們說完,我說:“你們能把看法和想法痛快地說出來,說明對我很信任。從你們的表述中分析,英語老師的某些方式確實有失妥當,但是呢,出了問題,很多時候也不全部是一方的責任,往往是雙方都有不當的地方,你們說是吧!”他們若有所思。
改寫建議信
我趁機問:“那你們能不能談談自己在英語學習方面有什么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呢?”
他們不好意思地說:“我有時候上課犯困。”“我不大重視英語,經常把英語作業放在最后寫,有時候還寫不完。”“我學習不專心,有時候做小動作,還給英語老師起外號。”……
我說:“倘若你們在英語上多花些心思,洪老師對你們的態度或許會改變。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都難免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洪老師也不例外。洪老師的寶寶還不到1歲,她白天要上課,晚上要照顧寶寶,還要抽時間備課,她的心情和脾氣肯定會變得比較差,咱們應該多加理解。既然大家都有做得不妥的地方,那你們有沒有想過換別的方式交流呢?”他們都搖了搖頭。
我接著說:“我建議你們先以書信的形式交流一下。寫的時候態度誠懇、真摯一些,先感謝洪老師,再談自己的不足,最后提一些個人建議。據我了解,洪老師挺知書達理的,她一定會接受的。”
他們覺得有道理,接受了我的建議。學生選擇陳佳作為代表給洪老師寫一封建議信,我提醒他們注意保密,寫好后先給我過目。
合寫“情義信”
第二天,陳佳把寫好的建議信拿給我,這封建議信對洪老師表示了感謝以及對自身違規行為的歉意,但顯得泛泛而談、不走心。提意見的部分用詞比較緩和,但篇幅過大,個別用詞不夠委婉,估計送出去之后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于是,我讓陳佳把其他4名學生找來,一起商討建議信的內容:
第一部分:表感恩。洪老師受家庭、孩子等牽絆較多,仍堅持上課,并對學生嚴格要求,注重學生細節和習慣培養,學生很感恩。
第二部分:自責反思。列舉自己在英語學習方面做得不足之處,很內疚,表示自己已經在努力改正。
第三部分:用一筆帶過的手法對英語老師提出3個建議。
最后,再次向洪老師致敬。
一天后,陳佳等人把新寫的信拿給我看,學生明顯開了竅,寫出了洪老師不少令人感動的細微表現,飽含對老師的敬意,我們把這封新寫的信稱為“情義信”。
我對學生說:“這次,我不單是在教你們寫信,也在教你們怎樣提意見才容易被采納。首重尊重,次之真誠,為人處世也是如此。”然后我對他們說:“馬上要放假了,你們先把信存著,注意保密,等假期回來后,你們暗中把信放在洪老師桌上,然后多注意她的言行舉止,有轉變記得及時告訴我。”
寫信后的故事
從我知道這件事到陳佳等人寫“情義信”,我一直沒有找洪老師單獨溝通,但我在各種場合提醒老師要多正面激勵、安撫學生,通過鼓勵、表揚、關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變化。我想讓洪老師想到自己,但又不會感覺到我是在專門說給她聽。
可能我的系列運作起到了作用,從那以后,我再也沒聽到學生吐槽洪老師,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也越發高漲。后來,據我了解,由于洪老師及時調整了狀態,那封“情義信”一直封存在學生那里,成了我們的秘密。
這段經歷不僅僅是信件的蛻變過程,更是學生在正確指引下心智逐漸成熟的過程。實際上,在師生矛盾等突發事件的處理中,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至關重要。班主任需要心平氣和地傾聽多方陳述,查清事實,找準問題根源,然后站在學生角度合情合理地剖析問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緩和矛盾,并與學生商討出妥善的解決方案。同時,抓住教育契機,提升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促進學生成長。
(文中師生姓名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山東省桓臺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