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創設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打開實踐之窗,使語文教學從課堂走向課外,走向生活,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有序提高。
一、與教材融合,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渠道,教材編排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連貫性的特點,對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培養起主導作用。教師從教材出發,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建立開放活力的語文教學體系。
1.活動準備在課前
課前搜集了解相關資料,有真實的情感體驗,為課文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口語交際和作文教學,課前準備充分,課上就有話可講,有素材可運用。如六下習作《家鄉的風俗》,課前讓學生從圖書館查閱家鄉的歷史,走進家鄉的博物館作全面了解,采訪身邊的親人朋友了解風俗,讓學生走向了生活大課堂,受到家鄉文化的熏陶,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活動穿插進課中
綜合活動可以穿插進課堂,豐富教學的形式,如教學《端午粽》,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學一學,嘗一嘗,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內化了學習內容,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3.活動延展于課后
架起教材和課外資源的橋梁,讓學習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如學完課文《美麗的丹頂鶴》后,學生對丹頂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結合地方資源,設計了“走進丹頂鶴的故鄉”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近距離走進丹頂鶴,了解不同鶴的品種、習性,觀看鶴的故事,知曉鶴的文化內涵,產生保護野生動物的美好情感。
二、從節日出發,傳承中華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活中以傳統節日為依托,將聽、說、讀、寫與動手操作、親子合作、欣賞互動結合起來,學生獲得知識與發展能力并重,中國悠久的文化以更親和的方式走進孩子的心田,讓他們“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1.追根溯源知節日
很多傳統節日都有著美麗的傳說和悠久的習俗,例如,春節有關“年”的故事,端午節“屈原投江”的故事,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讓學生們了解節日和習俗的起源、形成的過程,走進歷史,了解民族精神和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從小播下真、善、美的種子。
2.誦讀經典贊節日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諧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舉辦“慶春節詩詞大會”“名人眼中的中秋”,讓學生們誦讀經典,與古人名家對話,共話佳節。
3.豐富活動慶節日
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元宵節“做花燈猜燈謎”“包湯圓鬧元宵”,立夏“斗蛋”,春節“寫春聯”,中秋“鴻雁傳思情”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節日的氛圍更加濃厚,讓風俗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三、與生活對接,潤澤美好童年
“生活即學校,社會即課堂”。幾十年前,陶行知先生用實踐向我們揭示了這一真理。把語文學習的課堂延展到生活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意識,還能培養他們的思維發展,促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提高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一舉多得。
1.一花一木總關情
大自然的變化,校園中的風景,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好資源。校園里,春天花兒爭奇斗艷,夏天綠意蔥蘢、碩果累累,秋天銀杏葉飄飛如蝶、桂子香氣醉人,冬天雪覆蓋如仙境、玩冰雪不亦樂乎,帶領學生們去領略身邊四季之美,溫暖美好的童年。
2.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了《蠶姑娘》,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買來蠶種,親手給蠶寶寶喂食桑葉,等待蠶吐絲結繭,一篇篇生動的觀察日記流淌于筆尖。實踐給學習注入了源頭活水,在一篇篇精彩的習作中看到了他們的語言豐富了,表達方式靈活了,思維有了廣度,能力得到了提升。
3.身邊事事關心
生活是一本打開的書本,關心生活中的新聞熱點,關心身邊的事,可以讓自己讀懂生活;走出課堂,走進社區,采訪家鄉的名人,探尋地名的來歷,研究家鄉的特產,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可以培養判斷能力和活動能力;班級中的教師和同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關注班級現象,舉辦活動,調和矛盾,有助于提升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讓每個學生充當了生活的小主人。
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近幾年很多家庭都重視帶學生出去旅游看世界,如果設計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興趣、體驗和研究為抓手,那么學生就能建立自然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在不斷摸索自然、走進社會中,主動地、創造性地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僅為建構新的知識體系,發展核心素養。比如,“探尋長江之旅”“走進敦煌”“如何火災逃生”等。
四、倡課外閱讀,優化閱讀成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力倡導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博覽全書,并開展與綜合實踐相結合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加深審美樂趣”。
1.評價書中人物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一位益友,書中的人物都是作者極力塑造,指引人們向上向善。讀完課外書,組織大家交流或作文,就給他們找到了一個傾吐的通道,并且在交流中豐滿對人物的認知。如讀完《夏洛的網》,學生們寫下了對書中人物的評價,贊頌夏洛的智慧和奉獻、無私和熱情,表達了對友誼的向往,對生命的的思考。
2.表演書中故事
低中年級可以精心挑選各類題材的繪本故事、童話故事,如《猜猜我有多愛你》《狐假虎威》等,高年級可以選取話劇、課本劇,例如,《公儀休拒收禮物》《時代廣場的蟋蟀》等,把靈動有趣的故事創編成舞臺劇本。每一幕劇如同一場視聽盛宴,人物的喜怒哀樂,故事的跌宕起伏鉆進了觀眾柔軟的內心,帶給學生們精致細膩的閱讀體驗和藝術感受,讓閱讀變得更有意趣。
3.制作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人物關系,形成整體感知。如讀完《三國演義》,可以針對書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來制作,或將幾個相關的人物放在一起研究比較,也可以將整本書中的人物按一定的順序分類列舉,還可以關注一次戰爭或一個故事進行梳理總結。思維導圖可以邊讀邊做,幫助理解,也可以讀完后做,梳理總結。制作思維導圖提升整本書閱讀的實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4.分享讀書感受
讀完書后的閱讀分享交流會無疑是師生共赴一場場書香馥郁、智慧碰撞的閱讀盛宴。中年級可以選擇一組同主題文章,例如,《走進寓言故事》《邀您共賞“月”》《母愛》《擁抱自信》等;高年級可以選擇一本書或與之相關的多本書。如《笑貓日記》《青銅葵花》《呼蘭河傳》等。大家真誠交流,抒發讀書感言,用心去觸摸文字的溫暖與美好,用情去感受閱讀的快樂與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