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地生長,但語言的發展離不開具體思維的伴隨。皮亞杰就曾經說過:“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言語的感知、內化、積累和運用都離不開具體可感的思維。教師要在推動和強化語言文字運用訓練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將語言能力地生長與思維認知有機統整,促進學生言語能力和思維的比翼齊飛。
一、設置精準話題,在引領中觸發思維
學生的思維不會憑空而產生,需要有專門的話題作為支撐和觸動,提問只有真正地融入到文本內容且緊貼學生內在的思維,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內在思維的點燃器。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內在思維的質態入手,擯棄教學中可能存在的虛假問題和偽裝問題,以真正精準的問題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比如,教學統編版教材《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從課題入手,通過板書板書課題中的“地球”,激活學生原始的認知經驗,說說什么是地球?你認為地球應該是怎樣的?這樣的問題看似是平常的,卻能讓學生從自己了解的角度來描述地球,也為學生摸清學生的基礎學情提供了支撐,讓學生在相互對話的過程的本質過程中進行了連接;隨后,教師就相機板書課堂中的“只有一個”,并相機質疑:太陽系里還有很多其他的行星,它們都是一個,為什么這篇文章卻要單單說“只有一個地球”?借助這樣的問題,學生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信息吸收者,而更是一個主動感知、悅納和構建的主觀者,教師就可以相機組織學生進行必要地探究和思考,從文本中資源、環境等諸多信息進行考量,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作者為什么要強調“只有一個地球”。
這一案例,教師就從課文題目發現了文本表達的價值資源,不僅組織學生復習了天體和宇宙相關的知識,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協同發展。
二、引導逐級叩問,在質疑中激發思維
著名理學家朱熹就曾經說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真正學習是起源于思考的,思考是源自于疑問,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時不做承載知識的容器,而需要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思考。因此,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沖突,并主動提出了富有價值的困惑,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矛盾,并隨著學習地不斷深入,將自我質疑的問題不斷向深處邁進,從而激活自身思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教學統編版教材《丁香結》一文時,在揭示課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緊扣課題進行質疑:什么是丁香結?丁香花長什么樣子?教師鼓勵學生先從事物的角度進行質疑,了解作者所要描述的對象;其次,初讀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文本的整體性角度入手進行質疑:作者為什么要描寫街道旁、校園里、春天中、細雨中的丁香?為什么要特意結合到古人詩句中的丁香結?教師鼓勵學生從文本內容以及作者寫作構思的角度進行質疑;最后,在揭示主題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比作者最終所表達的中心,將其與詩人對丁香結的描寫進行對比,從而自然形成質疑:作者為什么會一反常態,而要從丁香結中學會樂觀、開朗的看待人生中的挫折與遭遇?教師鼓勵學生從文本表達的中心視角展開探究。
在這一案例中,學生的每一次探究額質疑都會將自己的認知向著文本的深處邁進,真正為學生全面而深入地解讀認知奠定基礎。
三、運用辨析聯系,在對比中引發思維
沒有對比就沒有真正的發現,沒有對比就沒有真正的思維。因此,要想發現文本作者創作過程中所蘊藏的豐富價值,教師要善于提煉出與文本內容相契合的認知體驗,讓學生在辨析對比中運轉思維,引發他們內在思維的高速運轉。
比如,統編版三上教材中《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描寫春天的小興安嶺樹木蔥蘢,“抽出了嫩綠的枝條”,這個“抽”字就運用得極其生動形象,但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來感受這種精準的生動用詞呢?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其效果可想而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羅列出其他的動詞,比如“冒”“探”等,并引導學生將其與課文中的這個“抽”字進行感知。學生的思維在對比中進入了高效思維狀態,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真正為學生言語實踐能力地生長服務,真正認識到“抽”不僅展現了枝條地生長狀態,同時也展現其速度之快、力量之足,而這種感覺則是其他動作所不能替代的。
四、依托認知價值,在辯論中引導思維
正所謂“理不辯不明”,辯論看似是一種言語的運用,但其背后蘊藏著的是言語思維的支撐。因此,教師要善于從課文的內容、情感和價值主題入手,積極為學生開掘并研制適切的辯題,激發學生內在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
以教學統編版教材中《狼牙山五壯士》為例,這篇課文描述了五位壯士為了掩護連隊和群眾轉移,毅然決然地將敵人引向了山頂,最終選擇英勇跳崖的故事。針對最后五位壯士選擇跳崖的壯舉,很多生活在當下的學生難以理解,為了更好地凸顯這篇文章紅色革命題材的特征,并對學生進行適度的生命教育,教師可以相機設置這樣的辯題:五位壯士最后選擇跳崖,如此輕視自己的生命,你覺得值得嗎?這一辯題的設置,其最終的目的絕不是要讓學生對五位壯士最終的選擇持懷疑態度,而是要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認識到特殊年代,這樣的行為是英勇的,更是可歌可泣的。教師在學生辯論深處,相機運用司馬遷的名言加以強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最終讓學生認識到人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五位壯士的選擇為了革命、為了連隊和群眾,他們的選擇是高尚、更是偉大的。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學的腳步停留在機械灌輸的層面上,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性地辯論,更好地關注文本的內生價值,促進學生內在思維地快速成長。
五、依托錯誤資源,在糾偏中匡正思維
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有限,他們在理解和感知的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在所難免。因此,教師不能以為斥責和埋怨的方式來對待學生,甚至是對學生當頭棒喝,而需要以更加寬容的胸襟和態度來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真正為學生言語能力地生長服務。
比如,很多學生在描寫統編版教材中《山行》這首詩時,常常將“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生”字誤寫成“深”字,機械地訂正根本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錯誤激發學生的認知,來匡正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自己的積累運用這兩個字進行組詞,讓學生對這兩個字的大意形成了初步地與了解;隨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錯誤的匡正,認識到這個“生”字展現了煙霧縹緲之感,形成了濃郁的美感;如果是“白云深處”,后文中的“人家”豈不是就看不到了。
總而言之,言語實踐需要學生內在認知能力地生長,更需要學生以積極的體驗和思維作為支撐。教師就需要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思維地形成,更好地為學生內在認知素養地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鎮雙甸小學(22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