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朋(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我們國家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是農村勞動力剩余較為明顯的國家,“三農”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而土地流轉能夠使得勞動力和土地分離開來,能夠更好地更合理地配置生產的各個要素。本文通過對農業大縣懷遠縣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的分析,以調研與查閱相關資料獲得的數據,運用spss軟件,通過對兩者做Pearson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來解釋兩者的關系,在理論上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且指出現有的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懷遠縣政府提供改革及創新提供有力參考和合理建議。下面就以蚌埠市懷遠縣為例進行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懷遠縣2000年常住人口為123萬,而2010年常住人口則變成了約102萬,到了2018年常住人口變成了99.3萬,懷遠縣的大量農村勞動人口轉移向城市,在城市尋找能獲得更多薪酬的工作。農戶向城鎮轉移就業,本質是一種社會選擇,是農戶綜合城鄉就業的利益和成本所做出的經濟考慮,是應對農業經營的風險所做出的反映。
2015年懷遠縣耕地保有量大約14.6萬公頃, 在2017年9月份累計流轉的農村土地大概是56.7萬畝,土地的流轉數量相比于耕地保有量流轉的比例還是過低,沒有充分的將閑置耕地進行流轉,部分耕地雖有勞動力耕作,但勞動力的工作重心在城市,沒有使土地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根據調研所收集到的數據,懷遠縣從2010到2019年間,勞動力轉移數量(萬人)與土地流轉數量(萬畝)的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1)對勞動力轉移數量(萬人)這一因素和土地流轉數量(萬畝)這個因素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如果要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首先要保證變量服從正態分布,進行對兩變量的正態檢驗。

表1 正態性檢驗
根據Sig欄的值,0.200大于0.05,所以調研得到的樣本服從正態分布,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具有可行性,能夠進行分析。

表2 相關性分析
從表2的“Pearson相關性”一欄中得到的Pearson相關性=0.956可知,勞動力轉移數量(萬人)與土地流轉數量(萬畝)存在強相關。根據顯著性欄0.000(因精度原因,看起來概率為0,其實不是0)<0.05,也可知勞動力轉移數量(萬人)與土地流轉數量(萬畝)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
(2)以收集到的土地流轉數量(萬畝)的數據為自變量,勞動力轉移數量(萬人)的數據為因變量做回歸分析。

表3 輸入/移去的變量a

表4 模型匯總

表5 Anovaa

表6 系數a
其中在表4中R^2=0.914,說明在總變異中,可以通過回歸方程解釋的部分為91.4%,解釋的程度是可行的;從表5中得到F的值是84.9,所以我們所做的模型是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在表6中,通過t檢驗,我們可以看出顯著性<0.05,說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3)以收集到的勞動力轉移數量(萬人)的數據為自變量,土地流轉數量(萬畝)的數據為因變量做回歸分析。

表7 輸入/移去的變量a

表8 模型匯總

表9 Anovaa

表10 系數a
其中在表8中R^2=0.914,說明在總變異中,可以通過回歸方程解釋的部分為91.4%,解釋的程度是可行的,能夠解釋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在表9中方差分析模型的F值是84.936,所以我們所做的模型是存在統計學意義的;最后通過表10中t檢驗的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其顯著性<0.05,說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根據上述在統計中的得出的結論,勞動力轉移數量與土地流轉數量是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所得到的函數關系的回歸系數都大于0,分別為0.223和4.092。
從本質上看,農民在農村的收入與在城市的收入具有很大差距,這也是為什么勞動力會不斷的向城市轉移。在農村,如果農民只依靠種地獲得的收入,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就1500,去掉各種化肥農藥等的費用,剩下的就很少了。而在城市工作則每年一般會有大概幾萬塊收入,這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為了必然。當勞動力轉移出去以后,農村的土地就閑置下來了,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而進行土地流轉則可以盡量減輕這個問題。想要外出工作的農民可以將土地流轉給準備包地的個人或企業,一方面閑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農民也可以得到一筆費用,也不用擔心家鄉的土地;另一方面,承包土地的個人或企業由于大規模生產所花費的平均成本要比小規模低很多,也有利可賺,雙方互贏。所以農村勞動力轉移會加快土地流轉的速度。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點主要是季節性和兼業性。農忙的時候,絕大多數農民會留在農村務農,代表自己農民的角色;而農閑的時候,這些農民就會涌入城鎮尋找工作,代表工人的角色。農村剩余勞動力以農業生產季節為周期在城鎮與鄉村之間不斷流動。當土地流轉了之后,農民的土地不需要自己去關心,解決了后顧之憂,也就可以徹底的融入城市生活,土地流轉的普及,農村勞動力會越多的向城市轉移,二者相互促進。
針對人口流動規模持續攀升,現行制度表現出較差的制度適應能力。針對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的制度更新的太慢,人們也就沒有可以依據的與現在實際情況相一致的政策。對于某些情況的處理,政府也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界限,只能由人們自行嘗試。
農地流轉法律制度體系不健全使得農地流轉制度成本提高,制約農村居民流轉土地的意愿。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農村居民也不敢貿然去嘗試新的流轉方式、流轉手段等。
從本質上說,土地流轉屬于市場調節,但因一些原因未能完全真正實現市場化模式,多數仍為農民之間的自發流轉和在政府部門引導下的流轉。由于沒有正規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流轉雙方的交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想轉讓使用權的農戶沒有渠道,想承包土地的人難以獲得土地資源等。
由于沒有正規機構的監督與管理,流轉雙方有些可能只口頭協定并未簽訂正式合同,農民利益易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其一是受讓方的投資經營失敗,未取得預期收入,不能交付土地租金,給農民帶來收益風險;其二是土地流轉后,由于使用權已經落到了受讓人手中,受讓方需在其承包的土地上建立一些基礎設施等滿足日常生產生活需要,最后期滿交還土地時建立的基礎設施有可能對耕作土地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致使農民利益受到損害。
(1)政府應鼓勵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政策,以期更快的經濟發展。
(2)根據自身有利條件,著力發展新興農業,如懷遠石榴入選國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可以將部分土地流轉的土地集中種植石榴,發展自己的特色農業。
(3)對于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可以在社會保障、勞動福利以及子女學業上予以支持和鼓勵,推動勞動力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