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蘭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已經影響到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近年來,高等院校積極開展終身化、個性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教育實踐,加快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在線學習與面授學習相結合的混合教學已經逐漸成為新的教育趨勢。大學英語寫作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混合教學的背景下,如何應用活動理論相關知識指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研究從活動理論的角度,探討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的有效性問題。
混合學習起源于企業培訓領域,目前該學習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眾多領域,特別是語言教學領域。混合學習是教育發展和網絡技術繁榮發展的必然結果。它能有效滿足學生快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成績的學習需求,因此,越來越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現階段,學界對于混合學習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目前國外學者關于混合學習的研究大體可歸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將混合學習視為一種學習方法,并按照驅動因素將其分為技術驅動學習、態度驅動學習和能力驅動學習三大類。混合學習是一種提供權利的學習方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7),它強調在教學實踐中精心為學習者創設學習環境、設計學習過程,并根據學習者的特點適當安排學習內容,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是將混合學習視為一種教學設計思想,主張采用最佳的學習載體為學習者提供最佳的學習模塊,為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作出相應的教學設計。
三是將混合學習視為各種學習工具的結合。學習工具的結合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結合或混合使用各種網絡技術以實現特定教育目標;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優化教學效果;將教學技術與面對面學習相結合;將教學技術與實際任務完美地結合起來,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研究的基本內容是人類活動的過程,是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社會群體與自然環境之間所從事的雙向交互的過程,是人類個體和群體的實踐過程與結果。它是基于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環境,對人類的行為和活動進行研究的交叉性學科理論。活動理論高度總結了人類心理發展歷程及認識出發點的變化狀況,形成人類心理變化發展和外部實踐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理論(楊宇翔、黃繼業,等 2015)。
活動系統包含六大要素,即主體、客體、共同體、工具、規則和勞動分工。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體、工具和客體。活動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活動系統結構圖
英語寫作是一個充滿感情和心理變化的思維過程,它與活動理論有一定的聯系。英語寫作過程可以分為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三個階段。根據活動系統六要素,英語寫作課上的學生是寫作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寫作內容和所要實現的目標是“客體”;用于促進教學和學習效果的是“工具”。工具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硬件,如教材、黑板、電腦、投影儀等;另一類是軟件,如積極的情感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英語寫作課堂上,教師總是提出一些學生需要遵守的要求,即“規則”,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一定的“交流”。至于“勞動分工”,學生需要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完成教師布置的各種任務,這其中包括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的問題。總體來說,活動理論與英語寫作過程密切相關。基于活動理論開展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能夠有效提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質量。下面以廣東某理工院校經濟管理學院85名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的有效性。
以廣東某理工院校經濟管理學院85名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43人、市場營銷管理專業42人。研究對象的具體構成如表1所示。

表1: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N=85)
研究人員隨機安排兩個班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A班為實驗組,其中男生16人,女生27人;B班為對照組,其中男生12人,女生30人。學生的年齡從17歲到21歲不等。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省。參與調查的學生學習英語均超過7年,且沒有在國外生活或學習的經歷。
本次實證調查從四個方面衡量基于活動理論的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分別從內容、組織、語法、詞匯四個方面衡量學生的寫作。
A班為實驗組。教師在A班開展基于活動理論的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網易公開課、微博、慕課、抖音等,學生則在強化課堂英語寫作學習的同時,在課余時間積極利用互聯網信息工具進行分享式、碎片式學習和反思。教師、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學習形式和途徑提高自身的英語寫作水平。
B班為對照組。在B班,教師采用“課上聽—課后練—課堂點評”這一傳統教學模式開展英語寫作教學,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講解為主。
實驗組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前、后數據對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實驗組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前、后數據對比
實驗組在未開展混合教學之前,學生的英語寫作的優秀率為9%,良好率為23%,合格率為58%,不合格率為9%。開展混合教學后,優秀率為20%,良好率為35%,合格率為41%,不合格率為4%。從開展混合教學前、后數據的對比可見,優秀率提高11個百分點,良好率提高12個百分點,合格率下降17個百分點,不合格率下降5個百分點。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明顯提高。
對照組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前、后數據對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對照組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前、后數據對比
對照組在未開展混合教學之前,學生英語寫作的優秀率為9%,良好率為23%,合格率為56%,不合格率為9%。開展混合教學后,優秀率為14%,良好率為38%,合格率為41%,不合格率為5%。對比前后數據可以發現,優秀率提高5個百分點,良好率提高15個百分點,合格率下降15個百分點,不合格率下降4個百分點。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提高顯著度顯然不及實驗組。
在開展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的困難。然后,教師要積極、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和網絡學習渠道,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具體而言,在活動理論指導下,教師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著手提高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的質量:
在開展英語寫作教學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洪慧照 2018)。教師可以將與教學內容或寫作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寫作話題和教學重難點等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或班級微信群等互聯網終端,供學生自主學習時使用。例如,在外研版《新交際英語》寫作教程(1)Unit 2 Describing a place的教學中,首先,教師預先設定寫作主題:校園一角,并從網上下載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校園風光的圖片、視頻及有關校園主題的英文歌曲,上傳至班級微信群。然后,學生根據教師所發的資料完成寫作;學生寫完作文后,將其上傳至班級微信群。最后,教師在班級微信群及時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點評。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課堂是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主陣地,所以教師應高度重視課堂面授這一教學環節。在課堂面授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應用多媒體、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教學工具,合理應用網絡教學資源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大學生常用的APP,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不再是“講—寫—閱—評”這種單一模式,而是轉換成小組討論、分享創作、師生互動溝通的新形式(張文曦 2014)。
同時,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引導作用,平衡好小組討論與教學目標達成之間的關系,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既要保證學生全面掌握英語寫作的要點和技巧,又要有效激發其英語寫作創作的熱情。同時,根據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和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混合教學模式下,英語寫作不再令學生頭疼。英語寫作變成一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重要方式。學生可以最自然、最放松的心態進行學習。
大學英語寫作強調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積累,學生只有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社會閱歷,才能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因此,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英語學習平臺、英語學習網站、APP等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從而通過碎片化學習拓展自己的英語知識面和國際視野。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線與同學交流寫作學習心得與體會。再次,教師要加強課后的在線寫作指導,引導學生從文章立意、框架結構、詞匯升級應用等方面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全面的修改(楊曉瓊、戴運財2015)。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課后在線與同學交流英語寫作心得與體會。最后,教師要記錄學生的寫作學習情況,給予形成性評價,促使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英語是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學生學習英語能有效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為了促進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升,大學英語教師應以活動理論為指導,優化英語寫作教學設計和內容,合理應用各類網絡學習工具,開展混合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和熱情,拓寬他們的英語知識面和文化視野。同時,教師要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跟蹤,確保大學英語寫作混合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