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強 劉國剛 韋丹強 馬濤
摘 要:該文分析了白術生長的需求條件,從選地整地、育苗、移栽、采收等方面對林下栽植白術高產技術進行了簡單的探討,以期為北方地區更好地推廣林下白術種植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白術;生物學特性;林下種植
中圖分類號 S567.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7-0027-02
近些年,林下經濟在我國快速發展,成為一種非常有發展前景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對有限的林地資源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成為我國林區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1]。白術,學名為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又被稱為于術、生曬術、冬術、浙術、種術等,屬于菊科植物,其根莖經過干燥后可入藥,具有補脾健胃、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1]。白術喜生長在涼爽的氣候條件下,溫度高、濕度大的環境下長勢不佳,適合生長的溫度范圍在26~28℃,因此每年的8月中旬到9月下旬為白術根莖快速膨大的時期。北方地區近些年來林下種植中草藥的模式發展較快,適合的中藥材包括黃芪、白術、防風、板藍根等,此種模式的推廣,對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民增收致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F結合白術的生物學特點及北方地區種植實踐,對白術林下種植技術進行簡單的總結。
1 白術生長的需求條件
白術耐寒能力較強,喜生長在涼爽溫和的氣候條件下;在溫度條件低于30℃時,白術的生長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有所提高,溫度超過30℃時,則白術的生長受到一定的抑制[2]。地下根莖的生長適合的溫度范圍在26~28℃;溫度在15~30℃時有利于種子的萌發[2]。白術種子萌芽對水分的需求量很大,萌芽的吸水量標準要達到種子量的3~4倍,水分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對白術種子的萌芽產生不利影響;一般只有當年的種子才能萌發。白術種子的千粒重25~37.5g;正常情況下白術種子萌發率在70%左右[3]。白術生長對土壤、水分要求不是很嚴,生長最適合的土壤條件為砂壤土,要求排灌良好。對前茬種植的植物要求較嚴,避免選擇前茬是玄參、花生、白菜、油菜、煙草等的地塊,以免加重病害的發生,前茬以選擇禾本科作物最佳,切忌連作[3]。
2 白術林下種植技術
2.1 科學選擇地塊,適時整地
2.1.1 育苗地 白術的育苗地要及時對林間的土壤進行冬耕作業,便于土壤經過一個冬季的風吹而風化。第2年春季白術播種前施入充分腐熟的人糞肥15t/hm2左右、過磷酸鈣150~225kg/hm2等,之后對土壤進行耕耙,做寬1m左右的平畦或高壟,壟之間的距離要控制適宜,不宜過大,以免澆水時無法浸透土壤,壟的周圍挖好排水溝。如果育苗地在山坡上,畦的方向要求垂直于坡向,避免水土流失[4]。
2.1.2 移栽地 移栽前施入糞肥60~75t/hm2、過磷酸鈣375kg/hm2左右、餅肥750~1500kg/hm2,之后均勻翻入土壤中,按照1.3m左右的寬度做床,四周挖較深的排水溝[1]。
2.2 播種育苗 一般白術適合在“清明”以后進行播種,播種前先將種子浸泡在溫度為25~30℃的溫水中,24h后撈出,可以使種子吸入充足的水分,胚根開始露白時即可播種。播種的方式有撒播、寬幅條播等方法,撒播是將種子稀疏地在撒畦面上,種子之間距離要求2~3m,之后覆蓋1層過篩的細土,覆蓋的厚度以將種子蓋住即可;寬幅條播方式是在畦上按照20~30cm的幅距開幅寬、深分別為15、2~5cm的淺溝,溝底要求平,均勻地將種子撒在底部。北方地區春季經常發生干旱現象,因此播種的時間可適當提前,在“驚蟄”至“春分”時進行更佳,適宜的播種量控制在60~75kg/hm2。播種結束后覆蓋1層濕潤的稻草,保持3~10d,白術種子即可出苗[3]。苗期加強田間除草管理、及時間苗,白術長出2~3片真葉時施入充分腐熟的人畜糞尿肥15t/hm2作為追肥。6月下旬到8月下旬再追肥1次,此次追肥時先將花蕾去除[1]。
白術苗在11月下旬開始逐漸枯黃,可挖出后將有損傷、發生病蟲害的株剔除掉,并將須根、莖稈剪掉,之后即可用于移栽;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移栽處理,要先儲存起來,先攤晾3~5d、待表皮發白后儲藏在陰涼處安全儲藏。具體的儲藏方法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國的南方地區一般選在陰涼、干燥處進行砂藏(方法略,文中主要闡述北方地區的方法),選擇在背陰處挖1個坑,深、寬分別為1m左右,因實際情況確定坑的長度,之后將白術種栽放入坑內,堆積厚度15cm左右為宜,之后覆蓋厚4~6cm的土壤,隨著北方地區溫度的逐漸降低,蓋土的厚度逐漸增加;白術儲藏期間要求安排專門的人員管理,及時將發生病蟲害的種栽剔除掉,避免其他健康種栽發生腐爛等問題;儲藏期間,如果萌芽,要及時進行翻堆,避免芽繼續生長,以免導致種栽品質的降低。北方地區白術育苗的株距控制比較大,應加強管理。此外白術種苗也可留在地里自然越冬,第2年春季時隨時挖、隨時栽植[2]。
2.3 移栽 北方地區的白術移栽一般在11月下旬至第2年的3月下旬,以11月下旬隨時收獲術苗、隨時栽種的效果為最佳。栽種時先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對選好的術苗進行浸泡消毒處理,3~5min撈出稍微晾干后開穴進行栽種,株行距控制在15cm×20cm,每穴栽種1株,術苗的用量一般750~1125kg/hm2,控制林下白術的栽植密度在15萬~18萬株/hm2,結束后覆蓋1層厚度約4cm的土壤。
2.4 林間管理
2.4.1 追肥 要實現林下白術種植增產的效果,關鍵是要確保底肥施足、苗期確保盡早施入、摘蕾肥的施入比例適當增加。移栽后當白術長至苗高達到10cm左右時適當進行追肥,可施入充分腐熟的糞肥15~30t/hm2;摘蕾時施入充分腐熟的糞肥30~45t/hm2;摘蕾后再施肥1次,加大糞肥的施入量,可選擇60~75t/hm2,也可施入餅肥+氮磷鉀肥等。每次施肥時要將肥料澆水稀釋后采取溝施的方式施入[3]。
2.4.2 摘蕾 林下栽植白術及時開展必要的除草、摘蕾措施,可使產量提高約6成左右,因此除了留作種用的植株,其余的植株上陸續出現的花蕾要及時摘除掉。7月中旬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一般摘蕾2~3次。摘蕾的時間要適當,要求在晴日上午露水曬干后實施,避免露水沾染傷口導致感染[4]。
2.4.3 病蟲害防治 林下栽植白術時常出現的一些病蟲害,可導致白術的減產,因此要針對性地開展防治,以提高產量[4]。
一是立枯病。立枯病又稱為爛莖瘟,病原菌為真菌,常對幼苗產生危害,早春季節如果遇到溫度低、濕度大的氣候條件,則發病程度重;發病時幼苗的莖基部有一些干縮的凹陷,呈黑褐色,最終導致幼苗莖稈倒折、死亡。防治上,要求在移栽前對種苗開展消毒,降雨后及時將積水排走,降低林間的相對濕度條件,一旦出現少量發病植株要及時清除干凈,并撒石灰水等進行消毒,發病嚴重的直接對準拔除植株后的穴內撒干石灰粉。
二是銹病。銹病,又被稱為黃斑病,病原菌為真菌,主要對葉片產生危害,北方地區林下種植白術時,從4月下旬開始逐漸發病,高發期為5月上旬到6月下旬;發病時出現近圓形或者梭形的病斑,有暈圈,顏色為黃綠色;發病后期葉片出現穿孔現象,導致枯萎、脫落。防治的方法同立枯病,此外在剛發病時也可以選擇25%粉銹寧1000倍液進行噴灑,每周噴1次,連噴2~3次。
三是白絹病。白絹病,又被稱為白糖爛,病原菌為真菌,主要對根狀莖產生危害;植株發病后根莖部位產生腐爛,剛發病時根莖部位有1層菌絲(似蜘蛛網狀)纏繞,期間夾雜著褐色的菌核(類似于油菜籽樣物),發病后期植株發生腐臭、導致全株的死亡。防治的方法同立枯病。
四是術籽蟲。術籽蟲屬于鱗翅目螟蛾科,在白術開花時即產生為害,對花托、種子等產生蛀食作用,對白術的生長發育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防治方法:對于白術種子田,可在蟲害剛發生時選擇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進行噴霧,每7d噴1次,連噴3~4次[5]。
2.5 收獲加工 白術林下種植,一般2年即可出經濟效益,即育苗1年、移栽1年。移栽當年11月上旬收獲,白術的成品中以個大、質堅、體重、斷面色黃白、香氣濃者為佳。將白術的根莖挖出后,將莖稈、須根去除后即可進行干燥處理,一般可選擇烘干、曬干2種方式。一是曬干。按照個頭的大小將剛采挖出來的根莖進行分級,按照不同等級分開攤曬,一般曬30d左右即可。二是烘干。采挖回來的白術鮮根莖,先曬至表皮干燥后,放到火炕上,剛開始設置溫度約60℃,隔6h左右翻動1次,連續烘50h左右,之后逐漸降溫,以讓白術根莖返濕,如果白術的根莖特別大,下炕后需要堆放5~10d,到表皮逐漸軟化后再將溫度增加到50℃左右,每隔4h左右翻動1次,直到全干[5]。一般鮮根莖3kg左右干燥處理后可得干藥材1kg,折合干藥材產量為2250~3000kh/hm2。
參考文獻
[1]李良英.淺析白術高效種植新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8(10):62.
[2]練葉赟,馬建平,張志榮.浙西南山區白術種植優勢分析及規范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23):100-101.
[3]王運啟.白術規范化種植技術[J].鄉村科技,2018(17):95-96.
[4]熊飛.山區白術高效種植新技術[J].農家科技,2015(4):24-25.
[5]梁家全.白術林下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14):67-68.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