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柱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考察現實中的教學,要注意兩種現象:一是“輕視”,備課不足,缺乏思考,手持一本教材上講堂,上得講堂來手忙腳亂;二是“麻痹”,照搬他人教學,缺乏積極的思考和創新意識,如同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學生興趣索然。因此,思政課教學必須做到“三思而行”,方能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一思:深思熟慮 謀劃之思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就要求堅持謀劃之思,精心設計教學。
精讀之要,吃透教材。講課首先要抓住教材,教材是教學的邏輯之本,教師不能游離教材任意發揮、討好學生,也不能停留于教材內容的簡單傳授,而是要做到立足教材并高于教材,提升課堂的學術質量。因此,鉆研學深悟透教材是備課的關鍵,包括篇章、段落、關鍵詞。教師要知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以指導性、方法性去思考教學。一要通讀全文(全篇章),教材編輯過程中,傾注了編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思政課教材體現了“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二要明確編者的意圖,對字、詞、句的準確解釋和表達非常重要。三要在深學細悟中領略文章的風范,以準確性、實在性、必要性使學生加深印象和提高理解程度。
貫通之暢,理清思路。一是貫通學科。思政課的教學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博大精深的知識積累,需要貫穿于經濟學、邏輯學、行為學、未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做到融會貫通,行云流水。二是貫通學情。要在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方面下真功夫、下苦功夫,研究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才能不斷提高講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才能讓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教育性產生應有的效果。三是貫通內外。課內講深、講好、講透,努力使學生有所啟迪、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布置的課外作業,要求學生查找資料,彌補課堂教學聽課的不足。四是貫通渠道。在線課程、“翻轉課堂”“學習通”等的實踐運用,為思政課的貫通渠道找到較好的突破口,極大豐富了教學渠道。五是貫通成長。思政課教師要關心學生的成長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其人生目標選擇、人際關系情感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導師。
設計之道,優化方案。一堂質量較高的思政課,做好設計是關鍵。一要設計流程。教學思路的設計、開頭(開場白)、過程的鋪墊、展開、敘事情節、詞意表達、小結、總結構成一個完美的邏輯結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不能忽略,每一個重要轉折語句都要聲情并茂地表達,切忌“照本宣科”。二要設計內容。篇章內容必須完整無一遺漏地表達,必須有層次、有重點、原滋原味體悟表達,使學生緊隨教師講課的思路前行,最終達到融會貫通的彼岸。三要設計方法。以講故事、朗誦、快板書等多種形式設計教學過程,使整個教學過程生機勃勃,增強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四要設計手段。運用教材、道具、視聽資料以及多媒體教學,形成鮮明、感人、生動的視覺效果。
二思:抓住根本 互動之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怎樣在課堂45分鐘時間內達到學生“自我教育”效果呢?核心就是“互動”。互動是“教”和“學”雙邊的教學場效應,也是一種情感“磁場”效應。為此,教師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引經據典,文獻互動。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很重要,而引導的關鍵是博古論今、打開思維、豐富頭腦,提供“營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善用引導,辯證結合“古”與“今”“雅”與“俗”,以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和對立統一的觀點來揭示歷史與現實的本質聯系,深入聽眾心底煥發出強大的心靈共鳴。課堂教學中的引經據典重在引導學生以文獻為載體促進互動。課前要求學生查詢教材中涉及的經典文獻,課堂上分享交流。如此,善用經典,引導有方,方能發人深思,啟迪智慧。
主動作為,過程互動。課堂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學生思想成長的地方。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留出時間,讓學生講、大家聽、教師作評判解疑。學生講體會、講認識、講對此問題的理解,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就會產生共鳴“磁場”。比如: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習近平的個人成長經歷,采取分組式、討論式、個人演講式、中心發言式、小型辯論賽等多種形式,講解《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故事,使學生在互動中受到感染。只要教師有目的去組織,有布置、有檢查、有落實,學生就能講出比較生動的故事來。
多元學習,建模互動。進入新時代,學習的革命催生教學的新時代,帶來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多樣化、多元化。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學習:內在的財富》的主題報告,提出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四個學會”,成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學習宣言。思政課要應用“四個學會”理念,將“教學課堂、實踐課堂、宿舍文化課堂、綜合素質課堂”有機對接、互相補充、相互協同,形成高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生思想成長的互動新模式。在多元學習中,教師要做促進者,加強線上線下結合、任務目標分解與檢查落實結合、階段任務與總體任務結合,學做合一、知情意行統一,既延伸課堂教學,又檢驗學習效果,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成效。
三思:善于總結 修為之思
上好思政課,教師是最為關鍵的角色。陶行知先生說:“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就要求老師,時時學習,終身修煉專業基本功。
接受評價,擇善而從。思政課的評價既有學校、部門、學生評價評教,也有自我評教評學,這是以評促教、以評優教的重要舉措。學生評教:重在考查教師教學態度、教學行為、教學基本狀態、教學授課水平;部門考核:重在考核教師師德師風、為人師表;認真聽取來自各個方面,尤其是督導專家和學生方面地反映;學校考核:重點是以診改與改進為抓手,考查教師職業規范(包括道德規范、行為規范),改進性和發展性目標是否呈“螺旋式”上升。教師要擇善而從,思考是否達到年度目標,是否成功解決了教學中存在的質量問題。
剖析自我,持續反思。首先,要反思自我是否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是否盡心盡責,只要有這樣的自我認識態度,其它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其次,要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從備課、授課,到與學生互動等各個教學環節是否存在偏差,核心內容、主要觀點的把握闡述是否精準,用時是否合理;開頭和結尾是否相互照應,整個教學環節有無差錯。再次,要反思學生這堂課的收獲是什么、知識點是否掌握、重難點問題是否已經釋疑,輔之于反思學生的作業對其覺悟、思想轉變提升有何幫助;是否發現了新的熱點、難點;是否發現了優秀學生,是否發現了課堂活躍之點等。思政課教師既要傳“道”,也要善“術”。“道”就是教材內容、主要知識點,而“術”就是教學方法與技巧。因此,思政課教師要經常自我總結教學中“道”與“術”的貫通經驗,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使課堂教學完美無缺,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提煉升華,彰顯“五度”。一要把握思想高度。思政課必須以思想性為“魂”,打牢理論教育基礎,以良好的哲學思辨、科學的邏輯推演、深刻的理性分析釋疑解惑。二要拓寬知識寬度。思政課必須以知識性為“理”,切實系統梳理好課程體系的知識結構,秉持梯度教學原則,將講理論與講道理結合,講知識與講文化結合,講觀點與講案例結合,引導和推動學生思想的轉變與提升。三要培植文化厚度。思政課人文性、文化性是“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講文化的角度去闡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闡述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四要增強實踐溫度。實踐性是“情”,通過課堂教學,深入學生實際,督促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培養青年學生的愛國之志、報國之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心入腦入行,使之成為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石。五要彰顯人格亮度。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示范性為“本”,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做好“慎獨”,不斷從人格品德、為人師表上作表率,使自己的思想與時代共振共鳴,使自己的發展與祖國共命運,努力在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工作作出新貢獻!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SKSZ105)人文社科一般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基礎教學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余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