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



摘 要:選用泥炭、蛭石和珍珠巖3種基質配比共9組作為試驗組,以細沙作為對照組,開展了不同基質培養下薄殼山核桃發芽能力的試驗。結果表明:薄殼山核桃種子播后50d,在溫室大棚和遮蔭棚培養,不同基質處理下培養的薄殼山核桃種子萌發率均高于對照細沙組;不同基質培養條件下的種子發芽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其中第6組(蛭石∶細沙∶珍珠巖=1∶1∶1)種子萌發率最高,說明蛭石∶細沙∶珍珠巖=1∶1∶1配比基質最適合薄殼山核桃種子萌發。
關鍵詞:薄殼山核桃;基質配比;種子;發芽能力
中圖分類號 S664.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7-0079-02
Study on Germination Ability of Thin-shelled Pecans under Different Matrix Ratio
CUI Wei
(Forestry Bureau of Yingquan District, Fuyang City, Fuyang 236022,China)
Abstract: The fine sand group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numbered 9. After experimental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after 50 days of seeding of thin shell pecan seeds, they were cultivated in greenhouses and shaded greenhouses.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shell pecan seed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fine sand group. 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seed germination ability under different substrate culture conditions. Among them, the vermiculite: fine sand: perlite=1:1:1 group has the highest seed germination rate. It was shown that vermiculite: fine sand: perlite=1:1:1 matrix treatment was the most suitable for germination of thin shell pecan seeds.
Key words: Thin shell pecans; Matrix ratio; Seeds; Germination ability
薄殼山核桃樹形優美,生長旺盛,生命力頑強,含有大量營養物質,是世界公認的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的優良樹種。推廣應用薄殼山核桃萌發能力的研究成果,既可提升樹種質量,又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美化環境,惠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1]。薄殼山核桃繁育研究主要包括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和雜交育種,由于薄殼山核桃的良種繁育必須采取砧木嫁接的方式,因此其種子的萌發是培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苗木的培育進程。
目前,薄殼山核桃主要在苗圃內栽培,成活率較低。開展不同基質條件下薄殼山核桃發芽能力的試驗研究,找出最適合薄殼山核桃生長的基質配比,觀察不同基質配比對薄殼山核桃發芽能力的影響,以總結薄殼山核桃的發芽生長規律,并結合生產實踐,充分利用現有的種質資源,加快薄殼山核桃的良種培育推廣進程,提升薄殼山核桃的產業發展水平[2]。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初步選用泥炭、蛭石和珍珠巖3種基質作為試驗組,以細沙作為對照組,開展不同基質培養下薄殼山核桃發芽能力的試驗研究,以探尋薄殼山核桃萌芽生長發育的規律,為薄殼山核桃良種繁育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薄殼山核桃種子 2019年1月從美國進口波尼薄殼山核桃種子1000余粒,從中挑選出種仁飽滿、無霉變、無蟲蛀、無損害的薄殼山核桃種子500粒作為試驗種子。
1.1.2 試驗基質 選擇泥炭、蛭石、珍珠巖以及細沙作為基質材料,細沙作為對照組基質[3]。
1.2 方法
1.2.1 種子處理 將500粒薄殼山核桃種子埋入厚沙中沙藏20d以上,種子間留有空隙[4]。2019年2月15日取出沙藏的薄殼山核桃種子,清水浸泡7d,然后取出除去多余水分,從中選取400粒種子分成20組備用。播種前先在適宜的溫度下對干種子進行浸泡處理[5-6]。
1.2.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9年3月1日進行,以細沙為對照組,按體積比設置9組基質配比處理(見表1)。每組基質按5cm間隔播種1粒薄殼山核桃種子,播種深度4cm,種子橫放,播種后覆土4cm,基質厚7~9cm,每組基質播20粒種子,播種完成后澆水補足基質水分。同時按以上基質配比處理再播種10組種子,播種完成后澆水補足水分。先將10組種子放入溫室大棚培養,另外10組種子放入遮蔭棚培養。溫室大棚和遮蔭棚溫度穩定在20℃左右,每隔2~3d澆1次水,補充水分,防止土壤表面出現干裂。
1.3 數據調查 觀察種子生長狀況,拍照記錄,調查種子發芽率。種子播種50d后,調查20組種子發芽率并進行統計,計算發芽率的方差、標準差。采用Excel2013、SPSS等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基質配比處理的種子發芽能力 由表2可知,遮蔭棚內所有不同基質配比處理培養的薄殼山核桃種子發芽能力均高于對照細沙組。9組試驗組的種子發芽個數分別為8、10、11、12、11、13、12、11、9個,萌發率分別為40%、50%、55%、60%、55%、65%、60%、55%、45%;對照組的種子發芽個數只有7個,發芽率35%。溫室大棚內所有不同基質配比處理培養的薄殼山核桃種子發芽能力,除第1組與對照組相同,其他8組均高于對照。9組試驗組的種子發芽個數分別為6、8、9、10、10、11、10、9、8個,萌發率分別為30%、40%、45%、50%、50%、55%、50%、45%、40%;對照組的種子發芽個數只有6個,發芽率30%。遮蔭棚和溫室大棚培養條件下,第6組萌發情況均為最好,表明第6組(蛭石∶沙子∶珍珠巖=1∶1∶1)基質的透氣性、濕潤度、粘性、質量等特性優于其他試驗組基質,是對薄殼山核桃進行種子萌發試驗和培育推廣時可以采用的理想基質。
2.2 方差分析 由表3可知,遮蔭棚內種子發芽數均值為10.4個,平均發芽率為52%,標準差1.897,方差3.600,試驗數據離散程度較小;溫室大棚內種子發芽數均值為8.7個,平均發芽率為43.5%,標準差1.70294,方差2.900,數據之間的偏差較穩定,試驗結果比較可靠。
由表4可知,數據分析顯示2組之間顯著性差異為0.000001,P<0.05,則2組光照強度下種子萌發率存在顯著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選取9組不同基質配比和1組細沙對照分別培養薄殼山核桃種子,結果顯示:種子萌發率大小依次為基質6>基質4=基質7>基質3=基質8=基質5=基質2>基質9>基質1>細沙組,對照細沙組的萌芽率最低,僅為35%;溫室大棚內所有不同基質配比條件下培養的薄殼山核桃種子的發芽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具體為基質6>基質4=基質5=基質7>基質3=基質8>基質2=基質9>基質1=對照細沙組;兩組不同光照條件下第6組種子萌發情況均為最好,表明泥炭、蛭石、珍珠巖均能提高薄殼山核桃種子的發芽能力,其中基質6(蛭石∶沙子∶珍珠巖=1∶1∶1)的土壤孔隙度、透氣性、保肥能力等均優于其他試驗組。該基質配比處理下種子的萌發率最高,是10組基質中最為理想的培養基質。
參考文獻
[1]彭方仁,李永榮,郝明灼,等.我國薄殼山核桃生產現狀與產業化發展策略[J].林業科技開發,2012,26(4):1-4.
[2]韓寧林.薄殼山核桃在中國[J].浙江林業科技,1995(3):47-49.
[3]詹文勇.溫度對薄殼山核桃種子萌發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38(12):60.
[4]姜宗慶,李成忠,余樂,等.不同層積處理對薄殼山核桃種子發芽的調控效應[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8):150-152.
[5]朱海軍,劉廣勤,生靜雅,等.促進薄殼山核桃種子萌發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4):233-236.
[6]楊旭濤,楊延忠.提高薄殼山核桃造林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安徽林業科技,2018,44(5):58-5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