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建東
摘 要:該文總結分析了泗縣農業生產、耕地質量現狀及主要技術模式,并針對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提出了改進建議,為實現化肥減量增效、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對策;泗縣
中圖分類號 S1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7-0083-03
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至關重要。但化肥用量有個安全使用范圍,在一定土壤肥力及生產、氣候條件下,化肥的長期大量使用不僅會增加農民種糧成本,還會導致減產、絕收及環境污染。如何實現化肥減量增效、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泗縣農業生產及耕地質量現狀
1.1 農業生產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屬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是糧食主產區。全縣國土面積1787km2,耕地面積15萬hm2,以砂姜黑土、潮土為主。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23.33萬hm2,其中糧食作物22萬hm2,糧食總產150萬t;果蔬種植面積1.33萬hm2,總產達50萬t。全年秸稈資源量達178萬t左右,還田率接近50%,還田量達90萬t。肥料使用品種以尿素、復合肥、普鈣為主,配施有機肥、水溶肥、葉面肥。近年來,通過推廣作物輪作休耕、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機械施肥、有機肥應用、秸稈還田技術、機械施肥技術、新型肥料及配套技術等減肥增效技術,2019年全縣化肥用量達59119t(折純),比2018年62359t(折純)減少2440t,降低5.19%,化肥零增長成效顯著,實現負增長。
1.2 耕地質量
1.2.1 耕地肥力水平不高 全縣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19.8g/kg,縣北部沙土,縣中南部黃土、棕壤、白土等田塊較低,平均含量在14.5g/kg;縣北淤土、淤黑土較高,在23g/kg以上。全縣土壤全氮含量中等,少數田塊(約8%)不足,作物后期易脫肥;土壤鉀素充足,但仍有15.46%田塊處于缺鉀狀態(速效鉀低于100mg/kg),主要集中在白土與白黃土種;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15.30mg/kg,磷素整體偏低,高達49.35%田塊有效磷處于稍缺狀態(有效磷低于13mg/kg),磷素局部不足已成為該縣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的制約因子;縣中南部砂姜黑土經濟作物田塊缺鈣少鎂,縣北部潮土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鋅、有效硫整體不足;全縣土壤有效硼整體較低。
1.2.2 中低產田較多 全縣耕地分為7個等級,年平均產量低于1.2萬kg/hm2的中低產田面積約為3.04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4%;年平均產量高于1.5萬kg/hm2的高產田面積僅為2.21hm2,占耕地面積的17.43%。近年來,雖然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加快,但能達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的真正高標準農田面積并不多。
1.2.3 耕地質量下降 一是耕作層變淺。近10年來,由于受外出務工及種植效益影響,旋耕及免耕種肥同播種植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連續免耕和淺旋耕導致耕層逐漸變淺,由過去的20cm下降到目前的13cm左右,部分田塊僅10cm,導致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減弱,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差。二是土壤酸化明顯。與第2次土壤普查時相比,目前全縣土壤平均pH下降約1個數值,縣南砂姜黑土及棕壤pH下降明顯,pH<6.5的土壤面積達5.17萬hm2,占耕地面積的40.8%;縣北石灰性潮土約下降0.4個數值,pH在7.9左右。
2 化肥減量增效的主要技術模式
近年來,泗縣通過實施化肥減量措施,初步總結提煉了幾種技術模式,主要適用于旱作區域,解決耕作質量低、耕作層淺、秸稈還田困難、播種質量不高、作物生長抗逆差、生長發育穩定性差等問題,通過單項技術集成提高農作物種植、管理水平,實現水肥耦合、農機農藝融合、種養結合、種地力提升及綠色生產。
2.1 主要作物施肥模式 小麥:“秸稈還田+配方肥”,主要推廣土壤深翻、有機肥應用、化肥機械深施、種肥同播、機械追肥及根外施肥等技術,示范推廣應用緩釋肥料和有機無機復混肥,推廣麥—豆輪作;玉米:“緩釋配方肥+種肥同播”,推廣秸稈還田、一次性種肥同播等技術,推廣應用緩釋肥料;山芋:“秸稈還田+配方肥”,主要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應用、土壤起壟、機械施肥一體化及根外施肥等技術,示范推廣小麥—山芋輪作秸稈全量還田技術;蔬菜:“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有機肥+配方肥模式”,推廣應用農家肥、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以及土壤調理劑,推廣大量元素有機水溶肥滴灌、微噴等水肥一體化技術,防范和修復土壤次生鹽漬化;果樹:“有機肥+配方肥”,推廣應用設施果園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灌溉條件較好的標準園區推廣應用滴灌、微噴等水肥一體化技術。
2.2 重點技術
2.2.1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所謂測土配方施肥就是取土化驗,根據肥料田間試驗結果、作物品種、土壤類型和肥料種類,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探尋最佳肥料配方及施用方法。全縣施肥原則是“控氮、增磷、少鉀、補微”。控制氮肥用量,擴大機械施肥面積,增加緩釋肥料;周年考慮,適當增加秋季磷肥用量,集中條施、深施;縣北潮土區域,適當減少鉀肥;全縣重點補充硼、鋅等微量元素,縣南經濟作物適當補充鈣鎂肥;擴大新型肥料在經濟作物上的應用,提高肥料效率。
2.2.2 小麥秸稈全量覆蓋還田及種肥同播技術 使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割茬高度視情況而定。小麥機播田塊,收割機自帶粉碎拋撒裝置的,后茬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高度不高于20cm。使用聯合收割機自帶的秸稈切碎裝置,秸稈粉(切)碎長度不長于10cm,拋撒均勻,不集中成行;后茬作物為紅薯的,要求粉碎長度小于5cm,以便起壟、施肥、插秧、成活。秸稈還田后增施尿素75~120kg/hm2加快秸稈腐解。貼茬免耕直播玉米或大豆,玉米播深2.5~4.5cm,種肥施于種子側下方3~5cm,覆土鎮壓落實。建議推廣大豆新型專用免耕覆秸精密播種機(ZBMF-3型),小麥收獲后,在板茬上一次性完成分草、旋耕、施肥、播種、覆土、鎮壓、覆草等作業。
2.2.3 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及深翻整地技術 玉米成熟后,采取聯合收獲機械收割的,一邊收獲玉米穗,一邊將玉米秸稈粉碎,并覆蓋地表;采用人工收割的,在摘穗、運穗出地后,采用機械粉碎秸稈并均勻覆蓋地表。秸稈粉碎長度應小于10cm。秸稈覆蓋后,趁秸稈青綠(最適宜含水量30%以上),施用秸稈腐熟劑加快腐熟。增施尿素,調節碳氮比,通常增加尿素112.5kg/hm2。采取機械翻耕作業,將粉碎的玉米秸稈、尿素與表層土壤充分混合,及時耙實,以利保墑。秸稈翻入土壤后,及時澆水調節土壤含水量,保持適宜的濕度,達到快速腐解的目的。玉米收獲后,趁濕將秸稈粉碎還田,2~3年深翻一次,耙透耙平,小麥播種后鎮壓落實。
2.2.4 增施有機肥技術 以畜禽糞便、秸稈為原料堆漚肥料或增施商品有機肥,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生態平衡和經濟環保的原則,泗縣建議糧食施農家肥30~45m3/hm2或商品有機肥1500~3000kg/hm2,經濟作物施農家肥45~75m3/hm2或商品(生物)有機肥1500~4500kg/hm2。正常化肥可減少10%~30%左右。
2.2.5 水肥一體化技術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統,將肥料溶解于水中進行灌溉與施肥,適時適量滿足農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是當前減肥增效工作主推的節水節肥技術。大田作物要結合農業生產管理,科學安裝水肥灌溉設備,以便以農業機械化操作為基礎,科學布置管道和噴桿的距離、高度,并結合客觀條件靈活配置噴頭。施用肥料以水溶性或液體肥料為主,施肥量以灌溉量為基礎,前期清水,中期加肥料,后期清水,提倡多次少水,視生育期與墑情適時適量灌溉施肥。
3 對策建議
3.1 健全法規體系 完善有效的法律體系是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的堅強基石。目前《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中提及 “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使用肥料等農業投入品,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但僅停留在倡導性建議層面,并未有相應的禁止性、限制性要求及處罰性條款;《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要求農業投入品須按標準規定使用,并建立檔案,但實際執行中存在出入。
3.2 健全技術體系 依托省科研院所及高校資源,組建專業技術聯盟,建立專家、農技員、種植能手為成員的技術團隊,深入生產實際,強化技術融合與應用。加強作物需肥規律和肥料使用對土壤環境、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等影響的研究,夯實減量施肥的配套技術。積極開展新型肥料和施肥機械的引進、推廣,解決新時期農業效率與質量問題。圍繞新型經營主體,強化精準施肥個性化服務,集成技術模式,夯實實施化肥減量基礎,加強推廣示范,擴大覆蓋面。
3.3 健全保障體系 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將化肥減量增效實施納入糧食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綠色生產方式轉變等考核體系,建立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多方協同、主體實施的推廣機制;探索建立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為綠色導向的補貼機制,加大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配方肥、水肥一體化及新型肥料、施肥機械等補貼力度;鼓勵發展專業化施肥服務組織,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統配、統施、統管的科學施肥服務體系。
3.4 健全監測體系 充分利用農資監管與信息化平臺、農資銷售臺帳、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等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化肥應用調查范圍,科學布局,逐步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監測體系;結合物聯網建設與常規檢查,加大對認證產品及基地的檢查督查,對不按技術標準實施操作的企業,取消其產品資質;調整各類農業生產、生態資源及現代農業獎補項目使用方向,重點考核主體落實節水、節肥等技術應用及其產品質量、產地環境安全措施到位率。
3.5 健全工作責任體系 明確縣鄉農技員、肥料經營主體與農戶的責任與義務,樹立限量施肥、科學施肥、綠色發展的理念;借助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宣傳化肥減量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農技人員知識更新、農資經營戶資格認證、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等培訓活動,廣泛宣傳化肥減量增效政策及技術;結合打造新型經營主體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工程樣板,加大宣傳先進典型。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