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英
摘 要:大豆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其產量與品質的重要因素。該文介紹了碭山縣2019年大豆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旨在為大豆病蟲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發生情況;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7-0109-02
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為確保大豆豐產豐收,做好大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介紹了碭山縣大豆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旨在為大豆病蟲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1 2019年碭山縣大豆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情況
1.1 病毒病 碭山常發的病毒病主要是花葉病毒病。大豆花葉病毒發生后,葉片顏色變為黃綠相間,葉脈呈彎曲狀,葉肉上有暗綠色的突起,呈緊密的泡狀,葉片的邊緣往后卷,隨病情發展葉脈逐漸壞死,造成減產。2019年,大豆病毒病呈中等偏重發生,8月5日調查,病毒病零星發生,個別發病嚴重田塊時發病株率為10%,8月上中旬雨水偏多,8月12日大雨過后煙粉虱暴發造成病毒病蔓延,8月29日調查,病田率20%,發病田塊平均病株率9.5%,比近3年平均值增加26.7%。
1.2 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從苗期到結莢期均可發生,是大豆生產中重要的病害之一。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種子上附著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種子上的病菌引起幼苗發病,嚴重植株各個葉片均出現癥狀,天氣潮濕時葉片背面密生灰色霉層,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最后病葉變黃而枯死。豆莢被害時,莢內有很厚的黃色霉層,為病菌的卵孢子,是第2年的初侵染源,使得大豆品質下降。2019年,碭山縣大豆霜霉病輕發生,發生盛期為8月中下旬,8月12日調查,病株率1%,病葉率0.1%,8月22日調查病株率1%,病葉率0.2%與近3年平均值持平。
1.3 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主要發生在幼苗期,成株較抗病,被害部位為主根,病斑初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點,以后擴大呈梭形、長條形、不規則形大斑,以致使整個主根變成黑褐色潰瘍狀,皮層腐爛。根部受害后,植株地上部長勢很弱,植株矮小,分枝少,葉片黃而瘦小,重者可死亡,輕者雖可繼續生長,但葉片變黃提前脫落,使得結莢少,粒小產量低。2019年7月上中旬溫度偏高,陰雨天偏少,大豆根腐病較往年偏輕發生,7月8日調查未見病株,7月13始見病株,7月23日調查平均病株率1.5%,較往年偏輕發生,比近3年平均值減少37.5%。
1.4 煙粉虱 煙粉虱是雜食性害蟲,高溫高濕條件適宜其發生繁殖。以成蟲或若蟲聚集在大豆葉背面刺吸葉片汁液,蟲口密度大時,葉正面出現成片黃斑,大量消耗植株養分,導致植株衰弱,嚴重時可使植株死亡。同時,成蟲和若蟲分泌的蜜露多時可使葉片污染變黑,影響光合作用。此外還可傳播病毒,造成大豆病毒病的發生。在碭山地區,煙粉虱不能露地越冬,但可在溫室大棚內越冬,次年大棚蔬菜收獲后,是豆田煙粉虱的主要來源。近10年來,大豆煙粉虱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成為危害大豆的重要蟲害之一。2019年,碭山縣煙粉虱仍屬偏重發生年份,發生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8月5日調查平均單葉蟲量8.2頭,8月13日調查平均單葉蟲量86頭,持續到9月16日調查,發生量仍然較多,平均單葉蟲量為52頭,9月下旬有所下降,最高值與近3年平均值相比增加56.4%。
1.5 大豆蚜蟲 大豆蚜蟲主要危害植株嫩葉、幼莖,導致葉片皺縮、扭曲,影響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長,延遲生育期,并可傳播病毒。田間蚜蟲有2種形態,即有翅蚜蟲和無翅蚜蟲,前者可以遷飛到比較遠的地方,后者遷移能力不強,但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靠爬行危害近距離的植株。2019年,碭山縣大豆蚜蟲輕發生,7月15日調查蟲株率6%,百株有蟲37頭,因7月下旬至8月雨水偏多,蚜蟲偏輕發生,8月12日調查蟲株率3%,百株蟲量12頭,與近3年平均值相比增加56.4%。
1.6 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是大豆生產中常發的主要害蟲之一,幼蟲進入到豆莢內危害,咬食大豆籽粒造成缺刻,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商品價值。在碭山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越冬,成蟲飛翔能力不強,早期出現的食心蟲成蟲多數為雄蟲,后期多為雌性。2019年,碭山縣大豆食心蟲偏輕發生,收獲前剝查蟲食率為1.5%,與近3年平均值相比減少57.1%。。
2 綜合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 根據碭山縣大豆生產實際和農民種植習慣,選用抗病蟲品種種植,如中黃37、臨豆10、齊黃34、中黃13等。去除病蟲粒、破碎粒、秕粒和雜種粒。適時播種,板茬直播, 6月25日前播種結束。播種量在90~112.5kg/hm2,密度控制在19.5~22.5萬株/hm2,肥力強的取下限、肥力差的取上限。播種深度一般在3~5cm。通過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輪作、適時中耕除草等技術措施,培育壯苗,提高大豆植株自身的抗病蟲能力,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程度。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簡單的工具和各種物理因素(聲、光、熱等)防治病蟲害,常用的方法有覆蓋遮陽網、防蟲網及塑料薄膜阻隔病蟲,按照1盞燈控制3hm2的規模,利用殺蟲燈誘殺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害蟲,利用黃板防治蚜蟲、煙粉虱成蟲。具體方法為每0.002hm2懸掛1張黃板,懸掛高度高于作物頂部20cm,視蟲量大小在粘滿蟲后不定期更換黃板。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來抑制或消滅有害生物的一種防治方法,包括微生物防治、捕食性天敵防治、寄生性天敵防治等,是一種無害的防治措施。對大豆食心蟲進行生物防治,可以選擇大豆花期后到結莢期,噴施99%礦物油150~200倍液與蘇云金桿菌1000倍液的混合液,或者在老齡幼蟲入土前撒施白僵菌粉22.5kg/hm2加細土135kg/hm2,殺滅幼蟲。也可在產卵盛期釋放1萬頭赤眼蜂殺滅成蟲。
2.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防效速度快,但對環境和天敵會形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做好大豆病蟲害預測預報的基礎上,盡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保型農藥進行統防統治。化學防治主要抓住7月上旬和7月底至8月中旬2個關鍵時期進行防治。7月上旬主要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蚜蟲和地下害蟲等。防治根腐病,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3000倍液進行噴霧。地下害蟲發生重的田塊,可用辛硫磷顆粒劑15kg/hm2,兌土600~750kg/hm2進行防治。7月底至8月中旬是大豆病蟲害集中發生危害時期,主要病蟲害有蚜蟲、煙粉虱、造橋蟲、豆天蛾、食心蟲、甜菜夜蛾、棉鈴蟲、霜霉病等。對甜菜夜蛾、棉鈴蟲、大豆造橋蟲、豆天蛾等幼蟲,可用0.5%甲維鹽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對大豆蚜蟲、煙粉虱等害蟲,可用1.8%阿維菌素2000~3000倍液或20%啶蟲脒4000倍液進行噴霧,以中上部葉片背部為防治重點部位。防治大豆食心蟲,應掌握好用藥適期,生產上可以在下午3—5時到田間觀察,如果田間蛾量突增,出現成群飛舞的情況,即為最佳防治時期,可采用毒土熏蒸或藥棒薰殺法進行防治。大豆霜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王培,趙振邦,王月英.張培培大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17):127-129.
[2]方利.麥茬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4(9):47-4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