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所社會調查課題組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日顯迫切,尤其是要充分發揮社區的基本依托作用,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狀況如何?社區養老服務面臨哪些短板?為回答這些基本問題,2019年6—8月,體改所社會調查課題組對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的213個城鄉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90個、農村社區23個)①進行了實地問卷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老年人養老基本情況
(一)在養老方式上,家庭自我照顧仍然是社區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方式;農村社區中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明顯低于城市社區
關于社區老年人目前的養老方式,調查分析表明,就213個受訪社區來看,家庭自我照顧的老年人比例平均為85.2%,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平均為7.8%,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平均為5.8%。
比較來看,農村社區中,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平均為2.4%,城市社區平均為8.3%,后前比前者高5.9個百分點。
(二)在生活來源上,目前社區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養老金、子女供養和以往積蓄;農村社區老年人的首要生活來源仍然是子女供養
關于社區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調查顯示,在受訪社區中,92.9%的社區其老年人主要依靠養老金,87.3%的社區其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供養,59.0%的社區其老年人主要依靠以往積蓄。其他來源包括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收入(19.8%)、最低生活保障(19.8%)等。
另外,受訪社區其老年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比例平均高達95.7%;其中有58.2%的社區其老年人100%享有基本醫療保險。
分城鄉看,農村社區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是子女供養,占比為78.3%,其次是養老金,占比為73.9%;而城市社區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是養老金,占比為95.2%,其次是子女供養,占比為88.4%。
二、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狀況
(一)從養老服務機構看,目前僅有四成社區擁有專門的養老服務機構;農村社區在養老服務機構和場所配置上明顯落后于城市社區
調查顯示,在受訪社區中,98.6%的社區有專門的社區服務機構(如服務中心、服務站等)。在有專門服務機構的社區中,91.5%的社區其服務機構能提供老年人服務。
但是,只有42.7%的社區有專門的養老服務機構(如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等),57.3%的社區目前沒有。分城鄉看,城市社區中有專門養老服務機構的占43.2%,比例高于農村社區的39.1%。
關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能否為外來老年人(非本市戶籍老年人)提供服務,在有專門養老服務機構的社區中,“經常提供”的社區占61.8%,“有時提供”的占19.1%,“很少提供”“不提供”的分別占10.0%、9.1%。可見,在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均等覆蓋外來老年人方面仍需加力。
另外,85.0%的社區有專門的老年活動中心。但城鄉差距比較大,城市社區中有專門的老年活動中心的占86.8%,農村社區的這一比例為69.6%,比前者低17.2個百分點(見表1)。
(二)從社會力量參與看,不到三成的社區常年有社會性服務機構提供社區養老服務;農村社區中社會性服務機構參與情況更為滯后
關于是否有社會性服務機構、社會團體等到社區提供養老服務,表示“常年有”的社區僅占28.2%,“有時有”的占36.6%,“很少有”的占16.4%,“沒有”的占18.8%。其中“很少有”“沒有”合計占35.2%。分城鄉看,農村社區中表示“沒有”的社區達到30.4%,明顯高于城市社區的此項比例(17.4%)。這表明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社區養老服務還很不夠,農村社區更是短板。
(三)從志愿服務看,社區養老服務志愿活動得到較大程度普及,但覆蓋面和服務質量仍需要不斷提高
關于社區是否開展為老年人免費服務的志愿活動或義工活動,表示“經常開展”的社區達到70.4%,“有時開展”的占24.4%,“很少開展”“從未開展”的分別占4.2%、0.9%。可見,社區養老服務志愿活動得到較大程度普及,但在覆蓋面上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志愿服務的質量也需要不斷提高。
(四)從服務內容看,目前社區大多都能為老年人提供休閑、醫療保障、精神慰藉等服務,但能提供老年人食堂、康復護理、基本生活照料、緊急救援等服務的社區比例較低
關于社區各類機構能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務,調查發現,能提供休閑服務的社區比例最高,達到88.5%;其次是醫療保障,能提供的社區占70.8%;再次是精神慰藉,能提供的社區占62.7%。但是,能提供老年人食堂、康復護理的社區分別僅占27.8%、28.7%,比例相對最低;能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緊急救援的分別占僅37.3%、38.3%;能提供日間照料的占44.5%。
(五)從上門服務看,目前能為老年人提供上門護理、送餐、日間照料、代購物品等服務的社區比例較低
關于社區各類機構能為老年人提供哪些上門服務,調查發現,能提供上門精神慰藉的社區占71.4%,比例最高;能提供上門巡診、上門家政服務的社區分別占58.3%、54.8%;能提供上門日間照料、上門代購物品的社區均占40.2%;能提供上門護理、上門送餐的分別僅占29.6%、32.2%。
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及滿足狀況
(一)從服務內容需求看,目前社區老年人需求較大的是醫療保障、基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文化娛樂、老年人食堂等服務
關于社區老年人目前需求較大的養老服務內容,調查顯示,需求最大的是醫療保健,59.9%的社區反映其老年人較需要;其次是基本生活照料,44.3%的社區反映其老年人較需要;然后是康復護理、文化娛樂、老年人食堂,分別有35.4%、31.6%、31.1%的社區反映其老年人較需要。
(二)從上門服務需求看,目前社區老年人需求較大的是上門巡診、家政服務、康復護理、日間照料等服務
關于社區老年人目前需求較大的上門服務,調查顯示,需求最大的是上門巡診,61.3%的社區反映其老年人需要;其次是家政服務,49.1%的社區反映其老年人需要;再次是康復護理、日間照料,分別占38.7%、34.9%;然后是精神慰藉、送餐上門,分別占30.7%、26.4%。
(三)從醫療服務需求看,目前社區老年人需求較大的是家庭醫生、專業康復護理、慢性病診療等服務
關于社區老年人需求較大的醫療服務,調查顯示,需求較大的是家庭醫生、專業康復護理、慢性病診療,分別有48.4%、46.9%、45.1%的社區反映其老年人需要;然后是健康咨詢、陪同看病、安裝緊急呼叫器,社區占比分別為38.0%、33.3%、31.0%。
(四)從需求滿足角度看,目前只有1/3的社區能較大程度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社區現有養老服務設施的應用率有待提高
關于社區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有多大比例能在社區得到滿足,調查顯示,35.2%的社區反映“大部分”需求能在社區得到滿足,也就是說這部分社區能較大程度滿足老年人需求;20.7%的社區反映“大約一半”;反映“少部分”“極少部分”的分別占26.8%、17.4%,合計達44.2%。這表明,社區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依托功能有待進一步增強。
社區現有養老服務設施的應用情況如何呢?在有專門老年活動中心的社區中,“大部分老年人會參與”老年活動中心活動的社區占32.4%;“大約一半老年人會參與”的占28.1%;“少部分老年人會參與”“極少數老年人會參與”的分別占34.6%、4.9%,合計達到39.5%。這從一個角度反映出,社區現有養老服務設施的應用率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要在更好滿足老年人需求方面下功夫。
(五)從供需對接短板看,社區反映,社區在養老服務方面存在的最大不足是缺乏養老服務機構
關于社區在養老服務方面存在的最大不足,調查顯示,49.8%的受訪社區反映是缺乏養老服務機構,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選項(見圖1);其他還包括養老服務設施設備不健全(15.0%)、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尚未有效結合(9.4%)等。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一是人民群眾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上升。調查顯示,家庭自我照顧仍然是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方式。雖然中國人家庭觀念濃厚,現代家庭依然能發揮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但調查表明,群眾對于醫療健康、康復護理、文化娛樂等健康老齡化的服務需求日益上升,這顯然是家庭無法有效承擔的,需要主要通過社會化、專業化服務來滿足。隨著家庭規模小型化、傳統照料功能弱化,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膳食保障等需求滿足,也需要通過社會化服務進行協助。社區是群眾生活的共同家園,依托社區提供養老服務具有天然的便捷性優勢。群眾養老服務需求升級,迫切要求加快發展社區養老服務。
二是缺乏社區養老機構是目前社區養老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調查發現,目前僅有四成社區擁有專門的養老服務機構。我國以往養老機構發展政策注重床位數的擴張,導致規模化養老機構占據主體,社區嵌入式、小型化養老機構發展嚴重不足。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既能提供專業化養老服務,為家庭自我照顧提供重要補充和支撐,又具有臨近家庭、維系社區交往和情感的優勢,深受群眾歡迎,應成為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是社區養老服務內容供需不匹配問題亟待破解。調查發現,盡管社區養老服務得到一定發展,目前大多社區都能為老年人提供休閑、醫療保障、精神慰藉等服務,但是,對于社區老年人需求較大的基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老年人食堂等服務,包括巡診、家政、康復護理、日間照料等上門服務,能夠提供的社區比例較低,供給遠不能滿足。目前只有1/3的社區能較大程度上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而且,社區現有養老服務設施的應用率、滿足群眾需求的針對性有待提高。
四是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社區養老服務嚴重不足。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是擴大和優化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途徑。但調查顯示,僅有不到三成的社區常年有社會性服務機構提供社區養老服務。這要求進一步降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養老的準入門檻,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另外,志愿服務應成為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組成,調查表明,社區養老服務志愿活動得到較大程度普及,但覆蓋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服務質量也需要不斷提高。
五是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城鄉差距顯著。調查發現,農村社區在養老服務機構和場所配置上明顯落后于城市社區;在社會力量參與社區養老方面,農村社區更為滯后;農村社區中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也明顯低于城市社區。在人口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農村產生了大量留守老人,農村家庭在養老照顧方面的功能明顯弱化,迫切需要強化農村社區的養老依托功能。為此,應將加快發展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
(二)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需求導向的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機制。以滿足社區居民養老服務實際需求為根本導向,建立完善養老服務需求征集機制,通過居民需求調查、社區議事會、民情懇談會等形式和載體,及時收集、分析、掌握社區養老服務需求信息。目前應將醫療衛生、基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文化娛樂、老年人食堂等服務,作為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重點。健全以社區居民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標準的社區養老服務評價機制,并通過第三方組織評估,加強評估結果的運用,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有效性。
第二,建立社區養老服務分類供給機制。制定社區養老服務分類供給清單,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非基本公共服務、經營性服務和志愿服務,分類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分類理清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中政府、社會、市場的職能邊界,社區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出資責任主體在政府,非基本公共服務出資責任在政府和社區等,經營性服務出資責任主體為居民個人,志愿服務由志愿參與主體出資。社區養老服務生產主體可以是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社區自治組織、個人等。
第三,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放寬準入,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區養老服務。鼓勵發展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綜合功能的社區養老機構。依托“互聯網+”提供“點菜式”就近便捷養老服務,支持連鎖化、綜合化、品牌化運營。優化財政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支出結構,相關資金更多用于支持社區養老服務。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的場地、稅費、人才等支持力度。加強養老、醫療、社會救助、扶貧等政策在社區層面的協同聯動;加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社區開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提供條件。
第四,加快健全功能齊全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體系。以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為重點,建立完善街鎮綜合服務圈,統籌各類為老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區托養、醫養結合、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緊急救援、家庭支持、服務咨詢、質量投訴與建議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以日間服務機構為重點,建立完善社區托養服務圈,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日間服務。以標準化老年活動室為重點,完善居村活動圈,為廣大老年人提供社區活動場所。建立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務網點;鼓勵餐飲企業通過電話送餐、互聯網送餐等方式拓展服務范圍,將服務下沉到社區。
第五,著力補好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短板。加快提高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統籌利用好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政府投入和社會資金,整合利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現有設施和場地,綜合采取新建配套、改建擴建、資產劃轉、購置租賃等方式,加快推進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城鄉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有機銜接,推動城鄉社區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提供農村社區養老服務。
注:
①基于相關統計資料,在全國縣級以上城市中,以PPS方法,隨機抽取24個城市,分布于12個省(市、自治區);在每個抽中城市中,隨機抽取8個城市社區、1個位于城郊的農村社區,每個社區發放1份社區問卷,由社區書記或主任(含副職)填答,最終回收有效問卷共213份。
(執筆人:胡杰成,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所社會調查室主任、副研究員。課題負責人:銀溫泉、胡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