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窮志
湖北經濟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嚴重衰退,形勢嚴峻。“十四五”期間,湖北若要回到全國前列,必須有超乎常規的政策。判斷及建議如下:
1. 財政刺激政策乘數效應并不高。經濟衰退時期財政政策乘數效應變小,過度刺激效率低。凱恩斯在大危機時提出財政刺激政策主張,但乘數效應有限,因而財政刺激政策有飲鴆止渴之說。政府財政投資乘數=1/(1-Δc/Δy),經濟衰退使人們不敢消費,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費的較少,政府投資乘數在經濟衰退期間變小。當現期新增消費比前期消費還要少時,政府投資乘數小于1,即投資額比拉動額還要大,政府資源浪費。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在經濟衰退時的效果顯然是比較差的。
2. 消費救助僅適用于低收入群體。政府財力只允許救助低收入群體。2020年1月至5月,湖北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42.4%。普惠性發放現金當然可以極大改進社會福利,但政府財力限制了這種可能性,具有托底功能的保障低收入者基本消費成為現實選擇。
消費乘數不高使公共消費政策不能成為主要政策選擇。根據現有文獻,公共消費的乘數在-0.5至2.15之間,在私人消費不足的情況下,公共消費政策只能是短期、報復性的,不適用于對沖新冠肺炎疫情的中期性甚至長期性影響。
疫情縮小了居民收入不平等,但性質是劣性的,消費救助政策是好政策。不同于諸多學者認為的疫情使貧富差距拉大,本文認為,企業倒閉使高收入者收入劇減甚至清零,低收入者失業領消費救濟,收入差距反而縮小了,但這種收入差距縮小顯然不是帕累托改進,不過,對低收入者的消費救助卻是一個次優的現實選擇。
3. 不對所有企業都給予扶持。僵尸企業應該被淘汰。僵尸企業是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痼疾,生產技術落后,產品沒有太多社會需求,耗費了大量的財政補貼,應該順應疫情之情形,允許他們倒下。
政府融資平臺(城投公司)應該轉型。政府融資平臺在基建方面確實有其歷史貢獻,但累積的政府債務風險與日俱增,成為中國最大的隱性債務制造者。應該借疫情之機,徹底促其與政府脫鉤,實現公司化轉型。
主張稅收優惠扶持,不主張補貼扶持。稅收優惠鼓勵的是能盈利的企業,而財政補貼是救助不盈利的企業。減稅政策是普惠性的,有利于營造社會公平競爭環境,而財政補貼針對的特定群體企業,不利于公平競爭。
政府購買乘數大于稅收乘數,但公共消費不大,只能采取適度策略。在理論上政府購買乘數比稅收乘數大,歷史上西方國家正是看到了政府購買這一強大經濟刺激功能,購買軍事武器產品發動二戰,拉動本國經濟,走出大危機。但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建設保障性住房、基本養老設施、基本醫療設施和基礎教育設施是可行的,但政府購買數量有限。
4. 新基建運用PPP模式。新基建離開PPP是難以強勁推進的。新基建耗資巨大,單憑政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入社會資本,以PPP模式開展。新基建投資乘數肯定是有的,但與傳統產業鏈銜接不夠緊密,乘數效應不一定強,這就更需要借助PPP模式推進。PPP模式是政府向企業借款,可以由現行的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推進到科技領域。
基礎設施REITs實操難度大,制度設計需要優化。如果說PPP是政府向企業借款,那么基礎設施REITs則是政府通過資本市場向私人借款,但是實操難度較大。從供給看,基礎設施REITs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是不允許暴利的,否則引起公眾反對;從需求看,私人購買基礎設施REITs產品的條件是其利潤率價格高于理財產品利息率價格(比如4%),這對公益性產品定價要求過高。美國基礎設施REITs的核心是加杠桿和稅收優惠,稅收優惠政策是基礎設施REITs存在的基礎,而中國目前底層資產質量談不上好、收益率低,更需要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但中國證監會、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基礎設施REITs試點工作的通知缺少了財政部門的參與,稅收優惠政策缺失。
5. 政府過度借債積累系統性風險。今年國家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湖北債務安排位于前列。
如果說PPP和基礎設施REITs是向現在借錢,那么債務則是向未來借錢,由后人交稅償還。現行中國政府發債最大軟約束是跨代預算軟約束,向后人借錢不需要后人同意,而是由當代人說了算,從而顯著積累系統性財政風險。
(作者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珞珈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財政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