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摘? ? 要] 教育政治性在當前教育實踐中的缺位與錯位已經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將產生嚴重后果。教育具有政治性,這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因此,我們要強化底線思維,建立健全教師行業準入退出機制;強化法治思維,建立健全教育責任追究機制;強化科學思維,建立健全教育評估考核機制;強化創新思維,建立健全教育創新創造激勵機制,以創新的方法推動教育政治性步入正軌。
[關鍵詞] 教育政治性;底線思維;法治思維;科學思維;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10-0066-05
前段時間香港某名校有學生聚集在校園唱“港獨”歌曲、喊“港獨”口號,事件發生時,教師就在旁邊,但沒有制止。校方解釋,學校一直秉持政治中立原則,學生的行為“是社會事件,其實跟學校無關”。看起來,學校似乎很公正客觀,對政治不持立場,其實,沒有立場就是一種立場。這種所謂“政治中立”是學校政治立場的一種隱性表達,傳達出來的政治導向非常明確。其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大學教授辱華事件”也是如此。據說,這位大學教授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還是中共黨員,但長期在不同場合,甚至是課堂上發表不當言論,既沒有任何人制止,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諸如此類事件表明教育政治性在當前教育實踐中的缺位與錯位已經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一個國家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育?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是由這個國家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發展目標決定的,它不是一種教育訴求,而是一種政治決定。這樣一種決定,關系到智慧文明的傳承、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的福祉,是影響這個國家教育產生、發展、目標及其成敗的決定性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具有政治性,而且這種政治性是教育最核心、最本質的屬性。正如美國教育家科根 (Kogan)所說,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政治性的。
教育政治性是政治在教育中的一種表達,因為有了它,教育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傳遞過程,而是在傳遞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育人向善、向上、向前,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教育的政治性使教育更有力量,使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充滿了人性的色彩和光輝。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老師不敢旗幟鮮明地講教育政治性,好像只要談及教育的政治性就是“極左”,就會回到“教育為階級斗爭服務”的年代。這嚴重制約了教育政治性的發揮。
其實,強調教育政治性并不等于教育政治性的定式化,不等于以政治取代教育,以政治的功能覆蓋教育的功能。教育要滿足政治的要求,也要滿足人類其他社會實踐的需要, 這也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因此,旗幟鮮明地堅持教育政治性,不可能也不應該在教育活動中夸大政治影響并使之絕對化。教育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養,也要提升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更要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對教育堅定、穩定、恒定的影響力。
事實上,教育政治性作為一種普遍性的價值,并不為社會主義中國所獨有。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教育作為傳播西方價值觀的主要承擔者,“無論是作為一種制度安排, 抑或是一種現實的教育實踐”,都具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性。美國最近發生的以要求耶魯大學改名為代表的“更名運動”,便是明證。所謂美國教育是一種“價值無涉”“政治中立”的教育觀點,這是非常荒謬的。
因此,對教育政治性,美國有美國的雙重標準,中國有中國的既定要求。我們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凝聚共同意志,形成“教育政治性”的普遍共識。要在教育理論研究、教育制度安排、教育社會實踐等各個方面強化“四種思維”,旗幟鮮明、扎實推進、堅定不移地堅持教育政治性,使受教育者得到正確引領和信仰熏陶,成為國家建設和發展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具體而言,“四種思維”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強化底線思維,建立健全教師行業準入退出機制。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在全國選擇了兩個省開展新入職教師資格考試和在職教師定期注冊制度試點。目的是建立“國標、省考、縣聘、校用”的教師準入和管理制度,解決教師入口把關不嚴、能進不能出、職務能上不能下的問題。這是一個有益嘗試,原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在全國推廣到位,不過時至今日尚未落實。筆者認為,要強化底線思維,旗幟鮮明地堅持教育政治性,就要加快推進、實施全國統一、目標明確、考評規范、高效權威的教師準入退出制度,進一步修訂完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大中小幼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把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政黨認同、社會認同作為教師進入、考評、退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切實守住“四個認同”這個底線。
據教育部2019年發布的資料,我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3.83萬人,這個龐大的職業群體支撐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其社會影響絕對不可以低估。因此,教師有沒有家國情懷,愛不愛自己的國家、民族,是否具備先進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能不能給受教育者以正確引領,有沒有斗爭精神,能不能為悍衛正確的教育觀同一切歪理邪說作堅決的、不妥協的斗爭,絕對不是件小事情,也不僅僅是教師個人德行的專屬事項,而是關乎國家進步、民族發展、人民幸福的大事,容不得半點遲疑和動搖。正如前文所述,香港有的學校及其教師對學生的“港獨”行徑無動于衷、麻木不仁,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本身就是“港獨”分子,這樣的情形,對香港社會無異于災難。
二是強化法治思維,建立健全教育責任追究機制。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國事如此,教育也不能例外。而要依法治理,首先要有法,要有明確法律條文的規定。譬如,學生、教師在學校、課堂或自媒體上辱華辱國、精日崇美,學生、教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以及與事件發生相關的社會方面均有責任。但是具體來說,這是什么性質的責任、該不該追責、應該如何追責、由誰來追責等等,梳理現有法律,發現規定并不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沒有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七條涉及到一點,即教師“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辱華辱國、精日崇美,遠不止是“品行不良”,是否構成犯罪,算不算情節嚴重,應該如何處置?應該有法治標準。
事實上,在強化教師教育政治性方面,教育行政部門是有要求的。比如,2017年12月頒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規定,“完善教師評聘和考核機制,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嚴格教師資格和準入制度。在教師教學評價、職務(職稱)評聘、評優獎勵中,把思想政治表現和育人功能發揮作為首要指標,引導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人才培養使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上。”但可惜的是,現在還沒有很好地把這樣一些具體要求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來表達,沒有把“軟指標”變成“硬約束”。從這個角度看,法無所定,是教育政治性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責任空置”的根本原因。
強化法治思維就是要把空置的“責任”做實,要通過立法、司法、執法、守法,把教育政治性的具體要求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落實到位。要進一步修訂完善體現國家意志的教育法規體系,加快制訂有利于教育政治性執行的政策措施,著力鍛造業務精、事業心強、水平高的教育執法隊伍,建立健全公開、公正、公平的教育執法機制。一切從法治觀念出發,一切依法依規治理。
三是強化科學思維,建立健全教育評估考核機制。評估考核是教育的指揮棒,是影響教育決策、教育方向以及教育實踐進程的最直接力量。堅持教育政治性,就是要在各級各類教育評估考核中確立教育政治性的地位,明確教育政治性的目標、內容,完善相關方法、程序,充分運用評估考核成果。
近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教學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并以其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本科教學評估、高校學科評估等專項評估考核制度的重要目標和內容。就是要依托現有的教育評價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倒逼各高校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育人要求,分別明確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從而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各有側重地在學科專業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這對于在高校堅持教育政治性,大力弘揚愛國愛黨精神,“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切實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無疑是一項極其有力的舉措,完全有必要盡快向中小學教育,甚至幼兒教育延伸。
建立健全教育評價考核機制要強化科學思維,要科學設計、科學實施,并科學地運用教育評價考核的成果。教育本身就是一門科學,需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規律、教育規律、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因人的主觀意志而任意作為。給剛入學的孩子講授抽象的政治概念,愿望是好的,效果肯定不佳,因為五六歲的孩子還沒有具備相應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我們要客觀、科學地評價教育政治性的地位與作用,既不拔高,也不貶低。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解決教育政治性面臨的諸多問題。要研究教育發展規律,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素養。要提倡理性思考、勇于批判的科學精神,努力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四是強化創新思維,建立健全教育創新創造激勵機制。創新創造就是求新、求變、求發展。時代在變,生活在變,教育本身也要變,我們絕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盲目以不變應萬變,而是要強化創新思維,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教育工作中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更好地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
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形勢下堅持教育的政治性,從理論到實踐都要與時俱進,應對新挑戰、體現新特點、展示新作為。2019年,中央印發了《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這三個文件緊扣“教書育人”這一基本使命,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做出新的部署,對新時代如何堅持教育政治性、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做出系統全面的回應。
但是,相對于“教書”而言,“育人”是一個更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平常的工作中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心血。而上述三個文件中存在“三多一少”現象,即要求多、任務多、責任多,激勵少。譬如,《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三十三條提到:“對發展學前教育成績突出的地區予以表彰獎勵”。《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第二十條提到:“對提高教育質量成效顯著和發揮示范輻射作用突出的學校,應給予支持和獎勵。”第二十五條提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督查范圍,并將結果作為干部選任、表彰獎勵的重要參考。”《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第二十條提到:“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完善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激勵辦法”。這些條款規定了獎勵的大方向或指導方針,但是“獎什么、怎么獎、由誰來獎”等均沒有涉及。規定過于原則、簡單,這不利于充分調動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方積極性,激勵引導他們主動地、創造性地投身國家育人大業。
雖然過去并沒有專門為德育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設置重大獎項或激勵措施,但是并不表明現實不需要。從教師工作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育人、教書、做學問,按主流價值觀的約定,育人應該排第一位,其次是教書,再次是做學問。但在實際工作中,衡量教師的標準往往不同,以高校為例,排第一位的往往是做學問,其次是教學,再次是育人。學問做不好,科研搞不上去,職稱就很難上去,這就制約了教書育人工作的良好開展。相反,只要科研做得好,教書方面差一些,也能評職稱、拿大獎。這里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我們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價值實踐之間有一個剪刀差,要想改正這個缺陷,一方面要繼續重視科研,另一方面要把教書育人的地位提上去。要想提升教書育人的地位,強化激勵機制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一點,旗幟鮮明地堅持教育政治性才不是一句空話。
因此,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堅持教育政治性,并從理論到實踐加以弘揚。國家需要對教育及其教育者實施正確而強大的政治引領,要求教育者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激發受教育者的政治興趣,著力營造求新、求變的政治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分析、思考政治問題,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的政治能力。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