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以來,湖北省城鎮化水平有了顯著提升。2018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3%。“十四五”是提高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質量的關鍵時期,分析和研判主要的制約因素,科學設計總體目標、戰略重點和對策至關重要。預期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兩者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實現1000萬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優化,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實現上述目標,主要的戰略重點和舉措如下:
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積極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簡化落戶程序、提供購房優惠政策。健全教育保障體系,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和助學金政策。創新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管理制度,推行統一規范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支持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之間轉移接續,統一城鄉居民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認定標準和救助標準。加大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扶持力度,健全公共就業服務供給機制。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持力度,基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績效,將轉移支付增量資金向人口流入較多的城鎮傾斜。
二、推動城鄉雙向自由流動
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構建開放透明、公平競爭、統一規范的城鄉勞動力市場,健全農村金融服務市場。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人為本、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制度,推進征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提高被征地農民補償標準、宅基地制度的有償退出機制等制度改革。建立分級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以標準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建立城鄉技術和信息應用平臺,建立城鄉互動的信息網絡,加快農業技術成果轉化。
三、促進城市群和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三省建立共同的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沿長江生態廊道。分類引導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武漢城市圈建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群,支持武漢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將襄十隨城市群打造成為漢江流域重要增長極、宜荊荊城市群打造成為長江中上游重要增長極。
四、創新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模式
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定5G應用創新五年行動計劃,推進環境要素監測監控全覆蓋,加快湖北“教育云”建設,推進智慧醫院、遠程醫療、智慧養老發展等。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造政務服務“總客服”。推進以社區居民自治為主導的治理模式,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開展社區生活圈建設,營造可達性強、服務精準、功能復合、開放安全的宜居社區。
五、高質量推進中國特色小鎮建設
科學制定特色小鎮規劃,找準特色小鎮發展定位,構建產業體系,打造規模緊湊、功能集聚、職住平衡的創新創業平臺。建立特色小鎮標準體系,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優化特色小鎮運營模式,利用“互聯網+”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強營銷策劃。引導高端要素集聚,加快推動人才、資金、技術向特色小鎮集聚,為特色小鎮建設創造商機。推進典型引領示范,選擇有條件的縣(市、區)培育連片的典型特色小鎮,開發“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特色小鎮,探索衛星型、專業型等特色小城鎮發展路徑。強化政策保障措施,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資源,實施柔性化的綠色供地機制,建立特色小鎮專項基金,通過稅收優惠、優先落戶、人才獎勵等激勵措施吸引人才入駐。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地理過程分析與模擬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湖北省地理學會理事長,武漢市和黃石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