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
[摘? ? 要] 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富民工程。在工程建設中屬移民工作最難,尤其是丹江口庫區的移民安置問題。在集中大移民工程中,克服了涉及地區廣、移民不理解、安置后期問題多等問題。雖已過去近10年,然而在大移民過程中形成的奉獻犧牲、艱苦奮斗、實事求是、責任擔當、自立更生、勇往直前的南水北調大移民精神將永存,將成為新時代干事創業、努力奮斗的強大動力。
[關鍵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丹江口庫區移民;大移民精神
[中圖分類號] C9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10-0031-06
丹江口庫區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地,移民搬遷和生態保護成為兩大重任。南水北調中線是指從丹江口庫區調水北上,主要供應華北地區城市的飲用水需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4年12月建成正式通水,丹江口庫區大移民從2008年開始籌備搬遷、2009年試點移民搬遷、2010-2011年集中大搬遷。距今雖然已經過去近10年時間,然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中形成的大移民精神將永存,成為新時代奮斗的強大動力。
一、南水北調從構想變為現實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把“南水北調”納入國家水利治理戰略,歷經幾代中國人的艱苦奮斗,終于實現了這一跨世紀的偉大戰略工程。
(一)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
新中國剛成立時,各項事業百廢待興,中國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洪水泛濫和北方干旱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人民群眾深受其害。1950年夏初,毛澤東主席在批閱“淮河水泛濫”的報告中看到,有群眾因躲水不及被洪水淹死的,有的爬到樹上被毒蛇咬死的,報上來統計的死亡人數達489人……看到這里他難過地流下了眼淚。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決定親自到黃河去視察,他從北京乘專列途經濟南、徐州,到蘭封縣,來到黃河大堤上。在向黃河水利委員會負責人了解情況后,毛澤東主席說:“長遠打算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這是南水北調宏偉構想的首次提出。
從此,南水北調的構想,正式提上議程,作為國家水利治理戰略不斷地進行考察論證。南水北調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線,東線是從長江下游揚州取水,經過泵站群逐級提水,流經山東、河北、天津,主要供沿途北方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中線是從漢江中上游丹江口庫區取水,自流經過河南、河北,到達北京、天津,主要供給沿途和首都人民生活用水;西線是從長江上游四川雅礱江取水,經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補充黃河中下游水量不足。東線工程從2002年12月動工到2013年11月建成通水,中線工程從2003年動工到2014年12月正式建成通水,西線工程還沒有開工。治水如治國,治水成敗不僅決定禹興鯀亡,也決定國家或民族興衰[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不斷增強,南水北調從構想變為了現實。1980年7月22日鄧小平視察漢江丹江口工程,觀看船只過壩和大壩上游水庫,了解丹江口工程規劃設計情況[3]。之后,中線工程開始進入了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前期調研論證過程。2005年9月丹江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奠基,這標志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正式動工,并于2014年12月12日建成正式通水。
(二)南水北調產生大量移民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丹江口庫區前后產生兩次大移民。第一次大移民,是修建丹江口水庫產生的移民。從1958年至1973年修建丹江大壩開始,庫區民眾先后經歷了多次搬遷。其中,1965-1975年為大規模移民搬遷階段,動遷總數約38.3萬人,在本縣后靠內安21.1萬人,遷到外縣、外省安置17.2萬人。如湖北省內遷移到京山、漢陽、武昌、嘉魚等地,有遷移到省外的,最遠的遷到青海、新疆等邊疆地區。修建丹江口水庫的初衷,是為南水北調打基礎,因此此次大移民亦稱為南水北調初期移民。第二次大移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上馬產生的移民。2003年底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開工建設,標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建設[4]。2005年9月丹江大壩開始加高,丹江口水庫蓄水位抬高,滿足“調水”需要,這意味著庫區環境容量減少,產生大量移民必須遷出庫區。為此,丹江口庫區需要再次搬遷移民34萬人,分內安和外遷。有些移民不愿走,但又不能留,水利工程的移民一般都具有被迫性、政策性和時限性等特征。
(三)移民故土難離
1. 丹江口庫區與水情結。祖祖輩輩生活在丹江河兩岸的鄂豫兩省群眾,與丹江水相伴相依,同時也遭受著洪水的威脅。丹江口庫區群眾長期以來都在與洪水抗爭的同時展開節水行動。一是抵御洪水災害的行動。鄂豫兩岸群眾曾因抵御丹江河(漢江最大支流)洪水,各自修建“丁壩”來改變水勢,也正因為此曾多次發生水事糾紛,甚至出現械斗事件,后經南水北調工程項目建設,在河岸修筑防洪壩才得以解決。二是建旱地水窯緩解人畜飲水困難。丹江口庫區多數鄉鎮屬于石灰巖地質,土壤保水性差,曾出現連年干旱,常年飲水困難,地方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大力修建旱地水窖,解決人畜用水困難。三是飲用漢江水。沿丹江口水庫的大片良田常年靠抽水灌溉,沿江城市靠抽水飲用,做到科學用水。四是開展節水行動。丹江庫區廣泛開展蓄水、節水、護水行動。如湖北省委號召全省于2011年至2016年,開展“三萬活動”,即:萬名干部、進萬家、挖萬塘活動。五是與水情深難分。丹江口庫區移民,即使遠遷到千里之外的異地,每年端午節也要趕回老家,參加一年一度的漢江龍舟賽。
2. 丹江口庫區與京、津之緣。“一江清水送北京”,增進了與首都人民之間的感情交流。北京、天津與丹江口庫區按照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的批復》,建立了長期對口協作關系,從醫療衛生、辦學教育、干部交流、技能培訓、項目扶持等方面援助丹江口庫區各縣區經濟社會發展。
3. 丹江口庫區與共和國緊密相聯。丹江口庫區人民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6月,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破壞停戰協定[5],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解放軍中原部隊在李先念、鄭位三等帶領下,分南北兩路軍向鄂豫交界以西突圍。李先念、王震組成的北路軍,在鄂豫交界的丹江河荊紫關遭到阻擊時,必須強渡丹江河。此時,蔣介石三次密令國民黨將領劉峙、胡宗南,“務于荊紫關以南將李部圍攻殲滅”。中原突圍部隊在丹江河沿岸群眾的大力支持下,憑借船只和引路順利渡過了被洪水所困的丹江河,為中原突圍贏得了時間,中原突圍也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
南水北調不僅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也肩負著解決北方供水不足的重任,更印證了中國各項事業的巨大變化。
二、南水北調大移民的艱難歷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國力不斷增強,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的財力和技術不難,難就難在移民,尤其是外遷大移民,他們家鄉難舍,鄉情難斷,誰都不愿意離開自己的故土。如何實現“和諧、依法、穩定”的移民搬遷,成為做好大移民工作成敗的關鍵。
(一)“和諧”移民搬遷
南水北調三條線路,東線直接從長江提水輸送,西線沒有開工,中線需要蓄水自流。三條線路中,中線工程移民搬遷任務最重,不僅涉及渠道沿途的移民,更主要的是丹江口庫區移民。丹江口庫區共需要搬遷移民34萬多人,其中湖北移民18萬多人(外遷7.7萬人)、河南移民16萬多人,限定在省域內安置。湖北的外遷移民,主要涉及到十堰市的丹江口市、鄖縣(鄖陽區)、武當山旅游經濟開發區、鄖西縣,外遷移民分別安置在武漢、襄陽、荊州、荊門等26個縣市區、192個安置點。河南的外遷移民,主要涉及到南陽市的淅川縣,安置在鄭州、平頂山、新鄉、許昌、漯河、南陽等地的多個安置點。四年任務,兩年完成,三年掃尾。即丹江口庫區,集中于2010年、2011年兩年時間搬遷,2012年掃尾,2013年蓄水試水,2014年正式調水。
怎樣順利實現搬遷任務?
1. 村支書帶頭“破題”。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趙久富是鄖縣安陽鎮余嘴村書記,是第一個報名、第一個簽字、第一個裝車、第一個被拆房的移民,余嘴村也是鄖縣第一個試點移民村。趙久富擔任村書記26年,本身不屬于移民對象,但為了帶頭,他帶領61戶移民,告別80歲父母,遷到600公里外的黃岡市團鳳縣。此外,還有一大批忠誠于黨的好村支書、一心為民的基層好干部。如村支書劉繼武,外遷任務在即,妻子突患癌癥晚期,他知道實情后痛哭流涕,最后妻子永久離開了故土,只身遷到了外地 ;原村支書艾大明,搬遷到安置地區后,又和村支書一同帶頭外遷,到了新地仍然為村主任,于2018年長眠他鄉;鄖縣城關鎮牧場溝村支書龔萬梅,外遷武漢蔡甸繼任村支書,由于堅持嚴把政策關,搬遷到新地后,一直忍受著個別移民多次上門騷擾的痛苦等,這些都彰顯了基層黨員干部的擔當和使命。
2. 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湖北移民看十堰、十堰移民看鄖縣,鄖縣移民看柳陂,柳陂移民看大橋(村)”,鄖縣大橋村一時成為最難啃的硬骨頭。大橋村是由兩個村合并而成的,合并后的大橋村黨支部長期癱瘓,移民工作難以“破題”。后通過反復調研,經縣委和鎮黨委同意,改組村黨支部,成立了移民臨時黨支部,結果很快打開了局面,推動該村移民工作順利展開。
3. 視移民為親人,以情感人。耐心應對移民開始躲藏不見面的現象,包括讓移民群眾代表或者全體移民反復去安置地選擇建房地點,讓移民們看了又看,選了又選,直到滿意為止。
4. 建立干部包保責任制。實行干部包保移民戶,一包到底。同時,通過“我回家鄉幫移民”化解移民心事,包保干部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以真情感化移民。
(二)“依法”移民搬遷
172米以下淹房或者淹地的村民,按《移民大綱》都必須搬遷。移民離別時的心情常常是復雜的,容易出現過激行為,如堵塞交通、責備干部、越級上訪等。對于不能夠按照簽字搬遷的移民戶,在公證部門公證后,由移民包保干部代替抓鬮,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也須征得移民的認可。對于移民戶必須是“人走房倒”,即移民搬遷后,房屋立即拆除,以免出現安全事故和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對于移民的合理訴求,必須實事求是地予以解決。相反,對于一些移民的不合理訴求或者過激行為,應堅決予以依法處置。
(三)“穩定”移民搬遷
要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的目標要求,一是實行有土安置。農村移民必須保證人均有1.5畝的責任田;二是后期扶持。屬于移民身份的,保證人均每年直補600元移民補償費,連續扶持20年;三是實行成集鎮或者整村、整組移民外遷,以利于適應新安置地的生產生活方式,盡快融入當地。四是企業遷建,實行補償重建。實現“穩定”搬遷,是移民工作壓倒一切的前提條件。鄖縣后期搬遷過程中建立了包搬遷戶思想 、包矛盾排查、包上訪勸返穩定等干部10包責任制。在南水北調大移民大搬遷中,湖北搬遷120批次,出動車輛1萬多臺,包保干部2萬多人。河南搬遷200批次、參與人員20萬人次,最終都實現了“車不掉漆、人不破皮、和諧搬遷”的目標。
三、可歌可泣的南水北調大移民精神
新時代是一個需要英雄精神的時代。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指出,“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南水北調大移民總體反映的是犧牲奉獻精神,也是英雄精神的真實寫照,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譜系序列。南水北調大移民過程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感人事例、英雄事跡,培育出了奉獻犧牲、艱苦奮斗、實事求是、責任擔當、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南水北調大移民精神。
(一)奉獻犧牲精神
丹江口庫區人民面對的是兩次淹沒,兩次大移民,多次搬遷。自50年代以來,丹江口庫區移民幾代人在“國家需要”的任何時候,都勇于把家鄉奉獻給祖國,犧牲自己。1958年9月1日國家南水北調“引漢濟黃”的首期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始,1968年國家又批準興建黃龍灘水電站工程(丹江口庫區支流),湖北省鄖縣、丹江口(時為均縣)31萬畝良田淹沒、383萬畝森林因工程用材需要被砍伐。在此期間,31.3萬移民奉獻美好家園,實施了大遷徙。在建設丹江口、黃龍灘“兩大工程”中有2588名群眾因公致殘,175名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黃龍灘大壩建設期間,因土石疏松發生特大滑坡事故,當場犧牲35名群眾、砸傷100多人,個別遇難者不滿20歲。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馬,“停止令”下達后,不僅丹江口庫區“172米”水位線下實物停止建設,丹江口庫區多年培植的柑桔產業、茶葉產業及漁業、渡船等產業也因為移民遷走而不得不放棄,這意味著要從零開始開辟新的生活。一期修建丹江口水庫大壩時,淹沒均縣、淅川、鄖縣三座縣城,其間進行了多次搬遷;二期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大量移民再次后靠或搬遷,庫區民眾失去了太多太多。
(二)艱苦奮斗精神
南水北調,歷經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時期并走向新時代。丹江口庫區人民艱苦創業,通過興修水利,抽水澆灌,改良梯田,戰天斗地、苦干實干,以一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堅韌毅力,硬是把一個貧困落后的丹江口庫區,變成了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地處秦嶺南麓漢江流域中上游,鄂豫陜渝交匯地帶,集“老、少、邊、窮、山、庫”于一體,被稱為“窮山惡水”。丹江庫區移民一次次地搬遷后靠,在荒山崗上開荒、種地,在山溝里重建家園,生產條件艱難、生活條件艱苦,遇到“三年自然災害”國家困難時期,還必須靠集體力量,堅韌不撥,勤儉節約,相互幫助渡過難關。
(三)實事求是精神
走具有南水北調特色的移民之路。移民大搬遷之初,經驗認為“移民夜間不能走,條件不成熟不能遷”。可實際上,夜間出發更有利于搬遷,夜間行車有利于移民趕在白天搬進新家,只需要做好搬前各項準備工作。通過搬遷前的周密部署,移民外遷過程安全有序。在具體搬遷過程中,鄂豫兩省送移民的方式也略有不同,湖北大都由遷出地派人護送到安置地,而河南大都由安置地來遷出地接移民,河南更加體現了一種中原文化的特點。實事求是,是做好南水北調移民工作的重要法寶。
(四)責任擔當精神
大移民大搬遷與漢江生態經濟帶保護同步進行,有利于推動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向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涉及鄂豫陜三省,維護“一江清水永續北送”是共同的責任:河南管好“渠首”、湖北守好“大壩”、陜西護好“泉眼”,這既體現了責任,也體現了擔當!
(五)自力更生精神
外遷移民和內安移民的共同目標,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打好脫貧攻堅戰,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好。初期移民始于“大躍進”(1958年)年代,高峰正值“文革”(1966-1976年)期間,面對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大移民,歷史上無例可循,由于對移民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單純“重工程、輕移民”,依賴“以水攆人、先遷后安”的移民方式,導致不顧環境容量盲目后靠。加之建設時間進度難料,致使庫區移民“滾雪球”式反復搬遷,移民輾轉不定,庫區干部整日忙于移民安置。直到1984年,國務院批復《關于丹江口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意見的請示》[(84)國函字102號]決定,由國家統籌專項經費3億元,計劃分10年逐步解決移民遺留問題。在國家移民政策、精準扶貧政策的強大支持下,移民群眾不等不靠,發揮主觀能動性,置辦產業、興辦事業,竭力改變貧窮面貌。
(六)勇往直前精神
進入新時代,丹江口庫區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三省的高鐵、高速公路、機場、生態城市建設競相發展,實現城鄉融合,實現速度與效率、規模與質量的同向發力,走向高質量發展。
四、大移民精神的時代價值
南水北調大移民精神雖然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但它絕非片面、暫時、階段化的。它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脈相系,與中華文化精神緊密相聯,它不僅包含了中國人民的治水智慧,也是偉大祖國富強的標志。南水北調,從偉大構想到最終實現,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心血和努力,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強大力量。南水北調大移民精神是中國精神、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集中真實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中國人民守望相助的品質和庫區人民奉獻犧牲的美德,它的內在價值與精神實質隨著時間的流逝將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
(一)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社會主義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南水北調,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思想,集中人、財、物等優勢資源現實的重大工程。南水北調,成敗在水源、關鍵在移民。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由國家統一協調,建立受水區與水源區對口協作關系,建立移民安置區與水源區配合機制,調動全社會力量支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特別是把“移民”作為天大的事,精心組織,實施好一次次的移民“集團軍”出征行動,這些無不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生動實踐。
(二)彰顯了中國人民守望相助的品質
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南水北調的實施,歷經半個世紀最終實現。從南水北調整個工程實施過程來看,反映出我國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講求科學、發揚民主,相互配合,相互幫助,攻堅克難。南水北調移民,規模之大、強度之高、任務之重、跨度之長,不是單靠一人一力所能完成的,它是集全國之力,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2010-2011年,在大移民過程中,湖北、河南兩省分別成立高規格的移民工作指揮部,各級黨委書記擔任政委、行政負責人擔任指揮長,統一指揮、統一協調,高度配合,打贏了移民搬遷攻堅戰役。正是在廣大人民群眾守望相助、密切配合、積極參與支持下,才實現了“不傷、不漏、不亡一人”的大移民目標,為世界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移民搬遷提供了中國方案。
(三)彰顯了庫區人民奉獻犧牲的美德
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奉獻犧牲的精神,是對丹江口庫區人民最真實的詮釋,反映了家國情懷,成為庫區人民的美德。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丹江口庫區經歷了兩期淹沒,兩次大移民,多次搬遷。庫區人民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奉獻犧牲。一是移民干部的奉獻犧牲。一些移民干部嘔心瀝血地工作,僅十堰市就先后有6名干部犧牲在移民工作一線。二是移民群眾的奉獻犧牲。內安移民一次次地后靠,好田好地一次一次地被淹。外遷移民,拋棄蒸蒸日上的產業 、離開熟悉的環境、割斷多年的人脈、改變了已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留下了自己的祖墳。三是城市的奉獻犧牲。損失了耕地、產業、企業、招商引資的項目、稅源。2003年“停建令”下達后,庫區淹沒線下長期得不到很好地恢復。
南水北調大移民大搬遷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在大移民過程中彰顯出的南水北調偉大移民精神將永駐,它必將成為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戮力同心,干事創業的無限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 朱海風,等.南水北調工程文化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冷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4]? 《國家行動 人民力量》編委會編.南水北調大移民紀實[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8.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責任編輯: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