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進 孔令聰 許有尊


摘要 安徽沿江—江南地區溫光資源豐富,是安徽省的主要糧食生產地區之一。提高該地區的糧食產量對保障安徽省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針對該地區稻-麥生產中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種選擇不恰當、肥水管理不適宜等問題,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優化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區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并成功示范應用。基于大面積生產上的應用實踐,介紹了該技術模式的栽培調控途徑和關鍵技術,以期為推動安徽稻麥周年全程機械化生產、提高安徽糧食產量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溫光資源分配;栽培模式;沿江—江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3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8-0031-03
Abstract The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rich in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food production in this area to ensure the food security of Anhui Provinc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sowing date arrangement,inappropriate variety selection and unsuitable 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rice and wheat production system in this area,we optimized and integrated th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model of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in the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and applied it.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we introduced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es and key techniques of this technology,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zed production of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grain yield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Alloc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Cultivation model;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安徽省位于我國中東部,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總面積13.96萬km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665.8萬hm2。水稻和小麥是安徽省的兩大糧食作物,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水稻種植區域主要分布于沿江江南、江淮地區、沿淮地區[1]。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為226.9萬hm2 (2008—2017共10年平均) ,占糧食播種面積的34.1%;總產1 421.9×107 kg,占糧食總產的42.7%。小麥種植區域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區、沿淮地區、江淮丘陵以及沿江—江南地區。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為244.6萬hm2,占糧食播種面積的36.7%;總產1322.9×107 kg,占糧食總產的39.7%[2]。稻麥輪作是安徽省的主要種植制度。近年來,得益于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和糧食豐產科技的引領和支撐,安徽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持續豐產增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2017年安徽省稻、麥總產平均為2 983.3×107 kg,位居全國第3位,僅次于河南省和江蘇省[2]。因此,安徽省的稻麥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安徽沿江—江南地區溫光資源豐富,是安徽的主要糧食生產地區之一[3]。多年前,該地區以水稻-油菜、水稻-小麥種植模式為主,之后由于農業勞動力的減少以及勞動成本的增加,使得這2種輪作模式的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種糧大戶多只種植單季稻,水稻收獲后基本是空閑田越冬,造成了大量的溫光資源浪費[4]。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逐步擴大,土地集中管理程度進一步提升,使得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成為了可能,涌現出了一批有經驗、懂技術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同時,隨著國家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種植補貼政策的實施,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使得部分經營主體開始探索稻麥輪作種植模式。近年來,隨著沿江—江南地區稻麥兩熟全程機械化的迅速發展,稻麥種植面積呈逐年擴大的趨勢,產量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2,4]。然而,該地區的稻麥生產中仍存在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種選擇不恰當、肥水管理不適宜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稻麥生產的發展[5-8]。
針對以上問題,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聯合多家單位,以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為依托,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區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并于2018—2019年在安徽沿江的無為、廬江、望江等地成功示范應用。其中,無為縣開城鎮示范片稻麥周年平均產量達19 267.5 kg/hm2。鑒于此,基于大面積的生產應用實踐,筆者就該技術模式的栽培調控途徑和關鍵技術進行詳細介紹,以期為推動安徽稻麥周年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發展、提高安徽糧食產量提供技術支撐。
7.1.2 水分管理。
采用“淺-露-烤-濕”的節水灌溉方式。活棵至分蘗期淺水間歇灌溉,多次露田降低秸稈還田危害;80%夠苗期排水曬田,開好豐產溝(直溝、橫溝和圍溝),溝深20 cm,溝寬30 cm。待田面開裂、葉片挺直、田面泛白,根、葉色落黃停止曬田;拔節至抽穗期間歇濕潤灌溉,即前一次灌溉2~3 cm水層后,待水完全耗盡,田面無水后再進行灌溉;抽穗期若遇高溫脅迫,進行深水灌溉以調節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危害;灌漿成熟期采用干濕交替灌溉,增強根系活力,提高群體中后期光合生產能力、結實率和粒重;成熟前7 d斷水。
7.2 小麥
7.2.1 肥料管理。
小麥全生育期氮肥(純氮)適宜施用量為180~210 kg/hm2,按基肥∶拔節肥=7∶3或6∶4施用。磷肥(P2O5)適宜用量為75~105 kg/hm2,作基肥一次施用;鉀肥(KCl)的適宜用量為90~120 kg/hm2,按基肥∶拔節肥=7∶3或6∶4施用。此外,施用硫酸鋅15.0~22.5 kg/hm2。
7.2.2 水分管理。
安徽沿江—江南地區雨水較多,且地下水位高,播種后要求開好 “三溝”(畦溝、腰溝、田邊溝),做到溝溝相通,防止漬害,確保一播全苗。畦溝、腰溝、田邊溝深度分別達到20、25和35 cm。生育期間遇連陰雨或較強降水時,應及時清溝瀝水降濕防漬。拔節前遇較重旱情應補充灌溉,灌溉宜釆用沿畦溝洇灌或噴灌方法,灌前要清理“三溝”,灌后及時排除田內積水,撥節孕穗后一般不澆水。
8 病蟲草害防治
8.1 水稻
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本田期重點防控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3種病害,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3種蟲害。優先選用綠色防控措施,如農業防控(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生物防控(天敵/香根草等)、理化誘控(性誘劑等)以及物理防治(頻振式殺蟲燈/色板誘殺技術等)等。病蟲害嚴重時選擇化學防控用以輔助。采用化學防控技術時,優先使用生物源農藥和低毒安全高效控失農藥控制病蟲害。群體中下部病蟲草害適宜選擇新型控失農藥(病害85%常規農藥/蟲害70%常規農藥+800目以上225 g/hm2控失劑)+擔架式/自走式中大型大容量高壓力農藥噴施機械用藥防控措施;冠層病蟲害施用新型控失農藥(病害85%常規農藥/蟲害70%常規農藥+1 500目以上225 g/hm2控失劑)+無人機飛防小容量高濃度精準用藥模式。草害防治采取“一封、二殺、三補”的策略。防治重點在于移栽前的封閉除草;移栽后5~7 d將化學藥劑與分蘗肥一起均勻撒施;對于前期沒有完全防治住的雜草,可在雜草3葉期時選用適當藥劑予以清除。
8.2 小麥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仍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重點防治赤霉病、紋枯病、銹病和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蟲、麥蜘蛛和吸漿蟲等蟲害。中后期重視 “一噴四防”,即藥肥混噴,防病、防蟲、防倒、防早衰,加強赤霉病的防治,做到 “見花打藥,盛花再打”。草害立足春草秋治,注重冬前化學除草,冬前未能及時除草或草害較重的麥田,返青期及時進行化學除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化除原則,選用高效、低殘留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
9 機械化減損收獲與安全節能干燥儲藏
9.1 水稻
當95%籽粒變黃時使用履帶式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或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收割。機收時要求產量總損失率<3.5%,含雜率≤2.0%,破碎率≤2.0%,割茬高度≤15 cm,秸稈粉碎長度≤10 cm。籽粒收獲后使用低溫循環式干燥機及時烘干至含水量13.5%以下后儲藏。
9.2 小麥
籽粒蠟熟末期(九成熟)選用加裝秸稈粉碎裝置,且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的聯合收割機,以減輕災害損失,減少籽粒破損率,提高小麥商品等級。收割時要求產量總損失率≤2.0%,含雜率≤2.0%,破碎率≤2.0%,割茬高度≤15 cm。收獲后及時烘干,當籽粒水分下降到13.0%時入倉(庫)貯藏。
10 技術示范應用效果
2018和2019年在安徽的無為縣開展了“沿江—江南地區水稻-小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核心示范區面積分別10和15 hm2。經專家測產,稻-麥周年平均產量達 19 267.5 kg/hm2(其中水稻12 666.0 kg/hm2,小麥6 605.9 kg/hm2),較對照平均增產28.2%。
參考文獻
[1] 李乾.安徽省水稻生產布局變遷及優化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8[EB/OL].[2019-12-05].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8/indexch.htm.
[3] 季一勝,楊飛,吳曉鵬,等.沿江稻-麥兩熟模式下水稻機械化超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17-18.
[4] 江耀斌.安徽沿江地區稻麥兩熟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23):70-71.
[5] 習敏,杜祥備,吳文革,等.稻麥兩熟系統適期晚播對周年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20,31(1):165-172.
[6] 姚余,佘德如,余曉虎,等.沿江圩區稻套麥栽培技術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1,7(5):35-36.
[7] 陳剛,吳文革,孫如銀,等.氮肥追施方式對機插雜交中秈稻群體質量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5(2):78-82.
[8] 黃明珠.沿江地區稻茬小麥栽培技術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9):46,48.
[9] 周正權,李育娟,王堅鋼.太湖地區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J].耕作與栽培,2015(6):49-51.
[10] 杜祥備,孔令聰,習敏,等.江淮區域稻麥兩熟制周年資源分配、利用特征[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19,27(7):1078-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