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麗


【摘 要】肖邦,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波蘭舞曲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波蘭舞曲充滿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肖邦對祖國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通過研究波蘭舞曲的起源、發展、民族性,在肖邦的創作發展基礎上對《波蘭舞曲》op.26 no.1進行曲式、演奏等方面的分析,進而更好地挖掘把握這首作品的音樂內涵。
【關鍵詞】肖邦;波蘭舞曲;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6-0071-02
一、波蘭舞曲的起源、發展
波蘭舞曲又名“波洛涅茲舞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音樂形式,起源于波蘭民間。波蘭舞曲的舞蹈形式來自于一種“踏步”舞蹈,是為了彰顯男性的高貴氣質及英武的形象。①到了16世紀,貴族們將這種舞蹈用作宴會的開場舞,象征自己高貴的身份。這時的波蘭舞曲還是一種帶歌詞的歌唱伴奏形式。這種舞蹈傳入宮廷后,逐步發展成為純樂器伴奏的舞曲形式。②主要用于禮儀、慶典和宮廷舞會,樂隊演奏更彰顯了宮廷貴族莊嚴、高貴的身份。到了19世紀,正值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波蘭作曲家們創作了大量舞曲作品,此時的波蘭舞曲成為了波蘭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嘹亮號角。
二、肖邦的波蘭舞曲
(一)肖邦生平經歷與創作背景
肖邦的一生幾經輾轉,創作地主要在波蘭、維也納和巴黎。如此特殊的人生經歷為肖邦的創作積淀了深厚的思想底蘊。幼年時期,肖邦就展示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不僅能演奏鋼琴還能作曲。1826年至1829年,肖邦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在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包含了9首波蘭舞曲。這些作品大多數充滿著青春氣息,明朗歡快,音樂中包含了波蘭民間音樂的元素。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波蘭時局動蕩,波蘭人民頑強的斗爭與反抗精神感染了肖邦。1830年華沙起義失敗,為此,他創作出《革命練習曲》,用澎湃激動的音符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1831年肖邦定居巴黎直至終老。此時的巴黎匯集了文學藝術界的精英,肖邦的才氣在這里得到了賞識。社會局面穩定、文藝活動異常頻繁,音樂會及歌劇等都在上演,巴黎也成為肖邦后半生創作與演奏的重要之地。在李斯特的介紹下,肖邦與女作家喬治桑相識并熱戀。兩人相處的9年時間,是肖邦創作的鼎盛時期,這期間創作的作品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質量最佳,如《第三敘事曲》《第四敘事曲》《幻想波羅乃茲舞曲》等。與喬治桑分手后,肖邦再也沒創作出經典的鋼琴獨奏作品。
(二)肖邦波蘭舞曲的創作階段
按照創作的時間先后順序和各階段作品特征、思想內涵,可將肖邦波蘭舞曲的創作劃分為兩個時期。肖邦早期創作的波蘭舞曲作品大多是明朗歡快的,體現出對美好未來的期盼。這一時期的作品,其曲式結構、和聲語匯較為簡單,大量運用裝飾音,旋律華麗流暢,并且已經流露出了愛國主義精神。肖邦來到巴黎后,其創作進入了成熟階段,共創作出6首波蘭舞曲,如今這些作品經常用于教學練習和音樂會的演奏。
肖邦成熟期創作的波蘭舞曲與早期的截然不同,作品被肖邦賦予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內涵,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戲劇性音詩。肖邦運用多種作曲手法,演奏時讓鋼琴具有強大的、幾乎像樂隊一樣的音響。
(三)肖邦波蘭舞曲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重要特征。肖邦創作的波蘭舞曲是波蘭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表現在節奏、調式。
波蘭舞曲的民族性首先表現在其獨特的節奏上。強勁的節奏顯露出波蘭人民堅定勇敢的民族風格。肖邦在創作時繼承并發展了波蘭舞曲題材中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型,并以四三拍為基礎進行創作,樂曲速度適中,在旋律或節奏中常出現同音反復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型,以及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入空拍和附點,將音的時值重新組合劃分并使用三連音,這些改動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三、肖邦《波蘭舞曲》op.26 no.1的分析與演奏感悟
(一)作品曲式分析
《波蘭舞曲》op.26 no.1,這首作品為復三部曲式,完全再現,升c小調,音樂脈絡清晰,邏輯嚴密。肖邦對祖國命運的擔憂,以及對民族興亡的感觸都鮮明地體現在這首作品中。
作品主部A(第1小節至第37小節),升c小調,單三部曲式。開始時使用熱情的快板,第1小節至第4小節用極強的力度彈奏和弦,一鳴驚人,緊接著發展成規律的律動進入主題。主題隨著音型的上行逐漸漸強,在樂句收尾處做漸弱處理,轉為問答句,一問一答中充滿了情趣。連接部從升G大調柔聲奏出,演奏時采用pp的力度,緊接著出現一串串琶音,一次比一次強勁有力,最后達到ff的力度,由一組和弦力度較強的演奏承上啟下,隨后從高聲部的單音漸弱演奏一段舒展優美的旋律。兩段都由8小節構成,并且對a段的音樂材料進行變化發展,最后樂曲重復開始時的問答部分,樂段結束。
作品第二部分B(第38小節至第85小節),由降D大調開始,單三部結構與上一段相同,旋律優美,具有幻想性。B部分由高音部獨奏開始,四個聲部強弱層次豐富,每個聲部旋律線條交相呼應。
作品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現。
(二)旋律中歌唱性和器樂性的體現
在這首作品中,開始部分的第1小節至第4小節就以極大的力量ff在中音區和低音區向下模進一串八度音程,復附點音符的寫作使作品開篇富有極大的動力感。停頓后,中高音區的和弦用極強的力度彈奏,打破寧靜;緊接著五個大和弦連續斷奏,強而有力的和聲效果,顯示了器樂性特點。從第4小節開始,與其對應的是一段舒展流暢上行級進的旋律,有很強的歌唱性,與引子部分短促的器樂性音響效果形成強烈對比。
(三)復調織體
肖邦從未創作過獨立的賦格作品,但是他推崇巴赫的復調音樂思想,將巴赫的復調音樂思想發揚光大,重視賦格的意義。他將各聲部編創在一起,每個聲部都各有旋律。如該作品的中間部分(第54小節至第62小節),由二聲部組成,高低聲部好似充滿熱情和幻想的二重唱。低聲部填充了音程,平穩進行,填補了高聲部的單音旋律線條,和聲色彩變化豐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