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紅平 羅艷 卿周君 陳忠林 王會強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我們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探索挖掘出更多的精神養料,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結合專業課程內容,尋找德育元素,進行非體系化、系統化的教育。從而使專業課有內涵,同時不忘樹立正確信仰,引領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課程思政;價值觀;教學模式;化工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國家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鄉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而作為教育培養目標之一的思政教育同時不容忽視。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職業教育教學整個過程中,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思想理念。其基本涵義是:各類大學所有的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雙重育人功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作用。[2]
目前高職業教育教學普遍將重點偏向于對學生技術性和實用性的培養,存在思政理論課程相對分量較輕,開設思政課程時間不夠長等問題。而對于專業課課,雖然在教學標準中除了知識與能力目標外,還對應有素質目標,但實際上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內容結合度并不理想。
一、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設計與改革方法
(一)專業課的特點
《化工生產安全技術》課程是化工及化工類相近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教師如何做到在這門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將傳播知識與育人“無縫對接”,如何在《化工生產安全技術》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專業技能培養、專業方向引導和價值觀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有機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化工生產安全技術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需要我們專業課教師進行積極探索改革。充分融合“課程思政”理念,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進一步與時俱進完善教學資源建設,同時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目標,積極探索并實踐“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3],在進行教學改革的同時,將思政融入到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
(二)專業課程育德改革思想路徑
以《化工生產安全技術》這一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其改革思路具體有這么五個步驟,這個改革路徑同樣也適用于其他化工類課程。首先是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深入挖掘提煉該中所蘊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其次是在重新修改課程標準,加入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積極研究探索課程課內課外等各教學環節中的素質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全課程中,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
二、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注重融合多種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模式,讓思政元素更加融合。教師需要積極通過“線上”“線下”翻轉課堂、慕課、微課、混合式教學等形式;課堂講解時循循善誘、層層剝筍,遵循課程規律,充分調動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活力和更接地氣,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水平。
比如,我們在講到化工尾氣處理吸收操作的安全技術這一節的內容時,會讓學生分組討論燃料煤煙氣中二氧化硫的脫除方法,學生需要查閱相關的資料,做成PPT,然后進行講解和討論。
通過資料的查閱他們了解了二氧化硫的產生原因,目前工業生產過程中主要的脫硫方法,知道了化石燃料的燃燒是二氧化硫產生的主要來源,而要減少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硫就需要進行研究潔凈煤技術,這樣就引入了清潔能源的概念,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自己以后的工作更有信心。學生會更加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為將來解決化工行業面臨的難題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化工生產安全技術作為一門化工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在講課的過程中經常會涉及一些名人定律,比如講到牛頓黏性定律時,可以介紹相關名人的科學成果,同時傳播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追求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踏實勤奮、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實踐創新的工匠精神。
三、改革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雖然更為注重潛移默化,注重學生精神層面的熏陶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養成,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對課程思政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在于發現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及其對學生的影響,以改進課程思政的設計和實施等。擬采用的新的專業課程考核評價模式,將成績的10%作為思政元素考核部分。在過程評價中針對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德育”方面的表現進行考量,在過程考核的同時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考評三部分組成。考核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是否樹立了正確的三觀,是否掌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4]
四、小結
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在培養學生或者社會學員時,除傳授學科知識和實踐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使學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根深才能葉茂,立德才能樹人”,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其宗旨在于將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價值觀相結合,運用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政治信仰[4]、價值取向、工匠精神等一系列內容,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而使學生和社會學員的整體素質得到不斷地提升,培養國家各行各業所需的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仲麗萍.試論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J].寧夏教育.2017(04)
[2] 王禾玲 .“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探索[J].《現代企業》2018(09)
[3]呂玉龍,屠君.基于藝術設計專業的高職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10)
[4]裴孝鐘.高職“工程測量”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8(07)
[5]邵煜.高校理工類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理論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