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顥
摘 要: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提高政治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開發利用意識淡薄,導致眾多優秀鄉土資源被浪費和閑置。結合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利用鄉土資源,使二者有機結合,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鄉土資源;開發利用;政治課堂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一本百科性、時政性、包容性的綜合教材,理論性強,教材與課堂要保持“活力”,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開發教學資源,特別是與學生學習生活聯系緊密的資源,而鄉土資源就具備這一特性,既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又增強課堂教學活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實效,使學生愉快接受知識,從而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目的,強化學生的愛家鄉意識,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一、精選鄉土資源,服務政治課堂教學
鄉土資源是激發政治課堂教學活力的重要載體,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就是要借助鄉土資源實現課堂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判斷等方面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上利用鄉土資源,要求授課教師對鄉土資源要進行認真篩選,找到鄉土資源與教學內容的最佳契合點,讓鄉土資源都有教材知識的支撐。如: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中,通過PPT展示大田縣古代建筑,分組探究活動,讓各小組尋找它們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實踐證明,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有機使用本土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性,而且無形中增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和建設美好家鄉的責任感。
二、借助鄉土資源,提高學生能力
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理念,打造學生高效課堂,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而是讓學生走進社會、關注生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綜合探究活動,把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探究相結合,把能力的培養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相結合,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真正提高學生能力。例如在《文化生活》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中結合本地文化資源設置“大田縣古代建筑”進行實踐調查探究學習。做到這一點,首先,老師和學生一起通過訪談法、文獻法和調查法全面了解本地古代建筑全貌。其次,在班級組成探究小組,讓學生利用節假課余時間,通過問卷、走訪、查閱文獻、上網等方法對大田縣古代建筑現狀調查并寫成調查報告。再次,探究小組成員與教師一起分析、討論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對策。最后,可通過論文或幻燈片等方式展示實踐探究成果。
學生通過綜合探究活動參與本地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培養綜合能力,全面提高探究、表達、寫作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教學中開展綜合探究活動,讓學生置身社會、自然的大課堂中,通過資料的手機整理、實地查看當地的文化古跡,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學習興趣濃厚,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創造力,也有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借助本土資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開展綜合探究性學習,更能挖掘出大田本土文化中所蘊含的勤勞勇敢、敢于斗爭等豐富的德育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創設鄉土教學情境,轉變教學和學習方式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學”的教育思想。一個人的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陶冶,都來自于實踐。新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堅持的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原則,這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例如,高一《經濟生活》第四單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結合本縣的實際,利用了美在大田:暢游本縣的宣傳視頻和本縣近年經濟發展官方統計數字,設計了假如“你是大田縣縣長,如何讓縣經濟復蘇,再創經濟強縣”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教學中不知不覺地避免以往“滿堂灌”“填鴨式”的單向被動教學方式,形成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我要學)、獨立性(我能學)、體驗性(參與學)、問題性(生成學)和合作性(一起學)。在教學過程中,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能展現自己的機會,學生在探究互動時能夠積極思考,勇于探究,踴躍發言,大膽質疑,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激情。這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自主互助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提高了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實踐證明在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恰當開發和利用鄉土資,讓政治課堂教學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園、回歸自然,極大提高學生的興趣,保持政治課教學鮮活力,使政治課堂成為學生歡迎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趙曉云.在主題實踐性德育中守望鄉土文化[J].小學德育,2007(4).
[2]賀心滋.鄉土史的教育和教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