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昭陽
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身邊物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任何物品好像不是貴的就不好,不是名牌的就不好,不是國外的就不好。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在老家鞋店的這段經歷,或許可以簡單說明一下。
老家的街角的這家鞋店,店面小小的,裝修樣式古色古香,兩扇木門終日打開,雖然偏安一隅,但是人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生意看上去十分興隆。站在門外向內看,在門前,一位看上去年過八旬的老爺爺坐在門前手里一直忙著自己的活計,古人誠不欺我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這店鋪小,各色各樣的鞋子:皮鞋、布鞋、棉鞋等應有盡有,我經常路過家店,但我平日里的鞋都是在商場買的,也從來未曾進去過。
照理說我是和這家店毫無干系的。偶然中的一次,外面下起了雨,本來雨只是星星點點,這一點小雨沒多大關系,不成想雨是越下越大,我撐一把傘都無濟于事,直把我淋成了落湯雞。我匆匆地望了望四周,唯獨老人的店面是亮著燈的,情急之下,我匆忙向鞋店跑去,正在門口猶豫進不進去,老人滄桑而又厚重的聲音傳入我的耳簾“娃兒,進來避雨的吧,隨便看看,不必拘謹。”我一驚,向店內看去,老人正用那慈祥和藹的目光看著我,我點了點頭以示謝意,把雨傘在店外抖了抖瀝干水,躲到了店里避雨。
我把雨傘收好放在門檻處,便踱步在店內,觀察店內陸設。店面很小,店除了店門一壁,其他三壁均有鞋架靠放。鞋架由木所制。已然出現了裂紋,鞋架分為六層,最上面兩層擺放著棉鞋,中間兩層擺放著布鞋,最下兩層擺放著皮鞋,這些鞋樣式,大小不一,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鞋子的針腳緊密而又結實。在店的中央處,有一張長方形木桌擺放在那、桌上尺子、圖紙和鉛筆雜亂的擺放在上面,在桌下四周有一圈竹籃,竹籃內,均整整齊齊的放著皮革布, 麻布還有各色各樣的針線,在靠門偏右一處,有臺舊式的縫紉機,,老人便坐在前,安靜地做著他的鞋子。老人做鞋有條不紊,一會兒拿起尺子鉛筆在圖紙上龍飛鳳舞畫制鞋的圖樣,簡單的繪畫過程在老人的筆下竟然有藝術家畫畫之感,一會拿起針線納鞋樣,一針一線的運用看似粗糙實則針針到位,即使是鞋樣,也把鞋面和鞋底縫的結結實實。
我看到老人做鞋專注認真,忍不住問道“爺爺 ,你很喜歡做鞋子嗎?”我轉身好奇地問道,他愣了一下,一抹大大咧咧的笑容綻放在臉上,可愛而又溫暖,這笑容里包含著自信,一看便知對自己的工藝十分驕傲,在這陰暗的雨天,像一道陽光照進我的心里,“嗯,這是我這輩子唯一喜歡而又堅持的事情”,他的語氣毫不猶豫且堅定,我投向了疑惑的目光,“鞋在我們國家可是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的!”他的自豪油然而生,像是想打消我的顧慮“制鞋包括好多過程的,就拿皮鞋來說吧!量腳、制楦、鞋款設計,這只是前期制鞋的圖紙上準備工作,之后要準備制鞋皮革,現在城市建設越來越快了,好的皮革越來越難找了,不過要是用心找還是會有的!再就是剪裁皮料和制作花型、鞋面縫制和縫制鞋里、配備鞋楦中底和鞋面定型、縫紉沿條以及鞋底填充和縫紉大底和釘鞋跟這可真是考驗技術的工作,一雙鞋質量好壞全在這幾步上,最后還要檢查和潤色,還有保養的問題……”
他繼續說道“我母親啊,就是個鞋匠,我家兄弟姐妹多,小時候都穿母親做的布鞋,她納的鞋底可結實了”說道這里他的語氣中難掩出喜悅,“唉,只是我其他只弟姐妹覺得做鞋沒有前途,眼瞅著手工做鞋不景氣,都另謀生路去了,只是我很喜歡母條做的鞋,便跟她學做鞋子,這一做啊就是一輩子了,我的孩子們也不肯跟我一起做鞋,嫌做手工鞋太累、不掙錢、沒面子。都外出做其他生意去了。”他的語氣中又透露出一種無奈的感覺。
看見老人臉上現出落寞的表情,我趕忙轉移話題“您的這些鞋子怎么賣呀?”我問道,“中間兩層布鞋15元一雙,最頂兩層是棉鞋30一雙,底下兩層是皮鞋略貴了些80元一雙。我做的鞋你放心穿,穿壞了你來找我!”。他自豪又耐心地向我解釋道,我記得奶奶和提起過這家店鞋子便宜實惠又經穿耐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正在這時,一位年輕人打著傘匆匆進店“大爺,我再買你一雙鞋!”老人抬起頭看了他一眼“這不小趙嗎,咋又來了,我的鞋穿壞了?穿壞了你拿來我給你修修。”老人的話樸實而誠懇。“不是的大爺,我是給我的同事買的,他們看我的鞋樣式古樸時尚,做工又好,比那些品牌店里不知好到哪里去了!這不是聽我說了讓我過來捎兩雙嘛!”被叫做小趙的年輕人趕忙解釋到。老人開心的笑了。
“外面的雨勢越來越小了,我得回家了。謝謝爺爺”我說道, 便撐開我的傘,轉身向老人揮手再見,老人也微笑地向我揮揮手“有空常來啊!”。
我行走在高樓大廈之間,看著老人的小木屋顯得格格不入,卻又覺得不可缺少。在如此繁華、喧囂的城市中,能夠偏安一隅,占據城市安靜的一角,保持自己的習慣,已是難能可貴。更何況,在這個奇物可居的時代,老人仍能保持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的愛好,不受世俗的影響,這才是最可貴的地方。這真可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精神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