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財
郁達夫寫小說,寫散文,寫文學評論,還寫戲劇,并且他的翻譯作品也很多,文學作品的各種類別領域他都涉及。因為他在創作中涉獵種類多,不能單一從小說或散文及評論等某一項來看待他在文學創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所以我認為他是文學界的雜家。當然他是有高度的雜家,是著名雜家。
我讀過他的散文,也讀過他的小說,雖然他的其他作品我也知道,但讀得非常少。在讀過他的散文《故都的秋》后,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這篇散文,字數一千七百字,文章中把南國的秋天與北國的秋天做了比較,用比較的方式來突出北國的秋天。
因為作品的題目是《故都的秋》。讀者不用費神,一眼便知道作品中描寫的地點與景觀。
雖然這是描寫秋天的文章,通常文章中也是把“秋天”兩個字放在一起,不分開使用,然而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卻作了省略,把“天”去掉了,只留“秋”。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只是做了簡單的語句處理,可是卻增加了文章的特點,顯得更簡潔。假如文章題目換成《故都的秋天》,讀起來與《故都的秋》意義就不同了。
秋天是人們喜愛的季節,愛秋天是人們的一種情懷。而郁達夫把秋天的感受融入到思想中,以情釋放,閃現藝術的光芒。
在郁達夫心里,對秋天不是歡暢的,而是有著悲涼的感受,這或許也是他對人生的感受。作品中有的語句把景物描繪得悲涼,這種淡淡的悲涼,流露著淺淺的傷感心緒。
雖然郁達夫對故都的秋天一往情深,但在那特定的年代,社會動蕩,人們的生活不穩定,他心里也有著許多不如愿、傷感及隱痛。
文章中蘊含著對故都的深沉之戀,有著對美的追求。郁達夫把悲秋與頌秋的兩種情感結合在一起,以穿插、交替的方式書寫,既有對秋的眷戀,也有對秋的落寞。這是作者心境的寫照,更應該是對希望的期盼。
文章的開篇:“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句話定下了文章的情感基調,闡述了兩種觀點,一種是秋天在任何地方都是好的,而另一種說在北國卻不同了。在這句話中使用了“可是啊”這樣的抒情詞匯加重了語義,有了靈性。
雖然文章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把文章著重點定在故都,是寫故都的秋色。但文章中對南方的秋天也有許多描寫,也寫得細致,更是寫出了作者對南方秋天的感受。比如這句“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這段文章前一部分是對南方秋天的描寫,而后部分是寫作者對秋天的感受。
郁達夫用簡約的文筆寫出了南方秋天的特點,還有個人對南方秋天的感受。他在用江南的秋天與北方的秋天作比較。這是襯托,也是對比寫法。不管是對比,還是襯托,作者的用意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題。
故都的秋天與江南的秋天給郁達夫的感受是不同的。他是這樣描寫故都的秋天:“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雖然故都在北方,這段文章把北國秋天的景觀描寫得較為細致,但只是一部分縮影,不是全部。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散文中不只是寫景觀,而是以景觀抒發一種思想。比如這段“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選集)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他不加掩飾地表露思想、感情、癖好,也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思想是作品的靈魂。
好的作品必須是思想潔凈與深邃的。
郁達夫的作品感情真摯,有獨樹一幟的風格。
他這篇《故都的秋》散文中,帶有理論性及憂郁的情調。他在憂郁感傷的情調中釋放著情感,展現出文學家的情懷,因此呈現著憂郁而秀麗的畫面。
這是優秀散文中的優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