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城鄉差距逐漸加大,在時代的要求與挑戰下,中國鄉村正在加快轉型與復興的步伐。城鎮作為現代化的產物,代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程度,因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的轉型與復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力推動了國家的文明轉型。本文從新型城鎮化下我國鄉村發展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其轉型與復興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措施展開討論。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中國鄉村;轉型;復興;問題;解決措施
引言
自2013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以來,鄉村的轉型與復興逐漸受到了重視。鄉村發展作為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只有加深對鄉村發展現狀的認識,從多個層面系統性的了解鄉村特點,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轉型與復興價值作用。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的引導下,應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融合新的時代潮流,從城鄉統籌的高度來進行城鎮一體化的建設,有效推動鄉村的轉型與復興[1]。
1新型城鎮下的鄉村建設發展背景
2014年,我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比例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低僅占36%左右,仍有約2.7億農民工無法融入城鎮化的結構中,面臨著非常尷尬的窘境。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但卻未得到有效得社會保障,在城市邊緣徘徊無法融入。同時,農民工不愿放棄所擁有的土地,身份難以轉變,無法在城市獲得精神支柱。此外,鄉村人口流動的帶來了例如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諸多社會問題。各方面因素都導致鄉村的轉型與發展較為困難,停滯不前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挑戰[2]。
“城鄉統籌”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提出的新的發展方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鄉村也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推動其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在加強城鎮與鄉村聯系的同時,城鄉進行一體化升級,鄉村隨著新型城鎮的建設擴展了其發展前景,還帶動了鄉村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并逐漸改變鄉村居民陳舊的思想觀念,從多方面推動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全面提升[3]。
2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發展問題
(1)鄉里家庭社會解構。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鄉村人口不斷流失,向著城鎮遷移,這種現象很大程度地降低了鄉村的活力,并縮減了鄉村的價值空間。從2000年開始,鄉村居民外出務工人數快速增加至2014年已經達到了2.7億人,其中20~50歲占總量的大部分約為79.4%,平均年齡為38.3歲。嚴重的人口遷移解構了傳統的鄉村家庭,出現了諸如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高離婚率等問題,給鄉村的經濟與空間結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4]。
(2)鄉村物質空間衰敗。鄉村閑置與廢棄用地逐年增加,導致了“空心村”現象的發生。降低了鄉村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并破壞了鄉村穩定的生活環境。此外,鄉村外延式的發展導致鄉村公共服務、景觀綠化等更新滯后,不能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3)鄉俗文化價值斷裂。隨著全球化、市場化、城鎮化等外來文化的沖擊不斷加強,鄉俗文化自我斷裂以及資本驅動的問題日益加劇,得不到有效的傳承與創新。此外,流動性導致鄉村居民常常忽略了本土鄉俗文化的魅力,鄉土情結、道德契約與村民之間聯系日益衰減。
(4)鄉土資源配置整合。鄉村的農業生產效益較為低下,傳統的農業勞動無法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部分鄉村居民為了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選擇進城務工,拋棄了原有的土地,導致土地荒化。此外,部分地區土地經營模式逐漸由個體經營轉向集體經營,這雖然提高了鄉村土地資源的整合水平,但覆蓋面不廣,部分閑置土地仍然無法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農民的經濟目標仍無法實現。
(5)土地權益保障機制不完善。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方案已開始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逐步向農村推進。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土地不斷被城市征用、蠶食,發展空間受到了很大的阻礙。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開發這一重要環節上,并未進行有效控制,致使農民土地權益得不到切實保障。
(6)鄉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鄉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并用于城市產業如一些重污染產業的轉移,隨著這類企業以及工廠的經營發展,農村環境也隨之遭到了嚴重破壞。此外,一些經營者只追求利益而對土地進行盲目開發,擴大其生產規模,忽視國家的制度,極大加劇了鄉村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
(7)鄉村規劃水平較低。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鄉村的規劃水平還未得到有效提升,總體治理水平較低,這嚴重滯后了鄉村轉型與復興的步伐。此外,缺乏鄉村規劃與發展的專業性管理人員,現有的工作人員普遍責任意識不強,沒有綜合考慮到鄉村未來發展前景,并融合先進的治理理念進行科學合理的決策,為鄉村建設發展埋下重大隱患。
3新型城鎮化下鄉村轉型與復興的措施
(1)維育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鄉村長期向好發展的基礎保障,優質的生態環境可以提升鄉村居民的勞動效率,還可以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鄉村的轉型與復興。鄉村生態環境應整合多元化的生態環境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生態區域規劃建設,防治污染,保護鄉村自然景觀,對主要的生態系統進行重點保護,并科學合理地進行土地的開發利用。
(2)多元融合現代農業。鄉村產業中最基礎的部分是糧食生產,應從此方面入手,對耕地進行科學的規劃與使用,以糧食生產為主,形成多種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提升鄉村的經濟水平。
(3)收縮物質空間。隨著鄉村人口的不斷遷移,城鎮化人口數量快速增加,傳統的鄉村人口規劃已經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時代需求。應對鄉村居民生活環境進行有效的整治,結合鄉村居民的意見,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包括交通、給排水、電力電訊、綠化等,加大資金人力投入力度。此外還應對閑置與廢棄土地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利用,對鄉村建設用地情況進行全面的排查與分析,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有效提升鄉村的建設與服務水平。
(4)滲透鄉土文化。鄉土文化蘊涵著先人們的智慧和優良傳統,對鄉村居民的凝聚力,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社會安定和諧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著鄉村振興與復興的宗旨,應加強鄉村本土文化的挖掘,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多元化的繼承與創新,并與現代文明相融合,對傳統習俗進行宣傳,弘揚非物質傳統文化,將其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5)整合配套設施。為了保障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需要對鄉村配套設施,包括公共服務、市政建設、道路交通、防災設施等,進行整合、補充與完善。例如,對于一些空間布局較為分散,人口規模不大的鄉村地區,將其教育設施就近整合至城鎮中,加強空間的聚集程度,同時改善鄉村的教學質量。
(6)重視個人及家庭發展需求。鄉村的轉型與復興還應充分考慮到個人以及家庭的發展需求,應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目標,綜合考慮鄉村現狀,進行針對性的幫扶,使鄉村中個人以及家庭可以長期向好發展。
(7)關懷鄉村弱勢群體。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還需加強對鄉村弱勢群體,例如留守兒童、婦女、空巢老人、低保家庭等的關懷,在日常生活中入手,加強對其幫扶力度,并不斷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8)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的背景鄉村的轉型與復興中,鄉村居民的精神需求也在快速提升。因此,應重視并加強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對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進行科學合理的傳承與融合,從而有效推動農村社會精神與文化信仰建設。
(9)遵循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鄉村的轉型與復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持續的創新來增加鄉村的核心競爭力,為鄉村居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提升鄉村的經濟效益。
(10)加強鄉村治理體系的建設。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為基礎的單元,應完善鄉村現有的治理體系,對其進行符合鄉村發展需求的改革。此外還應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作用,加強引導,將脫貧致富的方法傳授給鄉村居民,利用先進的理念來提升鄉村的建設水平,加快鄉村轉型與復興的步伐。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的轉型與復興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管理以及各行業的共同努力,應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保護好鄉村的傳統文化,不斷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從而穩步提升鄉村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麗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轉型與復興[J].智能城市,2018,4(22):52-53.
[2] 宮遠山,申振,王柄荃.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發展常態及轉型研究[C]//新常態: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鄉村規劃).2015.
[3] 王正喜.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空間轉型與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4):1-2.
[4] 申明銳,張京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轉型與復興[J].城市規劃,2015,39(1):30-34.
作者簡介
朱義奎(1971-),男,安徽全椒人;學歷:本科,職稱:高級規劃師、高級工程師;現就職單位: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國土空間規劃及交通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