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 王海燕
【摘 要】說課是專業教師對于講解課程之上的理性思考與升華,它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因此課程說課對護理專業教師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本文從教材特點、學情、教法、學法、教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269-01
1 教材特點
本次課選用教材為《成人護理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護理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內容科學、準確,名稱、術語規范,體例、體系有邏輯性,符合護理學專業思想,具有鮮明的護理學專業特色,滿足護理學專業教學要求【2】。
1.1授課內容在護理學課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指導作用
知識內容方面:本次授課內容選用護理專業指定教材《成人護理學》(第2版),第七篇、第五章《骨質疏松癥病人的護理》,是本篇課程重點內容之一。首先它主要是對《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病人的護理》基礎內容的一個擴展和延伸。其次,對于接下來的《骨與關節損傷病人的護理》基礎內容提供了密切相關理論指導。所以,本次的課程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推動作用。護理能力培養方面:本課程作為主要的臨床護理課程,為學生臨床護理的準備工作和基礎知識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同時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質疏松癥病人逐年增加,學生對此代謝性疾病的基礎知識掌握就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1.2基于了解了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和特點
根據教學大綱,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骨質疏松癥的概念、類型及臨床護理措施,熟悉骨質疏松的基本治療方法和原則,了解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因和臨床發病的機制。(2)臨床護理技能培養目標:能初步運用護理程序護理骨質疏松癥病人,并能對骨質疏松癥病人及家屬做健康指導。(3)綜合素質培養目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尊老,敬老及衛生安全防范意識,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
1.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分析,結合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確定教學重點:骨質疏松癥的主要易患發病因素、臨床表現、預防及護理;教學難點:骨質疏松癥的病因及臨床發病機制。
2 學情特點分析
授課對象為大學本科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學生學習目的更加多元,學習方式更加豐富,獲得性體驗更加突出[3]. 她們對于信息化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強,已學過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等相關基礎課知識。但是臨床實操能力較弱
3 教學方法
結合了同學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的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本次課主要采用以下三部曲: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助學
4 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從機械性的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次課我引導學生采用了系統的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人機交互,客觀結構化模擬考試
5 教程
5.1 課前的自學,讓學生對本章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定了解。
5.2本次課為2學時(90分鐘),設計如下:
新課學習,(一)通過情景導入、啟動思維,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一口氣上五樓的蓋中蓋,給骨骼加把勁兒的鈣爾奇,還有各種兒童鈣等等”為同學們設置情景。導思 :究竟什么是骨質疏松癥?是不是單純服用廣告中的補鈣藥就能抗骨質疏松了呢?生活實例導入,看兩張照片作比較,隨著時間的推移照片中的人物由“亭亭玉立”變得“身長縮短,駝背”。 導思:這又是為什么呢? 明確:骨質疏松癥定義。(二)總結同學對照片討論的結果,結合模型(核桃),講解脆性骨折的發生機制。精講骨質疏松癥身體狀況特征,在老師啟發下探究骨質疏松癥病人的臨床表現,為了更好的便于學生理解, 教師采用大量的視頻和圖片向學生介紹了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相關輔助檢查和治療。給同學們分享一個臨床案例,這個護理案例是結合了患者從最初入院開始到最終出院的全過程,師生共同的參與完成了護理評估,學生與導師討論后一致提出了存在的護理問題,護理目標,落實具體護理措施,導師對紕漏之處及時給予指正補充。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愉快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意識地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老師還可以了及時解學生在課前預習效果。教師分小組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模擬,學生開展對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護理,并對病人及家屬做健康指導工作)學生相互模仿,自己分析歸納學習內容。整個課堂教學進程都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和方式。三者相互的交錯使用,融會貫通,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要求學生在自主的教學理念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合作,合作過程中創造性地又展開了探究。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構思并進行情景模擬,學生積極地探討,理論實踐直接聯系到實際,最大限度地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思維,以更好地達到在課堂操作中探究和學習的效果為目的。最后,在合作和探討中進行總結,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集體協作思維能力和進行問題分析地能力。通過記憶簡短、朗朗上口的打油詩,熟練地對骨質疏松癥病人進行健康指導。同時在情景模擬中深刻體會到病人的需求,能夠換位思考,真正體現了當代護理的人文關懷。
5.3課后人機交互(問卷星)答題.
將所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包括課件、自己錄制的微課、動畫等上傳到在線學習平臺溝通,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按需進行學習。個別輔導:對于基礎薄弱和自覺性較差的學生,通過面對面、QQ、學生互助等多種方式輔導,在老師的督促下,有效實現培優補差。引導學生通過電腦圖書館查閱、手機在線登陸學習通和其他相關的學習網站完成了自主學習【4】
6 教學亮點與反思
本節專業課的主要教學亮點之一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理論知識結合真實案例,在模擬臨床工作實操后獲得感悟。實現抽象知識內容的教學生活化。通過真實病例的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在模擬實踐活動中更快掌握所學的內容,達到了育人的目的,真正充分體現了本節專業課的教學特點。
專業課不足之處:本節課遺憾的地方是由于時間的分配關系學生始終未能深入到醫院臨床科室,身臨其境地了解和學習。對骨質疏松癥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的原因也未進行深入探究。在今后的專業課教學工作中,要針對教學目標,優化和完善整合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專業課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喬婭蘭.高職護理專業《母嬰護理》課程說課設計[J].科技視界,2019(02):144-145.
[2] 馬艷敏,邱麗.“意識障礙的護理”說課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03):75-76.
[3] 王一涵.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本科學生學情分析與教學模式變革探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3):268-275.
[4] 王娟.高職護理專業《腫瘤》說課設計[J].科技風,2019(3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