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華

【摘 要】目的:探究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采用個性化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5月到2019年9月本院92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個性化康復護理。比較分析兩組吞咽功能改善情況。結果:研究組洼田飲水試驗基本正常占比76.09%高于對照組56.52%,有統計學意義(χ2=3.9408,P<0.05)。結論:個性化康復護理應用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效果顯著,能改善吞咽障礙,值得推薦。
【關鍵詞】吞咽障礙;腦卒中;個性化康復護理;吸入性肺炎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280-01
【Abstrac】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September 2019,92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ysphagia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4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care,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care. The improvement of swallowing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Watian Drinking Water tes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76.09%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6.52% , 23.9408, p < 0.05) .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s effective and can improve DYSPHAGIA, which is worthy of recommendation.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吞咽障礙為腦卒中常見并發癥,其主要是指食物由口、咽、食管到胃的推進過程受到阻礙。資料顯示[1],65%腦卒中患者會并發吞咽障礙。腦卒中吞咽障礙可導致吸入性肺炎、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與窒息等并發癥,嚴重情況下還會影響腦卒中康復效果,增加致殘率與致死率。臨床研究發現,早期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進行診斷、治療和個體化護理,能減輕吞咽障礙癥狀,使患者早日康復。基于此,現將本院2018年5月~2019年9月92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探討個性化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本院接受治療的92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樣本納入時間由2018年5月開始,到2019年9月結束,均分成兩組,研究組男女之比為25:21,年齡59~76歲,平均(66.52±5.74)歲;對照組男女之比為26:20,年齡60~75歲,平均(66.93±5.0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內容主要為口腔護理、生活護理、病情觀察和面部神經功能訓練等。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前提下施以個性化康復護理:(1)加強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腦卒中患者出現吞咽障礙時,由于無法進食或嗆咳等極易出現抑郁、煩躁等情緒,甚至有可能拒絕進食。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創建整潔、舒適且安靜的康復訓練環境,主動與患者交流,疏解其不良情緒,由生活及功能訓練等方面提供健康教育和針對性護理,使患者卸下心理負擔,提高康復信心。(2)間接吞咽訓練:a.舌肌訓練:引導患者做舌部后縮、前伸、舌背卷曲及側方擺動運動;b.軟腭訓練:寒冷刺激能使吞咽反射有效加強。對患者采取檸檬冰棉簽咽部刺激法,以促進味覺恢復,避免咽部肌肉萎縮,進而增強吞咽能力,加快吞咽功能恢復;c.喉肌訓練:手指握住喉結,引導患者做喉結上下運動以及點頭空咽動作,借助吞咽肌群的感覺,刺激吞咽反射;指導患者發出“啊”音,以開放縮咽肌;d.咀嚼肌訓練:指導患者做開閉頜關節、吹起鼓腮、空咀嚼與空吞咽、微笑、吮吸及縮唇等動作。(3)直接吞咽訓練:患者吞咽功能好轉后,可開展攝食訓練。a.進食體位:告知患者頭部前屈,軀干保持30°仰臥位,將患側肢體墊好,抬高肩部,喂食者立于患者健側,此體位能避免食物由口中漏出,便于食物運送到舌根部。b.食物形態:結合患者吞咽困難程度和階段決定食物形態,先易后難,一般由3~4mL開始,其后適量增加。確保食物密度均勻,偏稠厚,可指導攝入溫涼食物。c.輔助攝食:讓患者看見食物,將勺子放于患者舌后1/3部位且下壓,喂食時頭部向健側轉移,吞咽時則向患側轉移,將食物送到健側口腔,引導患者前屈,再閉嘴,最后吞咽。d.空吞咽:吞咽后持續做空吞咽動作,每次攝食后飲用少量水。
1.3 觀察指標
通過洼田飲水試驗[2]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評價,Ⅰ級:一次性咽下30mL溫開水且無嗆咳;Ⅱ級:兩次咽下30mL溫開水,無嗆咳;Ⅲ級:一次性咽下30mL溫開水,出現嗆咳;Ⅳ級:2次咽下30mL溫開水且嗆咳;Ⅴ級:頻繁嗆咳,無法全部咽下。Ⅰ級與Ⅱ級為基本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0.0展開統計學分析,%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洼田飲水試驗基本正常占比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是由腦部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誘發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多數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吞咽障礙。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發生機制為:舌運動及口唇閉合功能下降;喉肌與咽肌收縮幅度下降;軟腭運動差;喉結構上提與關閉異常;環咽肌無法打開或打開不充分;會厭折返異常;聲門關閉不全。腦卒中吞咽障礙是引起腦卒中患者預后不良的關鍵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吞咽障礙會造成營養不良,提高肺部感染發生率,進而阻礙疾病恢復,導致患者臨床預后不良。因此對此類患者采取規范、合理的康復護理十分必要。
個性化康復護理是一種有目的性護理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康復,通過引導患者開展一系列康復訓練,加強患者的進食能力,達到減少并發癥和恢復吞咽功能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況好于對照組,說明個性化康復護理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對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有積極作用。本次采用的個性化康復護理包括加強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間接與直接吞咽訓練,能通過加強基礎功能訓練,恢復患者進食的基本生理需求,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早日恢復健康。
總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臨床護理中采用個性化康復護理作用顯著,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唐春妮.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護理的研究現狀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23):81-83.
[2] 楊麗,胡艷麗.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及臨床應用價值初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2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