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瑤
摘 要:為電影創作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電影音樂的不斷發展,其在電影中的敘事功能越來越突出。香港導演王家衛的電影音樂是敘事性很強的作品,電影中每一次音樂的出現都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王家衛的代表作,電影《花樣年華》講述的是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故事,電影一經上映便廣受好評并獲得多個獎項。這部電影的音樂不僅僅是作為裝飾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敘事方面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花樣年華;音樂;敘事
中圖分類號:J9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5-000-02
音樂最初與電影的結合是在無聲電影時期以伴奏樂隊的形式出現,這一時期音樂也只是作為電影的裝飾。直到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的誕生,音樂開始真正地進入電影。在經過漫長的發展,音樂在電影中的敘事功能開始逐漸的展現。在王家衛的電影中,音樂不僅僅是簡單的輔助畫面,在敘事方面亦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電影《花樣年華》的情節很簡單。在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周慕云(梁朝偉飾)與太太搬進了一家公寓,和在日資公司工作的陳先生及其夫人蘇麗珍(張曼玉飾)成了鄰居。因為發現各自在外工作的伴侶背著他們有了婚外情,周慕云和蘇麗珍開始頻繁接觸,久而久之,他們發現已經愛上了對方,但迫于鄰居的閑言碎語只能刻意回避已經存在的感情而選擇分手。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雖簡單,卻有著王家衛電影中一貫使用的豐富的音樂元素。[1]
一、音樂對電影時間空間的構建
時間和空間既是電影敘事的重要元素,也是音樂存在的方式。蘇珊·朗格曾說:“一種專供耳朵而不是眼睛,從而是一種可聽而不可見的形式的運動,這邊是音樂的本質。”[2]當這種“可聽而不可見”的形式進入電影的敘事系統并與其進行有機結合之后,使得電影的敘事時空呈現出更為紛繁復雜的局面。王家衛的電影音樂在電影中擁有多樣的功能性,不時為電影文本注入更豐富的質感與內容。
(一)音樂對電影整體時空的構建
《花樣年華》的整體時空建立在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是因為導演王家衛對于60年代有著揮不去的情節。在《花樣年華》中,他對于60年代香港的展示除了女士絢麗的旗袍、男士精致的西裝和襯衫、擁擠的住房、狹窄的走廊等視覺依據之外,音樂更是從更深的層次對這一時空進行勾勒。
電影的原聲帶中我們可以發現,為電影原創的音樂只有意大利作曲家加拉索創作的《Angkor War Theme》,其他的都屬于“挪用音樂”。“挪用音樂”則包括戲曲片段和具有那個年代特色的一些歌曲。其中戲曲片段皆來自戲曲名家的歷史錄音,例如京劇老生譚鑫培的代表作《四郎探母》和《桑園寄子》、粵劇《西廂記》之“紅樓會張生”、越劇《情深》和評彈《妝臺報喜》等等。這些片段在電影中一般是作為敘事時空的音樂斷斷續續的出現,使畫面處于主體地位,不僅體現了那個年代香港的社會文化環境,也準確地反映出在香港傳統文化思想已經式微,新思想正在萌發。
(二)音樂對電影具體時空的構建
王家衛作品中同樣偏愛使用環境音樂。無論人物角色身處在酒吧、餐廳或是家里,都會有相應的環境音樂相伴,以此營造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最典型的就是電影配樂黑人爵士歌手Nat King Cole的《Aquellos Ojos Verdes》。這首歌曲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周慕云和蘇麗珍的首次約會,兩人對手袋和領帶的疑惑進行坦白;第二次出現是在同一個餐廳,兩人在餐廳討論對方伴侶喜歡吃什么。雖然這首歌的敘事功能不如《花樣的年華》,但兩次在同一個地方的使用,仿佛是餐廳的背景音樂,在營造浪漫、感性的西餐廳的氛圍和感覺上,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3]
二、音樂對電影故事情節的構建
情節與故事是敘事學的核心問題。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詹姆斯·莫納認為“故事,即被敘述出來的事件,是伴隨著一定的觀念和情感而產生的。故事表明敘事講‘什么,情節則關系到‘怎樣講和講‘哪些。”[4]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在敘述時,省略了很多瑣碎的細節和過渡的情節,將發展情節的結果通過片段的畫面和簡潔的語言交代給觀眾,讓觀眾完全忽略除了周慕云和蘇麗珍之外的其他的人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二人的感情發展上。電影故事情節的串聯、主題的建構,音樂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音樂的重復串聯起故事情節
重復是一種敘事的方式,也是王家衛電影中一個重要的命題。王家衛愛以一些事件或行為來展示劇中人重復的生存狀況,在戲劇性的人物也不過活在同一軌跡之上,周而復始。他常以音樂為這些重復的命題做出包裝和潤飾,甚至利用音樂的重復性來加深觀眾對影響的印象。[5]在《花樣年華》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梅林茂為鈴木清順的電影《夢二》所作的主題曲《Yumejis Theme》。王家衛提及為什么會選擇這首音樂時曾說:“我已聽過《夢二》的主題音樂之后,就覺得它和《花樣年華》的節奏韻律很對……因為這段音樂是個華爾茲的旋律,華爾茲‘澎恰恰的三部旋律,就像電影中梁朝偉和張曼玉之間的互動關系。”[6]這首“非口語音樂”在周慕云與蘇麗珍的邂逅中無變化的重復出現了八次,推動著事情節不斷向前發展。這段主題音樂的重復將故事的主線集中在了兩位主人公身上,慢悠長的旋律伴隨著演員動作的放慢,特寫鏡頭的使用,都清晰的展示出兩人情感由相識到相愛的變化。
(二)音樂對電影主題的建構
電影是通過視聽語言來表達主題的,但人們通常只專注于畫面對主題的揭示,而忽略音樂在建構主題方面的作用。音樂通過旋律、歌詞等專屬的語言的配合,在強調主題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王家衛電影作品的名字經常使用經典作品的名稱,電影《花樣年華》的名字也是直接采用了周璇在1946年為主演的電影《長相思》所唱的插曲《花樣的年華》,其在電影中的背景是周璇在與丈夫失去聯系且生活落魄的日子里過生日時,由生日歌的引子響起后有感而唱,主要抒發的是與愛人分隔兩地的痛苦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憶。這首歌曲在電影中是屬于敘事時空的音樂,由收音機的電臺節目播出,音樂開始前電臺主持人說出點唱此曲的人“有一位在日本公干的陳先生,點這首歌給他的太太,祝她生日快樂,工作順利”。伴隨著歌詞“花樣的年華,月樣的精神,冰雪樣的聰明……”演唱的同時,用一個推軌鏡頭看到蘇麗珍和周慕云隔墻背靠背的沉思著,鏡頭中的蘇麗珍仿佛在考慮自己的情感去向,表現出在傳統倫理的壓制下,兩人只能把花樣年華中所經歷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放進心底的主題。以有源音樂形式出現的《花樣的年華》對主題的揭示更具寫實性,給觀眾留下更為深刻的感受。[7]
三、電影音樂對后現代敘事風格的建構
相比較古典電影和現代電影,“碎片”是后現代電影常用的手法。通過碎片化的敘事,對電影的教化功能進行解構,對人以及人的心理狀態的關注更為集中。《花樣年華》的故事情節是關于兩個婚外情的受害者,在調查出軌原因的過程中對彼此產生感情,導演通過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對故事進行敘述,將焦點集中在兩位主人公自身及情感、心理活動上。在《花樣年華》的電影配樂中,也同樣體現了電影后現代風格的敘事。通過前文我們可以知道,其電影原聲帶十七段配樂,共囊括了京劇、粵劇、流行音樂、爵士樂、原創音樂等多種音樂元素,除原創音樂《Angkor Wat Theme Finale》被完整地呈現之外,其他音樂要么以若有若無的背景出現,要么結合劇情只出現了其中一個片段。通過對這些音樂的碎片化處理,不僅與影片的氣氛相貼切,更讓觀眾在碎片的音樂中感受人物的心里糾葛,也更突出了人物的動作和神態。同時,非線性的敘事方式與碎片化的電影配樂相結合,對電影的后現代敘事風格進行了更為明確的建構,也更加成就了王家衛導演獨特的電影藝術風格。[8]
四、結束語
電影《花樣年華》之所以在2000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大獲成功,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音樂亦功不可沒。在電影中,每一段音樂的出場都是經過巧妙設計的,當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音樂一起出現在電影中時,無論是對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這一時空的建構,電影的故事、主題,以及電影敘事風格的建構,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另外,電影中的音樂通過敘事的作用,營造了與電影相貼切的氛圍,對男女主人公無從表達的心理糾葛和社會道德壓制下的情感進行訴說,也帶動了觀眾情緒的變化。可以說,電影《花樣年華》的敘事在音樂的加持下,豐富了簡單的故事情節,將電影的藝術品位大大提高,展現出導演王家衛作品獨特的風格。[9]
參考文獻:
[1]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2][美]蘇珊·朗格著.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王珊.論音樂對電影敘事的構建[D].吉林大學,2009.
[4]詹姆斯·莫納科.《電影術語匯編》,轉引自李顯杰著.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5]羅展鳳.電影X音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6]藍祖蔚.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M].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7]李煥星.王家衛電影時空的后現代風格淺論[D].吉林藝術學院,2010.
[8]姜天宇.再論《花樣年華》的敘事結構與隱喻內蘊[J].電影文學,2014(19):112-113.
[9]郭敏.電影《花樣年華》的多元化音樂敘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21(10):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