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金柱
摘 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是本民族文化與民俗的積淀,蒙古舞是蒙古族獨居民族特色的舞蹈,每一個肢體動作都向我們展示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一收一放間可以領略他們的性格、感情、氣勢。
關鍵詞:蒙古舞蹈;民族特色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5-00-02
舞蹈是勞動人民長期生活中積累起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代表著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方式和情感文化體系。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中國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并將其融入民族舞蹈中。蒙古族歷史悠久,蒙古族主要生活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生存的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有著壯麗的自然雕刻之美。蒙古族在漫長而艱苦游牧生活中逐漸健壯。在滿是草原的生存環境中,它們以水草為生,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斷的遷徙中形成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這種特殊的生活狀態造就了牧民開放的胸懷、樸實奔放的情感,以及勇敢、勇敢、堅強、人性、永無止境的品格。正是基于游牧獨特的生活方式,在其特殊的歷史文化環境和文化習俗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風格和特色。我們對此加以探索和分析。[1]
一、蒙古舞蹈與民族風俗禮儀
蒙古族民間舞蹈形式的變化發展與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禮儀息息相關。蒙古族民族禮儀的發展演變促進了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傳承。蒙古族舞蹈中有一種特殊宗教舞蹈形式叫“查瑪舞”,這個名字來源于“羌姆”的音譯。它有表示敬意和尊重的意思。“羌姆”是古代藏族的宗教舞蹈形式,這也說明蒙古族民間舞蹈和藏族民間舞蹈頗有歷史淵源。任何一種民間舞蹈,尤其是宗教舞蹈都必然受到民族宗教文化的影響。再看“羌姆”這種具有巫術色彩和圖騰意義的舞蹈形式,是公元7世紀藏傳佛教與西藏地方宗教融合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舞蹈,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印度本地金剛舞的影響,最后演變成具有藏族特色的宗教舞蹈。后來藏傳佛教逐漸傳入蒙古地區,并與蒙古當地教派融合,形成至今仍能見到的“查瑪”舞蹈。研究蒙古舞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蒙古族民族舞蹈深受民族宗教禮儀發展的影響,蒙古族舞蹈具有明顯的民族宗教色彩。[2]
當代蒙古族舞蹈依舊能看到原蒙古族舞多種形式的祭祀舞和媚神舞的影子,在古代蒙古草原地區,人們信奉薩滿教。在當時的蒙古人民心目中,天父和地母具有無與倫比的高尚地位。他們被稱為“額奇格騰格里”和“渥都根額赫”。在薩滿教的教義理念中,天是父,地是母。天地合一是世間萬物的起源,也是蒙古族當時對宇宙的初步認識。因此,無論事情有多大或多小。蒙古人將通過祭祀做出決定。祭祀活動將伴隨著神舞表演、祈禱誦經和犧牲祭拜。蒙古族人民通過這些形式,向天父地母和更多的神明祈禱祝福。正是因為如此,蒙古族舞蹈的舞者常常模仿老虎、熊、鶴、蒼鷹等禽獸的動作。另外,在薩滿教的祭祀活動中,巫術工具、祭祀器具、服飾甚至面具通常都裝飾有動作的形象或符號。總體而言,薩滿教信仰和薩滿教祭祀活動對蒙古族舞蹈的發展和傳承有著深遠的影響。如科爾沁草原蒙古族舞蹈中廣泛流傳的安代舞,最初是薩滿教祭祀活動中的神舞,逐漸演變為當蒙古族群眾的集體行為,用來向鬼神祈福、祈求健康幸福。[3]
二、蒙古族舞蹈表演中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有著獨到的藝術價值,也有著非常專業的舞蹈技巧。普通民族舞蹈演員很難解讀展現蒙古族舞蹈的民族氣息。這主要因為表演者的身體姿勢是蒙古族舞蹈靈魂,在舞蹈過程中,舞者需要做出非常多變的動作。蒙古族舞蹈需要非常細致入微的動作變化,表演者需要根據音樂節奏風格而做出相應的改變,每一個動作也都要銜接的流暢潤滑。[4]
(一)蒙古族舞蹈動作體態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游牧民族牧民的生存方式決定了舞蹈的最基礎的體態,在蒙古族舞蹈中,人們普遍認為它的主要特點是肩部動作、雙揮手和騎馬步。這是蒙古族人民根據歷史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和勞動生產形成的藝術習慣。
舞蹈步伐又能體現出蒙古人民的性格特點。平步、踮步和錯步都體現了蒙古人民的“穩”。馬步動作也分為很多種,如小跑馬步、搖籃馬步等,但所有的馬步動作都是膝蓋松弛腳步平穩,體現蒙古人民的扎實穩重。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以畜牧業為生,與自然抗爭。蒙古族舞蹈的個性和情感色彩由這些生活特征勾勒。優美的動作舒展開來,一舉一動描繪出風吹草、牛羊低垂的畫面。透過激情奔放的動作仿佛可以看到馬匹的奔騰,含蓄穩重的風格表現出牧民樸實,深刻的生活特征也在動作特征上得到了強烈的體現,在蒙古族舞蹈的步法逐一顯現。[5]
從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身體動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展現蒙古族人心胸的粗獷開放,穩重、踏實卻也靈活。
(二)蒙古族舞蹈情緒表達具有強烈民族特色
舞蹈表達了對生活的灼熱的愛,在蒙古族舞蹈中無論男性舞者還是女性舞者,無論舞蹈動作是奔放還是端莊,都帶有鮮明的蒙古族色彩。從他們的舞蹈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贊頌草原母親,贊頌生命,同時也贊頌了本民族的勇敢與自強不息,展示了草原兒女頑強向上與不屈的游牧精神。游牧民族在草原上馳騁奔跑,藍天為帳篷,綠地為氈毯。他們長期的放牧鍛煉了他們強健的體魄,滋養了他們豁達、豁達、樸素、豪放的性格。這是草原民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自豪感,通過舞蹈充分抒發開來。[6]
(三)比較普遍的舞蹈形式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樣,其風格特征都來源于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盅和碗是溫柔、端莊、精致、典雅的,盅碗舞是一種表演性民間舞蹈,在慶典酒宴上很常見,內容包括請安、敬酒等儀式。以查瑪為代表的蒙古族信仰宗教文化,是蒙古族廣大人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精神文化生活的代表,有蒙古族“古典舞蹈”之稱。安代則是以舞蹈的形式,跳出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舞蹈,流傳于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哲理木盟,以庫倫地區最為盛行,后來逐漸成為今天自娛自樂的群眾舞蹈。筷子舞是喜慶歡宴中即興表演的一種舞蹈,可以來表現蒙古族人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
三、蒙古族舞蹈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載體
作為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喜歡鷹在藍天上飛翔,馬在草原上奔跑。因此,他們將來自草原的民族情感、個性和氣勢融入雄鷹和駿馬的舞蹈形象中。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對馬的深刻感情類似親情,馬匹是人類友好而又忠實的朋友,馬與人類能夠進行情感交流。馬文化深深影響著蒙古族舞蹈,模擬碼的外形,模擬碼的特征,都體現了蒙古人民對于馬的深切感情。這類舞蹈抒發了人們熱愛駿馬熱愛草原。一些細小的腳步變化或者上半身的動作也是舞者根據蒙古生活和對駿馬的了解而編出的。蒙古族熱愛賽馬,經典舞蹈《賽馬》,向我們展示蒙古草原特有的性格特征。通過舞蹈我們可以想象,英姿颯爽的蒙古姑娘,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騎著駿馬奔馳,駿馬精神抖擻,姑娘愉快自信。讓觀眾強烈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對于賽馬活動熱愛。
雄鷹是英雄的象征,是蒙古族人民心中太陽的生理象征。比如舞蹈《鷹》,將草原上翱翔于藍天的老鷹的雄偉矯健形象姿態深深融入蒙古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中去,融入舞蹈節目會展現為獨特魅力與氣韻。舞蹈運用比喻和象征方法,通過一只蒼鷹打敗一條毒蛇的形象刻畫,展現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光明一定會戰勝黑暗的道理。同時,體現了蒙古族人民不怕艱難困苦、開拓土地、保衛家園的不懈意志和敢拼精神內涵。在舞蹈的第一部分,一只雄鷹站在高高的巖石上,搖動翅膀伸展翅膀。它直沖云霄,突然轉身徑直下來,充滿了自由、勇敢和自豪。第二部分,狂風席卷大地,毒蛇趁機進攻,蒼鷹為保衛家園與蛇展開了一場難舍難分致命的戰斗。經過艱苦而不放棄的斗爭,雄鷹終于取得了勝利。第三部分,雄鷹在天空中驕傲的自由飛翔,不放松警惕地守護著家園。整個舞蹈通過描繪“銳利的眼睛目光”“強壯的翅膀”和“鐵爪”等形象,展現了蒙古族人心中一只勇敢、不屈、頑強拼搏的雄鷹形象。
四、結束語
蒙古族自古以善歌善舞聞名。蒙古族善于用舞蹈把牧民的生活表達得淋漓盡致。蒙古族舞蹈歷史悠久。當他們快樂的時候,他們需要跳舞。蒙古族舞蹈十分顯著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舞步輕快靈活。蒙古族的淳樸、熱情、勇敢、剛毅、勇敢滲透在一浪一鞭一跳中,顯示出他們豁達的性格和豪邁的氣質,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民族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民俗特征。蒙古族舞蹈作為中國民族舞蹈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獨特的民族魅力。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充分重視蒙古族舞蹈,重視這些民族舞蹈的民族特色,真正繼承和發展蒙古族舞蹈。
參考文獻:
[1]初袖.蒙古族舞蹈的特點與民族特色[J].戲劇之家,2018(30):97.
[2]劉仲春.淺談蒙古族舞蹈的特點與民族特色[J].黃河之聲,2018(1):112.
[3]秀仁其木格.蒙古民族舞蹈的主要種類及其文化特色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5(14):119-120.
[4]汪繼紅.試論蒙古舞蹈的民族特色[J].大眾文藝,2009(07):205-206.
[5]婁曉藝.淺談不同時期蒙族舞蹈的時代特征[J].人文天下,2019(24):42-44.
[6]馬俊杰,蘭波.蒙古族舞蹈教學中把握其風格與節奏策略分析[J].鴨綠江,2019(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