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艷 駱明星

摘 要:扎染在世人眼中猶如青花瓷,有著濃厚深沉的中國傳統藝術魅力的手工技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性。進入工業印染時代,扎染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漸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運用現代科技再現甚至突破以往扎染藝術的限制,創造出更具美感和藝術價值的扎染作品,不僅僅是扎染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國很多傳統手工藝所面臨的共同課題。本文從扎染防染膜材料和高科技纖維改進扎染工藝效果的創新為切入點,探索扎染以及傳統手工藝傳承和發揚的創新思路。
關鍵字:扎染;創新;防染;工藝;材料
中圖分類號:J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2
一、溯源——扎染之美(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在我國古代,著名的防染技術絞纈也就是扎染的前身,是民間常用的一種印染方法,制作過程簡單,紋樣效果美觀大方。其特點是邊緣由于受到染液的浸潤,又因力度的不同,形成深淺不一的色暈。絞額,從它的制作工序、裝飾特點來看,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扎染工藝大致相同,雖然古代絞額在制作手法上沒有現代扎染工藝手段豐富,但技術更為精湛。[1]
扎染技藝,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用于服飾,逐步發展到幡帳、屏風等室內裝飾品;圖案從簡單的幾何紋樣,不斷豐富發展到鹿胎纈、魚子纈及動物圖案等,染料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從植物染料到后來的化學染料。發展至宋代,朝廷因為扎染制作成本昂貴,多次下令禁止,差點中斷。[2]
唐宋以來扎染中的“鹿胎紋”等技術更加精致,逐漸成為當時極為貴重的染制品。但精細的“絞纈”衣服,一件就由數十萬個單獨紋樣組成,要幾個女工同時操作數十天才能完成。政府多次下令禁止的行為,可見扎染在當時流行的范圍廣和消耗資源的多。
與此相類似的藝術作品如日本的「辻が花」扎染作品,其代表人物為久保田一竹。據說辻が花扎染來自明代中國,和唐代鹿胎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是通過棉線捆扎塑造特定圖案。(如圖1)
從宋代藝術的極簡主義傾向,對于扎染鹿胎纈這樣的復雜,背道而馳,也許這也是扎染在宋代出現斷層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二、傳承——扎染技法及要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扎染的主要技法
1.打結技法
捆扎法:捆扎法是將織物按照預先的設想,或揪起一點,或順成長條,或做各種折疊處理后,用綿連或麻繩捆扎,根據制作者所需的效果進行不同形式的捆扎, 當然,捆扎的力度與橡膠圈圍繞布料的數量防染程度也將隨之呈正比。(如圖2)
2.折疊技法
是扎染中應用最廣泛的技法,對折疊后的織物捆扎染色后成為對稱的單獨圖案紋樣;一正一反多次折疊后可制成兩方連續圖案紋樣。(如圖3)
3.縫制技法
平針縫絞法可形成現狀紋樣,可組成條紋,可制作花型、葉形。用打針穿線,延設計好的圖案在織物上均勻縫平后拉緊。這是一種方便自由的方法,可以充分表現設計者的創作意圖(如圖4)。卷針縫絞法:利用針與布的卷縫可得到斜線的點狀紋樣。(如圖5)
4.綜合技法
將捆扎、打結扎,絞縫及夾板等多種技巧綜合應用,不同的組合可以得到豐富多彩的效果。(如圖6)
(二)扎染要素
1.布料:扎染需要在棉布、亞麻、絲綢純天然面料進行染色才容易上色,化學纖維面料不上色,在面料選擇上一定要注意。
2.線材:棉線。
3.工具:針、剪刀、拆線器、夾板、繩子。
4.輔助工具:玻璃球、橡皮筋、塑料薄膜、夾子等。
(三)染色工藝
傳統染色技法在染色過程中容易出現染色不均勻、圖案不清晰。(如圖7)
嘗試采用滲透膜染色新技法后染色出現的效果。(如圖8)
三、創新——煥發扎染的魅力(運用之道,存乎于心)
扎染名稱的由來形象地表現了這種染色技藝的防染手段和方法。就是用扎、捆、夾、縫的方式實現防染。
這些防染方法也有精細之分,扎、捆、夾的方式古樸而大方,但在精美方面就難以勝任,而縫的方式在精細圖案和花式方面就能很好地滿足要求。精細與大方的結合,產生出扎染藝術的博大和藝術魅力。染與不染之間的滲透、浸染的分子運動,使得扎染具有的作品效果的唯一性和隨機性,又有其他染色工藝所不具備的中國水墨畫的獨特美感。
陶氏耐高溫反滲透膜HSRO-4040-FF,該產品在溫度從20°C上升至95°C復合膜的通量從4.2L上升到26.7L,溫度上升使得反滲透膜的滲透通量大幅提升,也更有利于釋放膜兩側壓力差,更加安全的保障膜體的完整。
紗線強度利用系數,要使織物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堅牢度,必須使紗線具有一定的強度,紗線強度是評價紗線質量的重要指標。表示紗線的指標可分為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兩大類。絕對強力是指紗線受外力直接拉伸到斷裂時所需要的力,也叫斷裂強力,用牛頓(N)或厘牛(CN)表示。單紗強力總是小于其斷面內各根纖維斷裂強力之和,兩者的比值稱之為紗線中纖維強度利用系數,棉紗常為0.40~0.50,毛紗常為0.20~0.30。
縷紗強度總是小于縷紗中各根單紗強度之和,兩者的比值稱為縷比,一般棉紗為0.70~0.78,毛紗則為0.40~0.82。合股反向加捻時的股線強度一般高于各股單紗強度之和,其比值雙股棉線為0.95~1.35,綿綢織物經向約為1.155,緯向約為1.115杜邦凱芙拉/芳綸纖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藝——扎染在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扎染歷史悠久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了繼續發揚其優點不斷的傳承優秀的文化,走一條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讓傳統手工藝與現代高科技進行有效的結合呢?首先,我們分析了扎染工藝的技法和要素,同時也分析了現代科技產品的性能與傳統產品的性能,從而根據實際扎染制作過程中,多了選項,為我們提高手工藝制作成品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利的技術保障。
通過上述分析和創新的方法,我們可以期待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是我們從事傳統文化的工作者所必備的一樣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參考文獻:
[1]林琳,刁勇,周心怡,徐先祥.靛藍的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染料與染色,2019,56(04):16-18.
[2]張學義,姜志偉.談扎染的染色工藝與技巧[J].大眾文藝,2018(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