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琦
摘 要:《焰火》是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是印象派的作品,是德彪西創作成熟時期的一首近乎完美的作品。在曲中德彪西將焰火由微小到壯大,安靜到熱烈的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那種迷離朦朧且充滿神奇色彩的創作手法,光與色的結合,將音符變成一個個的活靈活現的自然場景,讓聽者引入一個如夢如幻的仙境。本文將從多種感官出發去體會世界的物質與色彩,在德彪西特有的作曲創意所帶來的獨特美及朦朧樂感引起的美學思想感知等多方面進一步研究德彪西的鋼琴美學。
關鍵詞:德彪西;美學思想;印象主義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3-000-03
一、德彪西與《焰火》
享譽世界的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可以說連接是著浪漫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一個重要紐帶。在他的音樂里隨處可見印象主義的身影和現代派音樂的魅力元素,與其他音樂在旋律,和聲,曲式調式等多種方面都有著很大不同,在他豐富的弱音和聲色彩中,為我們開啟了一個大膽而又嶄新的音樂世界。[1]
《焰火》是德彪西在鋼琴上的音樂作品在創作巔峰時刻的作品集《24首鋼琴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樂曲篇幅也是整套作品中篇幅最長的一首,是德彪西作品近乎完美的代表作之一。《焰火》可以說是音樂創作中的結晶,作品的每一個音符都代表了德彪西音樂的精華體現,是以單個音符組成主旋律不明顯且模糊變化的音樂旋律,多線條的和聲織體,色彩艷麗的光感來完成的此篇作品。曲中豐富且具代表性的弱音踏板混響將聽者引入一個盛世宏大,迷離朦朧,變幻多彩的音樂意境。[2]
二、多種感官體會色彩與物質世界
音樂給人的欣賞是直接的,對于音樂的欣賞不僅僅只能流于表面,它不僅能引起人們對外界的感知,而且能調動不同的器官聯覺體驗,從而去多方面的體會音樂所帶來的多彩的物質世界,帶給人以美感和享受。
(一)聽覺
最先能夠感知到音樂的就是聽覺器官,而聽覺器官將這些聽到音樂的感受通過思維的分解,將其傳達給聽者。而很早以前就已經證實,欣賞音樂能夠引起色彩感知。德國的基歇爾就說過:“音樂是光線的模仿,二者可以相互表達。”法國人卡斯爾特也出書《音樂與色彩》,所以,音樂是能夠引起視覺器官的色彩體驗的。[3]
聽覺也能讓聽者體會到樂曲所表現的能量大小,樂曲剛開始時二度疊加形式的音符以滾動的形式持續展開,并以極弱的音響效果,pp的力度及弱音踏板的混響帶領著音樂由弱持續走向強大,讓聽者感知的是有微弱的火光持續燃燒,在流動奔跑中將自己的能量不斷持續擴大,燃起火海的壯大氣勢。在整首樂曲第85,86小節的結尾部分,作者用三個一組和弦堆疊的方法,音階遞進的關系,一步一步向上推進,超高的音區選擇與ff的力度運用,又將聽者帶進一個炸裂式的火花世界當中,讓聽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會到巨大能量包圍四周的震撼效果。[4]
(二)視覺
其實不僅是聽覺的體驗,人類與生俱來的音樂感知就具有強大的視覺聯覺能力,也對于物質屬性的大小感知十分準確。引子部分交替流動的密集型三連音以極其弱的音響效果作為和聲背景,為整首樂曲拉開序幕,給整首的樂曲蓋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在朦朧的夜色中。點放式的踏板運用把每個細小的火苗就像滿天散落的星光,輕巧的在夜空朦朧的映照下輕盈舞動。[5]
(三)動覺
音樂也能給人帶來生理動覺的感知。也就是皮膚、肌肉等的感知。就像人們聽到舒緩的音樂時,皮膚自然的放松,而聽到比較緊張詭異的音樂時,肌肉就會比緊繃寒毛立起,而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將這一點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音樂的強弱會帶給人們直接的體驗。而情會引發一系列的動覺感知,從而去體會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在《焰火》的20-24小節,運用左右手交錯的二度疊加音程進行快速跑動,由極弱越來越強,音區直線的上升,火勢由微小到龐大的直接逼近的感知力,讓聽者有種身臨其境之感。[6]
除了身體肌肉皮膚的所引起的體會感知,動覺中對同樣空間距離的遠近感知也可以通過音樂去實現。音量強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感覺空間距離很近,相反音量弱的時候人們會感覺到距離很遠。在焰火曲終,左手部分用鋼琴音區最低的部分以五度疊加的形式滾動流出,表現出焰火的幾乎罄盡。右手的部分從鋼琴的中音區滑向高音區,ppp的力度和靈巧的弱音跳音,給聽者一種在遠方慢慢燃燒殆盡的即視感,最后在一片文弱美妙且祥和的和聲混響中結束全曲。[7]
三、個人特色所帶來的樂美體驗
(一)作曲創意所帶來的獨特美
第一,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最有表現力的就是音樂所帶來的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光和色的變化。音色變化不是一種力量,甚至在同一力度標記的顯示下,各種不同的音色也有所不同。并且德彪西的創作風格繼續沿用的17-18世紀的傳統藝術的美學原理,繼承和發展優雅的抒情手法。色調細膩、色彩豐富、藝術風格的美感,所以用不出太大聲音,在柔和又精巧的聲音中尋找高雅的美麗。《焰火》是德彪西在一系列的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他們都主要反映了大自然的情景,既安靜又含蓄的音色和多聲線條的運用讓音樂豐富且富有表現力,創造了一個五光十色的音樂意境。[8]
第二,在音樂的創作上,德彪西更多體現出來的是與眾不同的即興風格和大膽的設計。速度十分具有不穩定性,在《焰火》中采用的節奏拍型十分之多,有4/8,2/8,3/8,5/8,6/8的多種轉換,多變的節奏更加適用于對印象派音樂的表現。音值的組合也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在德彪西的音樂作品中,時常會出現左右不對等的時值組合對位,在《焰火》中就出現了4對3,3對16,4對12等不同的對位組合這些看似不太合乎情理的設計,讓他的音樂變得更加神秘莫測。
同時在他的音樂中,可以看到五聲調式的運用與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相融合,能夠更好地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還可以看到中古調式的運用,并且他并沒有墨守成規,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創作和思想,更能體現出它自己獨特風格的意外之感。在他的作品中大小調變得沒有那么重要,德彪西使用超乎常人的創作技術混合不同的調式調性,卻讓聽者感覺不到變換的痕跡。它使整首樂曲在和聲效果上統一起來,變成一種夢幻的色彩。他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全音階的形式,不和諧音符的使用,更加顯示出他的這種縹緲迷離的色彩。
第三,德彪西的音樂層次結構是委婉朦朧的,旋律優美且變化多彩,展現了快速變化的色彩結構特征。多聲部思維的運用,每個聲部的音樂變化都非常豐富,放在一起之后將對比的效果表現得十分明顯。但是整體的效果又是非常的溫柔美妙。全曲多用弱音來表現,點式的強音閃爍出現,弱音成了強音的襯托,強音成了弱音的鋪墊,相互起到了烘托的效果。
第四,德彪西在鋼琴音樂中注重的是瞬間的局部色彩,一組音符片段突然的出現又快速消失,大膽的打破以往的旋律表現方式。因此,他的音樂重點應該放在靈光一現的短小音符的局部細節,把握每一個細節,組成華麗的整體。結構雖小但卻包含在優雅和諧的結構中。強調音樂作品片段的重要性,注重德彪西的音色和印象的表現張力,強化音樂的體驗變化,強化音樂色彩的即時感受,同時增加音樂的力量,創造獨特美妙的音樂色彩。
第五,作品中的音區運用范圍更加的廣泛,并且將每個聲部之間的差距拉大,更加夸張地體現出聲部的獨立。就像《焰火》的開始部分,音區從最低的大字一組跨越到最高音的小字四組,幾乎跨越鋼琴的所有音區。因此,不同的音色之間力度也各自分離開來,時間也相互錯開。以短小的篇幅和細膩的音色對比表現一個完整的和聲織體。
(二)朦朧樂感引起的美學思想感知
印象派的音樂作品沒有明顯的旋律線條,所以對很多聽眾來說比較難理解,使得德彪西的作品在印象派中特別之難。在人們聽過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之后,聽著能夠抓住的旋律寥寥無幾,但這卻并不影響德彪西作品的魅力,相反他卻比那些有實在的旋律的作品更能讓人體會到音樂所表達的美麗景象。
許多聽音樂的人希望音樂有意義。對他們來說,意義越來越具體越好。這最好是能給他們一片天空,一座險山等可能更有說服力,有更好的表達效果。同樣的音樂作品在不同的聽眾眼里,有不同的描述對象。如果想象力被限制死了,那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了。每個作曲家對于自己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是每個音塊,都有自己的思考。音樂如果詮釋的內容只有一種“官方答案”,那音樂不就十分悲哀了嗎?
德彪西所處的那個年代,浪漫時期音樂已經從頂峰走向衰退。這一時期也不乏有一些主題音樂的作曲家進行作曲創作,但表現方式都還比較傳統普通。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厭倦了這種普通的音樂表現方式,想要打破以往的表現方式另辟蹊徑,表達一些真實的內容想法。而德彪西就大膽的突破常規,將旋律變成色彩與光線,忽略對表現對象的明顯體現和物理實在,而去重點突出音樂的感知力,用想象力去歌唱音樂。
其實德彪西的音樂美學思想,不僅是具有感性的色彩,同時它也與理性的哲學理論相符合。“現象論”這一理論在19世紀末尾被熱弗魯瓦提出,這一理論在音樂中同樣適用,音樂要能給人帶來所感知的現象,如果沒有現象被感知,那這個音樂不就沒什么意義了嗎?
有些人并不喜歡德彪西的作品和印象主義,他們認為這種作品聽不懂,而且沒有明顯的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主題,認為它是沒有價值的作品。但是又有誰規定音樂一定要表現出具體的主題來才能有意義呢?著名的音樂作曲家教育家黃自曾經也發表言論,他說道:“美本來沒有就一個固定的標準”。從德彪西的角度出發,表現音樂重要的是能被聽眾所感知,能從音樂中引起聽者的無限遐想,聽眾與創作者能達到情感之間的交流,這才是德彪西音樂作品的重大意義。
(三)與東方音樂美學的美妙融和
其實對于中國人而言,德彪西的音樂在西方所有音樂中,應該是更能引起中國聽者共鳴的,因為他的很多設計元素和創作風格和中國自古以來的音樂美思是不謀而合。中國的音樂發展歷程猶如長河一般深遠綿長,特別是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中華之瑰寶。而傳統音樂中人文音樂這一部分是中國特有的,是中華音樂亙古不變的精華。人文音樂的精髓其實就是古代官宦士大夫淡泊超然的修身之道。中國的古典弦樂音色都樸素清雅,與文人的生活追求相符合。從音樂上來體現就是對于人生的思考和人格的要求。
而中國的音樂極其具有儒家和道家兩大思想的因素。儒家十分推崇“禮”“樂”“天人合一”的崇高思想,并在音樂上也是如此。他們認為,人的情感思想是可以與宇宙世間的萬物產生呼應的,并認為這種思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方針,其中包含了熱愛自然,熱愛社會和平的豁達精神。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以“無”為哲學基礎。他們主張“大音希聲”,是指無聲無息且無形的音樂則是最美好的,是一切有生有形的開始和源頭。從道家的觀點出發,整個宇宙是自然形成的宇宙,人是宇宙中的人,而這一切都是自然所造。音樂也來源于自然,表現自然。
德彪西的作品中,調式調性沒有那么固定和明確,也不再使用固定的樂思去創作,他的作品沒有明顯的旋律線條,但卻能讓聽者體會一種朦朧美妙的意境之美,引起聽者的無限遐想。在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下,各個國家的文化都進行了相互交流,當然也包括音樂文化。德彪西就深深地被中國的音樂元素所吸引和影響,他的音樂中隨處可見神奇的東方色彩。例如在《焰火》中使用的五聲調式就是東方所特有的音樂表現手法。不光是這些,他還在配器等方面都有東方色彩的倩影。
中國傳統的文人音樂中的虛實相生在德彪西的創作中也有出現,那些明暗的旋律線條和有條理的和聲織體,朦朧變幻的意境也是德彪西所追求的極致。德彪西中國音樂表達的方式上都注重聽者的內心感知,既要讓音樂能體現對自然事物的描繪,也注重讓每位聽者都能產生豐富的聯覺。
兩種音樂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國度不同,但卻都是人類音樂文化的藝術結晶,都具有無上的價值。固化的文化是不會進步的,只有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互相促進的文化才能不斷進步,吸取精華去完善自我。中國的音樂講究的是氣韻生動和思想上的無我境界,空白藝術等,從本質上來說是可以相互融合借鑒的。德彪西強調對感官的追求不注重傳統的主題,而去重視細節的刻畫,瞬間的感受,以及抽象的意境表現手法,讓音樂產生一種模糊的輪廓,走入童話夢幻的意境。
在分析了德彪西對于焰火音樂聯覺的種種感受,欣賞體會這光線與色彩的撞擊及德彪西將中國的東方元素與自己特有的創作風格相結合的創作理念后,我們更加能夠理解德彪西對于音樂美的追求。那跳躍的火苗在空氣中搖動身姿翩然起舞,在綻放之后悄然離場,歸于平靜,每一個音樂片段都是德彪西傾盡全力去展現的自然之美。他這種獨特新潮,嚴謹華麗的創作風格,既滿足了聽眾對于音樂的追求,也將音樂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單琳.德彪西管弦樂曲《大海》中的東方因素[D].上海音樂學院,2008.
[2]何鑫.德彪西鋼琴音樂與印象派繪畫藝術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8.
[3]曹仕鋒.從印象主義與象征主義藝術的角度看德彪西的鋼琴風格[J].藝術探索,2008,22(06):76-78.
[4]趙晨.德彪西早期鋼琴音樂中的多元傾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5]張彬.西方鋼琴前奏曲的三個重要階段[D].華東師范大學,2011.
[6]張雯.德彪西音樂的“印”“象”及在鋼琴前奏曲中的體現[D].山東師范大學,2011.
[7]黃超.印象主義背景中的德彪西、拉威爾創作比較[D].山西師范大學,2015.
[8]張晶.德彪西鋼琴作品中“東方元素”的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