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京
摘 要:我國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弘揚民族音樂。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有感染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它體現的是一種人文素養的陶冶,體現在音樂能感染和激發和鼓舞人,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也就是在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形成中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以下是筆者經過一年多的在自己從教的學校——廈門市逸夫中學開展了古琴藝術進初中校園的初步實踐與探索過程,來說明傳承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
關鍵詞:古琴文化藝術;傳承性;音樂課堂;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7-00-02
我國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提到了弘揚民族音樂。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有感染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它體現的是一種人文素養的陶冶,體現在音樂能感染、激發和鼓舞人。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形成中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音樂課程的價值中提到以音樂為載體的文化傳承價值。音樂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它更是一種文化,自始至終都依附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并伴隨之發展繁華。
當今我國古琴藝術學校教育現狀卻是不容樂觀的。表現在中小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對古琴藝術的學習與認識少之又少,倒是當今網絡傳媒遍布,很多影視作品中不乏常常出現古琴曲、古琴演奏等,學生是在影視媒體中感受和認識古琴藝術的,但其中很多是錯誤的認識,很多學生分不是清古琴與古箏。影視中看到的古琴演奏,大多是擺樣子、做道具,基本是假彈。整個社會普遍都只重視學習鋼琴等一些西洋樂器,造成古琴藝術在中小學生的音樂學習中缺失,或是被嚴重忽略。
因此筆者認為古琴藝術進入校園,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并學習它,是非常有必要也是相當重要的。作為中學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有責任和義務承擔傳承與發揚古琴藝術。
以下是筆者一年多開展關于古琴藝術進校園的實踐活動來說明古琴藝術傳承的意義。
一、古琴藝術進初中校園的實踐活動
(一)創設古琴藝術特色環境
古琴興趣班、古琴基地校建立。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古琴藝術的學習,我們學校與福建工程學院閩臺古琴藝術文化中心暨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基地合作,成立了廈門唯一一所古琴美育暨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基地校。基地校的宗旨目標是:以琴立心,修身養性,以文化育人,德以致遠。在基地校的成立大會上有精彩的古琴表演和《古琴與中國文人精神》的講座,與會的老師與同學耳目一新,對古琴藝術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校內師生古琴藝術彈奏學習
在古琴美育基地校的基礎上,有了專門的古琴音樂教室。并成立了基地校逸韻琴社。招收以初一年段為主的二十幾位琴社的社員,在校園里形成古琴學習特色氛圍,由琴社社員帶動學校其他同學對古琴藝術的認識和了解。既豐富了學生校園的學習生活,同時也增長了琴藝,還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了促進效果。表現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較以往更認真了,因為學生認識到自己所熱愛的古琴藝術是古代讀書人必修的“四藝”,要想學好古琴,必須同時學好其他文化知識。才能感悟出古琴音樂藝術的美和情感,并表現在自己的彈奏的琴曲中。[1]
成立青逸讀書會的青年教師古琴班,老師們也加入古琴藝術的學習行列來,師生共同學習,造就出濃濃的校園學習氛圍。同學們會說:哇,某某老師和班主任都在學習古琴啊!給學生樹立很好的學習榜樣。
(三)古琴藝術校內外活動
1.琴社社員慰問敬老院,給老人們帶去了精彩的演奏。不僅是對學習的一次展示體驗,更是一次有意義的愛心活動。
2.組織古琴社彈的較好的同學給我校晨讀示范班的學生伴奏,讓悠悠琴聲與瑯瑯讀書聲回響在校園,最好地詮釋了文化藝術的融合,給學生以不一樣的美和文化藝術體驗。
3.舉辦2020年1月13日逸韻琴社首屆雅集表演暨新年音樂會。
經過一學期兩個月的古琴彈奏學習,舉辦了古琴雅集新年音樂會。整場雅集表演帶給人們藝術的美感和心靈的滋養。雅集音樂會以:琴以抒懷、琴以載道、琴以明德三個篇章作為主線,充分體現了“以琴立心、德以致遠”的古琴藝術美育宗旨。三個篇章展現了古琴藝術的用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樂愉人的藝術教育魅力,引導學生成為一個自信、有毅力、充滿愛、懂感恩的陽光少年。
(四)古琴藝術進音樂課堂
1.古琴學習公開課
為了讓更多學生認識和了解古琴藝術,筆者在初一年開了一節與古琴藝術有關并結合初一教材的公開課《走近古琴藝術-我和你》。
課前播放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古琴演奏等視頻,將學生的思緒帶入認識和了解與學習體驗古琴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的課程中。接著學生們從老師的示范彈奏中聆聽感受到古琴的深沉渾厚,清雅,空靈、悠遠綿綿不絕的音色美。激發學生對古琴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與熱愛。
2.音樂課教學滲透古琴藝術的認識與學習
(1)平時音樂課可以抽出幾分鐘時間彈一些琴曲給學生聽,并講述曲意,讓學生從曲意,曲音中去感受古琴藝術文化內涵;或是讓琴社同學上臺彈奏琴曲,可以是古曲、也可以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影視作品的主題曲等,這樣就能非常好的在課堂中滲透古琴文化藝術。
(2)平時音樂課可以把古琴藝術與西方音樂藝術對比,使古琴藝術在學生中深深扎根。如:聆聽小提琴音樂作品時會提問:同學們知道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是什么?答案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版本,這時候就可以把我國最古老的“弦樂器”——“古琴”告訴同學們。課后布置同學們去查找資料“古琴與小提琴”從不同的角度對比、探究,從而進一步去認識了解古琴藝術。
(五)古琴藝術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融合
在平時音樂課或是公開課教學中可以很好地融入文學藝術,因為古琴藝術不僅是藝術,它更是一種文化,它歷經幾千年,始終伴隨著我國的文化延綿至今。其中不乏很多與古琴有關的古詩、或文章或典故等等,因此可以在課堂上可以很好地利用這點,融入教學中。可使課堂更有文化性和民族性,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感。例如:
1.在《我和你-走近古琴藝術》這節公開課的開始與結束都以唐朝詩人劉長卿的《聽彈琴》這首詩:“泠泠七弦琴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讓學生結合今天的課,寫感受,達到與文學結合體現古琴藝術的文學性。課后作業布置學生結合古詩《聽彈琴》 談談走近古琴的感受,進一步對理解古琴文化,達到學習與傳承的意義。
2.在古琴微課或微視頻中結合與古琴藝術有關的文化。如:在學習認識古琴形制的微課中,讓同學們認識到有好多古詩詞與古琴形制有關:“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古詩就可以讓你想起 “落霞 ”式古琴;《世說新語·任誕》中 “何可一日無此君”,讓你想起“此君式”;李白的詩句:“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想起的是“靈機式”;“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想起了“緑倚式”等。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古琴各種形制蘊含的文學之美,感受到古琴所蘊含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
(六)古琴微課
1.在音樂課教學中可以應用微課的視頻介紹古琴藝術,或是結合課程內容滲透古琴藝術的學習。
2.例如:這學期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沒法正常的開學,原本計劃的古琴學習發生了變化,我們停課不停學的,適時的開展古琴微課的學習。
系列古琴微課不僅讓我們學校的學生在線上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古琴藝術;同時也通過黃小露名師工作室公眾號、本校的微信公眾號以及思明音樂教師群等形式,讓更多學生認識了解和學習古琴藝術。
二、綜述古琴藝術進校園的意義
近一年古琴藝術進校園的實踐活動總結:當今的中國正進入前所未有的民族偉大復興之時,借著這股偉大的復興之風,筆者認為,古琴藝術教育,必須提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日程上來。正如前幾日剛聽的“周純一老先生.海峽兩岸首屆琴人.琴懷”的講座中說道:中國人若不能很好地學習自己國家的音樂文化藝術,那談何來的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呢?這句話聽得我熱血沸騰,更堅定古琴文化藝術進校園的實踐研究,讓更多學生認識了解和學習。[2]
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學校學習古琴藝術不僅是技藝的學習與傳承;更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傳承。當今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理念下,古琴藝術在樹德育人方面,筆者認為古琴藝術進校園是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與高尚情操的又一美育形式。
筆者還有一點想法:若想把古琴藝術傳承做得更廣泛、更有意義,不僅要在校園內傳播,亦可學校與社區聯合,創辦社區古琴文化藝術學校,讓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樓曉霞.古琴鑒賞在大學生藝術教育中的文化價值挖掘[J].北方音樂,2018,38(12):185.
[2]盧婷婷.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藝術古琴教學的思考[J].民族音樂,2018(0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