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瑩
摘 要:以拉威爾《G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77.NO.2 第二樂章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對其爵士音樂元素進行分析,結合藝術實踐的經驗,對鋼琴如何演繹其爵士音樂風格進行論述,并分析了作品的合作技巧,旨在為拉威爾重奏作品的研究領域和演繹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拉威爾;爵士元素;合作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2-00-02
莫里斯·拉威爾(1875年—1937年)是二十世紀杰出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從小生活在巴黎藝術家云集的蒙馬特爾,寬松的家庭環境與蒙馬特爾自由的藝術空氣,使得他輕松地獲得各種音樂信息,并明顯地在幾個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了傾向性。
一、作品的基本概況
(一)作曲家的音樂創作特點簡述
可以將拉威爾的鋼琴作品創作分為三個時期:
拉威爾的創作早期(1892-1905),正處于浪漫主義的晚期階段,而法國民族音樂正是盛行,拉威爾在創作上學習了李斯特對演奏技巧與聲音的處理中。在1901 年創作了其鋼琴獨奏作品的經典之作—《水之嬉戲》,同時,拉威爾的早期作品流露出了印象主義風格的跡象。拉威爾的創作中期(1905-1914年),對音色的探索是拉威爾這一時期追求的創作方向。后期是拉威爾創作的集大成時期(1914-1932 年),主要有樂隊作品《圓舞曲》《波萊羅舞曲》和鋼琴曲《庫普蘭之墓》[1]。這一時期的拉威爾在創作中更注重音樂語言與古老樂風的平衡,在《庫普蘭之墓》中拉威爾可以引用古老的音樂風格體裁,被認為帶有“新古典主義”的痕跡。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種新的音樂元素相繼出現,而一直青睞汲取異國情調的拉威爾,對爵士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巧妙地將布魯斯音調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在本作品中就有充分的展現。
(二)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基本概況
1920年左右,拉威爾在巴黎聽到了一場由美國黑人樂隊帶來的爵士樂演出, 讓拉威爾淪陷于爵士樂的熱愛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添加爵士特有的旋律、節奏、和聲的音樂特征、再后來在美國與格什溫的了解,使得拉威爾進一步去接觸到爵士樂[2]。這首《G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是拉威爾唯一的一部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二、爵士元素特征分析
在《G大調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op.77no.2第二樂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爵士音樂元素,無論是本樂章的旋律線條,節奏特點還有其和聲色彩,都可以看出拉威爾直接運用了很多爵士音樂中的切分附點節奏,以及低音固定節奏型等形式。在布魯斯音樂中,為了表現一種搖擺不定的音樂情緒。在和聲旋律上,為了避免重音的出現,常常用到連續的切分節奏來代替,以此加強音樂的動力感。
(一)切分節奏
為了打破古典音樂節奏的強弱規律,布魯斯音樂將弱拍放在了較為重要的位置,即把重音的位置放在了弱拍上。如 A 段結束后,連接處38小節-41 小節,以及 B 段的48-50小節,鋼琴出現了連續的切分加后附點的節奏型,構成了典型的布魯斯音樂特征。
(二)重音后移
“重音后移”又稱“節拍重音位移”。將重音的位置移到弱拍弱位上,即是將原來的正常的拍位節奏提前或者后移。重音位置的改變使得音樂具有了“搖擺感”,節奏變得不平穩。高聲部的人工強拍記號與低聲部的平穩節奏結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增添了音樂的動力性,從而推動旋律的發展。以及第 95-98 小節,鋼琴低聲部同樣的連續的跨小節連線形成的重音后置,與高聲部的前倚音的附點節奏搭配,使得整個音樂動機充滿即興性。
(三)低聲部固定節奏型
在這首曲子的一開頭的第11-19小節,鋼琴聲部出現了低聲部的固定節奏型,左手聲部一直以降 A 主和弦構成的固定低音,同時配以固定節奏,使得鋼琴聲部穩定繼續進行,同時又多了一些靈動性。與小提琴聲部連續的切分音節奏進行配合,形成了一種動與靜的對比。
三、爵士音樂風格的鋼琴演繹
這首曲子中鋼琴演奏的技巧點,都是與布魯斯音樂的節奏律動性相關的。下文就來分析一下作品中的演奏技法:
(一)富有爵士音樂特點的節奏
1.固定低音節奏型
在第11小節,鋼琴在固定低音上模擬小提琴撥弦的效果,同時起到穩定節奏的作用。這里要注意跳音的音色處理,在彈奏的時候,指尖要牢固,讓指尖的前端觸鍵,下鍵要快。這樣聲音是明亮結實,具有顆粒感的,突出爵士音樂的靈動性,同時與小提琴的連貫的旋律線條形成一種動與靜的對比。鋼琴就像是爵士樂團中的低音大提琴一樣,為裝飾性的即興演奏提供了一個頂梁柱的作用。
2.切分節奏
在39-46小節處,采用切分、連線以及跳音的組合,使得爵士的律動感非常強,加上后面跳音的使用,使得旋律帶有一種詼諧的效果,聽起來非常地輕巧活潑。彈奏者的大臂要保持放松,左手的整體節奏要均勻,以此來強化右手的切分效果。彈奏者除了要掌握技術難點的演奏法,還要表現曲子的性格特點,此處與前部分的主題材料不同,更為輕巧活潑,同時還帶著布魯斯音樂的形象,我們情緒上也要有所改變, 將這種靈動輕巧的感覺傳遞給觀眾。
3.重音后移
與切分節奏一樣,由連線和休止造成的重音位置后移的節奏,在爵士音樂里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增強了節奏的搖擺律動感。而像72-77小節,鋼琴的右手出現大量的重音后移的組合,彈奏時需保持左手整體節奏的平均度,并注意突出右手的切分效果。右手手臂運動應與手指動作相結合,手指需要保持堅挺有力,著重突出重音,從而凸顯出爵士音樂里重音交錯的感覺。
(二)“前倚音”的運用
為了凸顯爵士樂的即興性,拉威爾在曲子中更為頻繁地使用了倚音來增添長音的色彩,營造出一種靈動飄逸的音樂情境。在95-98小節,緊湊的前倚音與符點四分音符形成了一個富有流動的旋律走向,右手需要將快速的前倚音與相連的符點音符彈得輕快連貫,前倚音的力度不需要強。而這部分鋼琴的旋律需要突出出來,與小提琴地撥弦、滑奏形成對比,推進音樂的沖突性。在爵士樂的演奏中,對于節奏不需如古典音樂的那么嚴謹,在演奏中更需要的是突出爵士樂搖擺律動的節奏韻味,那么在彈奏的時候,就可以將短倚音彈得比時值更長或者更短一些。
(三)音樂中的力度特點
從總體上來看,作品遵循了從弱到強再弱的總體變化,在演奏時必須要突出力度的強烈對比。因為隨著力度的變化,音樂色彩也伴隨產生不同的明暗效果, 同時力度突然的強弱對比能更好地突出爵士樂的戲劇性。所以我們在練習的時候需要對樂句之間的強弱進行分析,正確的把握樂句間的情緒對比。
四、作品的合作技巧
拉威爾的這首小提琴鋼琴奏鳴曲,鋼琴聲部已經遠遠超過了伴奏的“附屬” 地位。而我們在演奏時,需要去分析鋼琴聲部與小提琴聲部彼此的關系,從而明確合作中自己的“位置”,處理好兩個聲部之間的對比和平衡的關系,做出完美的配合。
在樂曲的開頭第12小節,由小提琴奏出主題動機,由于小提琴與鋼琴都標注著輕的力度,所以小提琴聲部應從輕力度進入,而鋼琴聲部需要以更輕的力度去彈奏,可以踩下弱音踏板,以此突出小提琴的旋律線條。在再現部第110小節,小提琴以高八度再次奏出主題動機,小提琴鋼琴聲部都以fortissimo的力度演奏,鋼琴中聲部出現了一條旋律線條,而伴奏織體比小提琴的單旋律要厚重,于是我們在演奏的時候要注意突出各自的旋律線條,但還是要小提琴的為重,音量為稍微為輕一些。而像26小節與53小節處,小提琴的滑音與鋼琴的半音上行,兩者的力度變化相同,在音色上也需要相互協調好。進入80小節,鋼琴聲部是復雜的三連音加附點的節奏型,富有戲劇性的特色,而小提琴聲部是歌唱性的連奏樂句,兩聲部形成了對比。合奏時, 鋼琴聲部要聆聽小提琴聲部的旋律,注意音色的對比。在95小時處,主題在鋼琴聲部,左手的旋律音區被拉低,小提琴以固定的低音節奏型進行撥弦、滑奏。在這里的小提琴和鋼琴的音樂形象都具有的各自的特點,我們在合奏時,既要注意兩個聲部之間的音響統一,又要注意突出各自的音樂形象,增加音樂的沖突性。在最后的尾聲處第136小節,小提琴與鋼琴的旋律相互呼應, 感覺是一種“一呼一應的”音樂效果。此時兩者的銜接應該注意,音量和音色上都要保持一致。
五、結束語
通過對這首奏鳴曲第二樂章之爵士元素、鋼琴演繹技巧及合作技巧的方面分析, 筆者得出以下結論:拉威爾在作品中運用了爵士音樂元素和雙調性寫作的創作技法,使其具有獨特的音樂效果;作品中的爵士元素體現在布魯斯音階的運用、裝飾音的運用、爵士樂的節奏特點等方面,使音樂具有詼諧而輕松的律功感和戲劇性。
參考文獻:
[1]田藝苗.拉威爾:一生的光線變化[J].音樂愛好者,2004(03):26-29.
[2]李帛璇.拉威爾《G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音樂特征及鋼琴演奏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