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鍇 魏鑫坤
摘要: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既影響教師素質的發展,又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培養德才兼備教師隊伍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傳道;授業;解惑;高校教師;職業道德
高校教師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職業,歷來被人們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么教師的職業道德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教師提升職業道德素養的要求和路徑有哪些呢?本文只從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升自身道德素養方面淺述一下學習收獲和體會。
古代教育家韓愈在《師說》中所闡述的“傳道、授業、解惑”,既是對教師的責任要求,也是對教師的道德要求;既是教師履行職責與遵守道德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提升職業道德修養的努力方向。因為傳道授業解惑是通過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系統過程,所以教師只有把這三者作為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加以涵養,并在教育實踐中將三者加以有機結合和發揮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大學生。
一、要努力踐行“傳道”對教師的品德要求
所謂道,從廣義上理解就是規律和方向,從近意上理解就是經驗和方法,從狹義上理解就是道德和規范。所以傳道就是對學生傳授道德觀念和培育道德習慣。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這就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在平時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質與精神氣質去感化同學,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形成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那么,傳道對教師的品德要求有哪些呢?
(一)對學生要充滿真摯的愛
教師對學生的愛稱為“師愛”。師愛是家長與學生對老師最為期盼的品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所以教師就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學生,就要在生活和思想上多關心他們,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走向獨立,他們有太多的問題需要面對,尤其是95后的獨生子女,他們雖然有強烈的獨立愿望,卻缺乏基本的獨立能力,“三觀”也僅是在初步建立中。這一切都需要老師富有愛心和耐心的關心與引導。另外,對生理和心理有問題、家庭生活貧困、家庭發生變故、性格內向孤僻等情況的學生更應給予特別的關愛和引導。
愛學生還要體現在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上。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師的理解和尊重。為師之道就是把學生平等來對待,老師對學生不應高高在上,而要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堪為典范的人。學生也有很強烈的自尊心,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所以要把握好“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工作中,教師應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不抱有偏見,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愛學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為學生無私的付出,甘為人梯,像“春蠶”吐盡青絲,像“蠟燭”化成灰燼,把畢生獻給神圣的事業,獻給自己的學生。
(二)要涵養自身最優秀的品格
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老師要特別重視幫助學生涵養高尚的人格。但要給學生以陽光,自己心里必須有太陽,老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靈魂。育人單憑熱情和干勁是不夠的,還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具備優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師德是一種精神的化身,它孕育著真,引導著善,創造著美,奉獻著愛!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重視自身的道德養成,追求人格完美,增強個性魅力,追求更高的人文目標。老師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尤其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職責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
(三)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表率
西漢教育家揚雄指出:“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工作的“示范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足見老師的模范作用在人才培養中有多重要。
因此教師要優化自身形象,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嚴于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把內強素質與外樹形象結合起來,以良好的師風師德感召和熏陶學生。
二、要努力踐行“授業”對教師的品行要求
所謂“授業”,我們通常理解為傳授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這同樣是學生與家長最為關心的主題。身為老師,就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很強的專業能力,并以科學的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吸收與利用。教給學生立身社會、報效國家、支撐家庭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是師德師風的直接體現。這也給教師的品行涵養提出了特殊要求。
(一)要履行教書育人的天職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師德師風的關鍵。強調教書育人,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客觀要求,是學生成長過程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通過教學活動在學生心靈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師。
在這個知識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激烈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已不僅僅僅是知識的競爭,更是一種意識的競爭,一種思想與觀念的競爭。因此,情商的高低將愈來愈多地影響一個人潛力和價值的發揮。由此看來,育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教書與育人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我認為,教書先要育人,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習慣,才會端正學習態度,學起知識來就會游刃有余,教師的教學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堅定終身學習的理念
大學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們處在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具有新常態的不同世界,未來社會頻繁變化的新常態,需要我們不斷地更新知識,而且是要持續地更新,及時地更新,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只有具備了學習的潛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履行好為師的責任,一旦怠慢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教師要成為學生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于先學于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不斷豐富發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師德不是靠講出來的,而是靠內心世界的豐富、文化底蘊的提升、人格素養的完善養育起來的。教師師德的提升,關鍵還在于文化、藝術、心理、社會等諸多精神營養的植入。這都需要不斷的學習。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還有更重要的責任,就是構建一種新的學風,把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精神融匯到我們的教育工作之中,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這個新的時代對人終身學習的要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通過教育引導,深化學生對學習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要依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上多下功夫。
(三)要樹立開拓創新的精神
創新是這個時代的主題,創新精神也是高校教師應具備的品質。高校教師應始終站在新知識新科技的前沿,必須始終保持創新創業的熱情。
眾所周知,互聯網的發展和慕課教學的出現,給傳統的教學方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如果不做教學過程的全面改革創新,就不可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也將失去教師賴以生存的飯碗。除了創新教學方法,我們更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美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必然》,書中闡述了將塑造未來30年的12種必然的科技力量。它告訴我們網絡將會延伸到這顆星球的各個物理維度,還會延伸進時間。而互聯網對運轉人類生活的大部分偉大產品都還沒被發明出來,因而創新創業的空間是巨大的,這個時代就是最佳的創新創業時機。而且,縱觀歷史,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會比當前、當下、此時此刻更有機遇,更加開放,有更低的壁壘、更高的利益風險比、更多的回報和更積極的環境、更適合發明創造。所以,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我們不僅沒有遲到,而且只是剛剛起步,應保持高漲的創新創業熱情,善于把握機遇,敢于迎接挑戰,創造輝煌人生!這才是對學生成長最大的負責,也是教師品質和價值的最大體現。
三、要努力踐行“解惑”對教師的品質要求
所謂“惑”是指困頓、迷惑;“解惑”就是為師者對學生面臨未知事物時,運用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解開迷惑。從教學的角度講,一般理解為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老師有效地幫助他們解決困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尚處于形成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學習上的疑難、心靈上的困惑都普遍存在于他們中間,為他們答惑解疑,充當他們人生成長道路上的航標燈是老師應盡的責任和應有的美德。
(一)要以包容的胸襟接納學生的困惑
在學習和成長的路上,學生的困惑和問題比較多,面對眾多學生方方面面的問題,老師要以博大的胸懷和耐心的態度去應對,不厭其煩地去解答。同時還要營造一種寬松、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困惑,要鼓勵他們表達無論是學業上、生活上,還是思想上的任何疑惑,并和他們共同探討解決之道。確保讓他們放松地學習,大膽地傾訴。
(二)要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學生的疑惑
老師必須具備解惑的能力,不一定是給學生直接的答案,而是教給學生如何去尋找答案,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開解,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困惑,使他們掌握開啟人生的金鑰匙,在人生和事業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老師要處處為學生著想,體諒學生學習的艱辛,更要特別注意及時為學生解惑,掃除學習障礙,使學生充滿信心地學習。老師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及時進行耐心細致熱情的解惑。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老師要做一個樂于解惑、善于解惑的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三)要以負責的態度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
老師要善于采用恰當的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進而發掘和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對他們成長中的問題,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建議,使他們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解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自己獨立的人格并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要注意在幫助學生解惑的過程中留有余地,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成長。
參考文獻:
[1]論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必要性.《中國農業教育》.2012年3期.廖榮.周先進.楊文建.
[2]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再思考.《當代經濟》.2012年2期.孫碣江.
[3]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研究初探.《改革與開放》.2014年12期.王明賢.郭萌萌.秦曉惠.
作者簡介:
周鍇(1980-),男,漢族,黑龍江鶴崗人,學士,河北東方學院工作,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
魏鑫坤(1989-),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燕京理工學院工作,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