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尉菡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學前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更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學前教育水平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信任和關注。因此,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敢于創新,不斷提升自身學前教育能力,為幼兒提供更為健康全面的成長環境,提升整體幼兒教學水平。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教學方法;創新策略
傳統學前教育的教學理念較為落后,不利于提升幼兒教學水平,需要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優秀的教學理念,創新現有教學方式,并在一些影響幼兒教學發展的問題上積極改革。本文筆者結合當下學前教育中常見問題結合多年從教經驗,分析和幼兒園教學特點并對創新教學方法提出了具體策略,供廣大教育同仁參考,希望能為提升學前教育水平做出一份貢獻。
一、學前教育的教學特點
(一)幼兒年齡的階段性特征突出
接觸或從事過學前教育的人對于幼兒年齡的階段性特點會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在幼兒園中小班、中班、大班、學前班的幼兒由于個人年齡階段不同,在教學和管理上都有著非常明顯的階段性差異。由于幼兒尚處在懵懂階段,學習能力和感知能力偏弱,所以學前教育教學工作并不是以幫助幼兒積累多少知識為主,而是重在完成幼兒啟蒙,培養幼兒行為認知并引導其感受和理解身邊的世界,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逐漸展開幼兒教學。但這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智力教育,作為啟蒙階段,幼兒教師需要培養和引導幼兒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部分幼兒教師為了凸顯學前教育成果,在教學中采取超前教學,將不符合幼兒年齡段的知識內容強加教授給幼兒,雖然短時期幼兒的知識儲備得到了明顯提升,但這一過程中忽視了學習興趣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影響。知識內容過于深奧,幼兒無法理解,從而導致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直接影響學前教育質量,降低幼兒在教學中的參與熱情,甚至有可能對教學內容產生厭煩排斥等負面情緒,不利于幼兒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幼兒教學應當安排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教學內容,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明確幼兒年齡階段性特點,充分發揮幼兒教學的作用,引導和培養幼兒感受和理解世界。
(二)幼兒教學的整體性特征
由于幼兒對世界的了解不足,無法預知危險,在實際教學時幼兒教師需要進行整體管理,在保障幼兒的安全的前提下組織集體活動,減少幼兒單獨活動的機會以免發生意外,這體現出幼兒教學的整體性特征。依托學前教育整體性的特點,幼兒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兼顧教學內容安排和幼兒的組織管理工作,兼顧幼兒的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具體的教育活動。幼兒教師需要在學前教育差異性的基礎上確立統一的教育標準,比如課程內容是認識顏色,幼兒可以學習的內容是各種色卡上顯示的顏色,幼兒教師需要明確地告知幼兒“今天的教學內容是色卡上的顏色以及名稱,雖然生活中還存在很多五顏六色的物品,但那不是今天的教學內容,未來有機會老師會再帶領同學們去學習更多的顏色”。幼兒可以在課堂上根據所學的顏色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對應顏色信息,但思維不能太跳脫超出教育標準,以免幼兒在學習時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課堂內容上,影響幼兒教學質量。
二、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幼兒的學習接受能力
幼兒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幼兒自身的接受能力作為教學的導向,明確幼兒自身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幼兒教師錯誤地認為幼兒是“不懂事的”,在教學中一味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忽視幼兒的反饋,導致幼兒在教學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進而在無形中影響了幼兒學習效率,降低幼兒教學質量。因此,幼兒教師要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提高幼兒園教學的質量。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幼兒的學習接受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找到真正適應幼兒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培養幼兒學習興趣,提升課堂上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保障幼兒綜合全面發展。例如,幼兒教師可以讓幼兒填報自己喜歡的課外知識類型,每周安排一節課外知識活動課,在課上為幼兒播放紀錄片片段或者是幼兒喜歡的教學動畫,在滿足幼兒的興趣愛好的同時還能正面地引導幼兒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全新的教學體驗有助于激發幼兒想象力和探索欲。借助多媒體教學,有效增強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官刺激,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滿足幼兒對未知世界好奇心,也為其日后學習與生活埋下一顆興趣的種子。例如,在學習過常見的植物名稱后,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班級種植草莓或是蒜苗,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讓幼兒明白植物同樣需要人們的照顧和栽培,更能喚起幼兒內心保護植物的意識。
三、結語
總之,幼兒教學需要教師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采取適合幼兒實際學習能力的方式不斷幫助幼兒認知世界,認知人與人、人與世界間的情感,培養幼兒敬畏自然、愛護動物、關愛他人,只有在學前教育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使幼兒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體現出更大的潛力與優勢。
參考文獻:
[1]陳浩姍.關于幼兒園教學特點及教學方法創新策略的探討[J].才智,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