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蓮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美術課程作為初中基礎課程之一,越來越受到學校以及教師的重視。美術課程深受學生喜歡,并且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能鍛煉學生的耐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美的熏陶。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德育的滲透,使德育能完美與美術課程相融合,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給學生更好的課堂體驗。
【關鍵詞】中學美術;德育;策略
德育是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德育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課堂的質量、教師的授課水平以及學校辦學的質量,所以對于學生的德育需要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同時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需要教師對學生做好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能順利度過初中階段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
一、舉辦美術展覽,進行主題教育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作用,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舉辦美術展覽。通過展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進行美術主題的展覽活動,讓學生根據主題進行自由創作,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教師在美術展覽主題中滲透對學生的德育,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影響,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比如:我們在學習初中七年級美術第一單元美術作品的深層意蘊第二課“弘揚真善美”時,在學完這節課之后,我組織學生根據弘揚真善美這一主題進行美術展覽。不限制形式和內容,核心思想突出真善美,最大限度上給予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充分挖掘學生的美術潛力。并且這一主題使學生在搜集素材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也能得到良好的德育,讓學生自己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效果。最后根據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評定,學生講解自己的創作初衷,培養學生的美術素質。
二、講述美術故事,營造學習氛圍
在每一幅美術作品的背后都蘊含著一個故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領悟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深刻的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活躍課堂的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講故事的形式更有趣,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并且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融入德育的元素,降低學生對德育的抵觸情緒,增強對學生開展德育的效果。讓學生在故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美術,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比如:我們在學習初中七年級美術第二單元多彩的校園生活第二課“在校園中健康成長”時,我為學生呈現了一幅關于貧困山區學生校園學習場景的美術作品,并且為學生講述這一故事,通過這些生動鮮明的故事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貼合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讓學生能意識到如今具備的優質學習條件,更應當為之不斷努力學習和奮斗。在初中階段正是努力向上的關鍵時期,讓學生能打起精神,努力學習。
三、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提升的是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能站在美術的角度對衣服美術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而不再是簡單的個人主觀認為作品美或丑。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習的主題為學生展示相關主題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進行欣賞,根據作品的特點進行美術賞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并且在準備專題作品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涉及德育因素,讓學生在自我分析中理解作品的內涵,受到一定的熏陶和培養,提高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比如:我們在學習初中七年級美術第一單元“什么是美術”時,在新課程學習開始之前,我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了一組美術作品,主題是關于美術生的繪畫日常。讓學生通過觀察作品進行分析,簡單對作品進行評價。通過這一組作品,我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美術并不只是簡單的繪畫,也需要學生進行刻苦的努力。同時以此作為接入點告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不勞而獲的故事。美術生的日常是大量的繪畫練習,文化生的日常需要學生自己端正個人的學習態度,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生活。
四、結語
總而言之,美術課程作為初中基本課程之一,需要學校和教師加以重視,同時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需要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融合德育的元素,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形成影響,培養和提升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同時在美術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更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齊進.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11).
[2]周毅.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
[3]趙國華.中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點滴看法[C].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二卷),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