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毅明
關鍵詞:群眾舞蹈;創作;通俗
我們迎來了現代化發展的新時代,社會各界對于舞蹈方面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專業舞蹈教育和人才也越來越多,普羅大眾對于舞蹈的認知也進入了新的境界,人民群眾對于舞蹈藝術的需求和參與度也日益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對于群眾舞蹈的創作能力,貼近群眾進行舞蹈藝術創作顯得更加重要。
經過我國全體勞動人民數十年的辛勤建設,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現如今人們不再終日以溫飽為目標,而能夠主動地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審美情趣的提高,人們審美觀念的提升使人們的價值導向產生了新的歸屬。越來越多的群眾渴望能夠親自參與到藝術作品中,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欣賞。現如今基層群眾的舞蹈藝術正在火熱發展中,大多數的群眾都對此表現出了強烈的認同感和參與感。盡管在群眾舞蹈中,大多數的參與群眾缺乏舞蹈基礎、專業的指導老師,有的甚至還缺乏專業的音響設備等,但是群眾對于舞蹈的熱情只增不減,僅僅靠著群眾自發地組織和學習,就能帶動大批的群眾參與其中。也是由于群眾舞蹈的這些局限性,使得群眾舞蹈發展容易進入瓶頸期,難以得到階段性的發展和突破,長久來看是不利于群眾文化的發展的。因此注重群眾舞蹈作品的創作,培養更專業的群眾舞蹈工作者,提升群眾的藝術創作及欣賞水平對于當代群眾舞蹈以及群眾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舞蹈創作者們也應該立足于群眾文化,貼近群眾,通過采風等方式觀察、領悟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從而創造出符合群眾文化的舞蹈作品。通過群眾舞蹈作品的創作體現出基層群眾的生活和情感,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對群眾舞蹈的欣賞感受到我們的群眾文化和意識形態。群眾舞蹈的推廣能夠表現出群眾人民的獨特風采,促進現代社會藝術審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1]。
把握舞蹈特性,體現別樣風采。在進行群眾舞蹈創作時,首先要明確群眾舞蹈的特性,從而選擇合適的舞蹈題材,才能創作出優秀的群文舞蹈。與專業舞蹈作品相比較,群文舞蹈作品的題材更加樸實通俗,具有濃重的生活人文氣息,更加貼近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說,創作人員必須深入基層群眾,體驗群眾的日常生活,才能深切體會到群眾文化的內涵,獲得獨特的創作靈感進行舞蹈作品創作。如何才能深入體會群眾文化并準確地選擇創作題材呢?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親自體驗不同環境的群眾生活。這就要求創作人員在進行舞蹈作品創作時必須親自融入到群眾生活環境中進行調查和了解群眾生活的真實狀態,還要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體會不同生活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一般來說,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的不同都會造成群眾意識形態的區別,創作者需要精準把握這種區別,在舞蹈作品中進行體現。且獨特的群眾生活更是群文舞蹈創作的重要素材與靈感來源,創作者可以通過用心體驗的方式找到創作的靈感開展作品創作,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所以,創作人員需要在深入了解群眾生活時,對群眾的真實生活進行全面的分析和體會,選擇合適的舞蹈創作素材來開展符合當地群眾文化審美情趣的創作。同時創作人員還要注意在創作時不能以偏概全,僅僅描繪特定的事件或者場景,而要認真觀察群眾生活的細節,貼近真實的群眾生活,用新的方式進行展示,激發群眾的興趣和參與熱情,體現出群眾舞蹈的別樣風采。
比如,舞蹈作品《選村官》的主題是青少年選村官,充分展現了我國現代青年學生的國家責任感以及社會責任感。在這個群眾舞蹈作品中還設計了獨特的舞蹈動作,凸顯了群眾人物的鮮活個性,展示了真實的“選村官”場景以及趣味的生活。人們從舞蹈作品的觀看中就能夠感受到畢業大學生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走進農村,立志為農村以及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的偉大理想。這樣的主題一方面體現了現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前農村建設的社會熱點,加上表演過程中獨特靈活的舞蹈動作和人物狀態,充分展示了群眾文化的藝術魅力[2]。
創作者必須了解群眾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真實需求。不同環境下的群眾對于精神文明生活的實際需求是有所差別的,創作者要注意到所面對群體的不同背景和環境,抓住其精神需求的重點開展創作活動。比如不同年齡段的群眾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就不相同,中老年階段的群眾比較喜歡通俗易懂的流行廣場舞;年輕的女性則偏愛動作優美柔和的群眾舞蹈。所以創作者必須結合群眾精神藝術需求和審美偏好的具體情況進行舞蹈創作,才能符合群眾的真實文化需求。
創新舞蹈理念,提高藝術價值。盡管群文舞蹈與專業舞蹈不盡相同,但它們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能夠促進社會藝術文化的發展,推進群眾精神文明的建設和藝術審美的提高。因此在群文舞蹈的創作過程中,應該堅持以群眾為核心的創作原則,了解群眾真實的精神文明需求,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豐富舞蹈的內涵和形式,滿足精神需求。在堅持以上創作原則的同時,還要求創作人員能夠與時俱進,提出創新的創作理念,提高創作的審美高度[3]。
現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在不斷地發展,傳統老舊的群文舞蹈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群眾的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創作人員應該從新的角度出發,對新時期的群眾文化進行深入理解,對群文舞蹈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創作者可以在創作中引入現代化的影視劇或文學作品的元素,也可以同時增加作品的情感高度,升華群文舞蹈的內涵。我們需要認識到,群文舞蹈本身就是具有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而不是一種單純的自娛形式,作為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藝術形式,創作者完全可以提升群文舞蹈的審美高度。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應該著眼于作品的人文藝術,對其進行創新和改良,帶給群眾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比如較為著名的群文舞蹈《山野小曲》,這個作品的表現形式就比較多樣靈活,整個舞蹈構思巧妙,在情感上變現出極具感染力的鄉村氣息,在表現形式上體現出舞蹈的質樸純真。這個作品通過其獨特的表現風格描繪出了一幅鮮活的鄉土生活畫面,極具感染力,非常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針對不同階層群眾的不同精神文明藝術需求,不斷地有新的群文舞蹈創作出來,比如針對少兒群體的舞蹈作品《羊角花兒云里開》、針對年輕女孩群體的舞蹈作品《天竺少女》、針對老年女性群體的舞蹈作品《快樂阿婆》等。
尊重人文風俗,進行地域化創作。我國幅員遼闊,有著悠長的歷史和豐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因此創作者在進行舞蹈作品創作時必須注意把握當地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習慣,將地域性的文化與藝術審美融合統一起來,增加群文舞蹈作品的通俗性和獨特性。舞蹈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融合了多種元素的綜合表現物,再加入時代性以及民族地域性的特點更加能夠提升群文舞蹈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全世界文化歷史的起源都來自于民族的獨特性,因此創作者在進行群文舞蹈創作時要尊重當地的人文風俗,進行地域化的創作。比如在創作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舞蹈時,創作者應該仔細調查研究當地的風俗和藝術形式,在其舞蹈創作中加入風格獨特的少數民族地域風情,例如東北的秧歌舞、維族的賽乃姆舞蹈等。這些民族性舞蹈一般都比較通俗,反映群眾的真實生活,更加容易被群眾接受和傳播。因此,創作人員在進行題材、形式選擇時,需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對作品的思想主體情感進行思考和確定,不能出現脫離民族地域的情況。這就要求創作者在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充分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以及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開展創作活動,才能使舞蹈作品更加通俗,貼近當地人民的生活[4]。
綜上所述,在進行群眾舞蹈創作時,創作人員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群眾對于文化作品的需求變化,同時立足于基層群眾的真實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需求,注重地域性和民族性要求,創作出符合群眾審美的群眾舞蹈作品,促進我國文化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昕.探索群眾舞蹈創作如何滿足新時期社區文化需求[J]大眾文藝,2018(20):4-5.
[2]顏焱.論當代視野下群文舞蹈的編創源泉[J]戲劇之家,2018(30):92-93.
[3]林夢娜.淺析提高群文舞蹈創作審美高度的對策[J]戲劇之家,2018(23):115-116.
[4]林健.淺談群文舞蹈創作[J]大眾文藝,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