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在新時期的背景下,群眾文化成為社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藝術形式上,舞蹈是一種高雅優美的藝術,是人們進行藝術交流與自身感情表達的一種主要途徑,也是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最佳選擇。就目前廣場舞的流行趨勢來看,其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新時期的群眾舞蹈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著重分析和探討新時期群眾舞蹈的創作,以期能為以后的實際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新時期;群眾舞蹈;措施
中圖分類號:J7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47-01
一、群眾舞蹈的作用
根據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的動向來看,舞蹈文化儼然已成為人們進行群眾文化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群眾舞蹈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已逐漸深入人心。從客觀上來講,群眾舞蹈的發展豐富了國民文化,人們可以通過陶冶身心,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素質,從而使得人類社會更加團結友愛,社會經濟也會隨之進步、發展。
二、新時期群眾舞蹈創作措施
(一)遵循相關原則
1.應注重情感表達的大眾性。群眾舞蹈的創作者在進行舞蹈編排時要立足于群眾的現實生活基礎,掌握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況,了解群眾的愛好與心理需求,并在與舞蹈藝術原則相互結合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將現實狀況充分納入群眾舞蹈中,如此一來,群眾舞蹈將會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能客觀地表達群眾的真實情感。2.應注重時代性。創作群眾舞蹈的目的是使更多的社會群眾均能參與到舞蹈的隊伍中來,并在舞蹈中盡情享受心靈的愉悅與社會主義背景下人類文明建設的成果,只有舞蹈作品滿足了新時期群眾的愛好與審美,才能獲得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可,從而得到廣泛的普及。3.應注重藝術與普及的結合。盡管群眾舞蹈是大眾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這不表示它缺乏相關的藝術性,在創作群眾舞蹈時,只有有效地將藝術性和普及性相互融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群眾舞蹈在文化領域中的質量。4.應注重親和性。在進行群眾舞蹈的相關創作時,要貼近現實主觀意識與藝術的發展形勢進行舞蹈形象的創造,群眾舞蹈一旦出現新藝術形象的要求時,要以群眾的理解范圍與認知能力為基礎,在注重群眾舞蹈具體形象的刻畫中,使作品充滿親和力。
(二)培養專業舞蹈人員,打造有影響力的創作隊伍
舞蹈文化的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通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出群眾生活的真實狀況,為了更好地創作基層文化舞蹈,打造有影響力的創作隊伍是極其必要的。編舞團隊要對當地群眾的生活特點與歷史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還要具備超強的編舞技能與靈活的創作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吸取經驗,獲取豐富多彩的創作形式。此外,舞蹈創作者還要善于思考與發現,有效運用獨特的藝術審美眼光,對潛在或未知的舞蹈藝術元素深入探索,并使其自然融入到舞蹈活動之中。在舞蹈作品中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激發基層群眾的學習興趣并產生內心的共鳴,使社會大眾均能自覺加入舞蹈創新的工作中去。
(三)注重舞蹈的表現手法,反應群眾的生活
在進行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時,盡可能選取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題材,將群眾生活的方式與熱情充分地表現在作品中。此外,還要遵循適合群眾的編排原則,使群眾的表演與參與熱情得以體現,表達出人們真實的內心情感。依照舞蹈的類型來選擇適合的音樂,設置合理的舞蹈結構,保證群眾對舞蹈的主要內涵有更全面、廣泛的認識與理解。在我國涼山等地區,群眾的組成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但其舞蹈中體現的元素比較傳統,因此,進行舞蹈創作時需征詢群眾的主觀意見,既要保留傳統元素,又要與現代的舞蹈元素結合,創作出體現地域特色以及符合人文特色的優秀作品,充分體現當地群眾的精神面貌。
(四)注重群舞編創
群眾舞蹈主要以“群舞”的形式出現。20世紀對我國民間舞作品產生影響的舞蹈編排者首推蘇聯藝術總監莫伊塞耶夫。他曾說:“民間舞作品的編排不能高于三個以上的動作。”這句話從編舞方法的角度來看,即一個舞蹈作品不能超過三個“關鍵動作”,也可以說舞蹈形象的“體現動機”需控制在三個范圍內。這一點與群眾舞蹈的編創理念不謀而合,群眾舞蹈作為精神之源與文化之根,其關鍵動作之所以能夠體現“少而精”的特點,在于其呈現的方式并非人為的設計,而是一種自然的傳承,且文化之根主要是生活習俗、生存環境及生產方式對動態與體態的決定,其精神本源在于舞蹈動作追隨族群的民心凝聚力和認同感。我們能夠在群眾舞蹈編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藝術表現魅力,使之成為真正意義與形式上的“創作”而不是“編導”。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下社會經濟與人類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群眾舞蹈己成為人們進行社會生活、開展休閑娛樂的關鍵方式,在發展過程中早已得到較多群眾的追捧和喜愛,舞蹈藝術工作者們有責任和義務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阿紅.探析中國“新舞蹈”的發展動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2]蘇忠.論當代中國民間舞蹈創作中的審美價值取向[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0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