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的代表民間傳統舞蹈,是新疆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彰顯著歷史價值。當前,隨著科學技術和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舞蹈傳承與發展也借助新的傳承路徑豐富了途徑,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傳承發展;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1-00-02
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各種設備智能化、網絡資源云計算的快速發展、新興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這些要求傳統形式做相應數字化轉變。當前數字圖像處理應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比較多,數字圖像可以通過不同設備和技術生產,比如計算機、數碼相機、坐標測量儀等,可以從平面到立體、從畫面到體感交互進行展示,突出體驗、互動的特征。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歌舞之鄉,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舞蹈藝術與數字化技術進行結合,通過先進的平臺和技術,將拓寬傳播途徑,融入群眾生活,擴大欣賞群體,能更好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1]
一、新疆民間傳統舞蹈數字化保護現狀
新疆特有的風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基礎,作為新疆民間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傳統舞蹈同樣歷史悠久。經過世代流傳,將勞動人民的肢體語言得以生動展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疆民間傳統舞蹈不僅有各民族固有的原生態文化,同時通過不斷吸收新藝術內容,衍生出全新的風貌。新疆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形式豐富,但流傳至今幾乎還是通過最傳統的方式進行傳承,比如傳統的課堂教學、民間藝人傳授、文字傳承和舞臺表演,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傳承中面臨著危機。[2]
新疆民間傳統舞蹈是一種舞蹈形式,來源于人民群眾生活之中,還包含獨特的舞蹈音樂、民俗活動、服飾等。從傳統的保護方法來看,大多選擇是影像記錄、文字記錄,這些只能做到保護舞蹈本身,使得民間傳統舞蹈的活態傳承面臨巨大挑戰,不能從多角度、立體化的進行展示。數據編輯比較局限,僅僅處于剪輯階段,數據在二次開發創作上應用比較難。
新疆民間傳統舞蹈主要保護手段從現有的非遺數據庫的調研來看,以文字方式呈現為主,雖然有攝影技術、攝制技術的介入,輔助以圖片、視頻,但是它所記錄的也只是歷史的一個凝固瞬間,很難通過攝影技術、攝像技術全面而系統的展現民間傳統舞蹈類的歷史性文化現象。影像采集工作也不夠規范,大部分是零散式采集,這樣會造成對民間傳統舞蹈采集不全面、不準確的情況,對采集后的視頻幾乎沒有進行數字化轉換,對采集的影像資料以傳統的方式進行保存,利用率低。
二、對新疆民間舞蹈數字化整理建議
(一)建立民間傳統舞蹈數據庫
首先,利用傳統數字化技術對傳統民間舞蹈相關的文獻、音頻、視頻、圖像等原始資料進行數字化集采、整理與存儲,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傳統舞蹈數字資料檔案。其次,利用動作捕捉技術對民間傳統舞蹈動作進行數字化采集,數字建模技術對舞蹈道具、文化空間進行建模。再次,利用AR虛擬技術對傳統數據信息進行虛擬空間搭建。
(二)舞蹈動畫
舞蹈動畫開發面把受眾群體擴大化,打造不同層次都可以欣賞的舞蹈動畫,讓不同年齡的人群了解有關知識,在動畫設計中將數字交互概念融入動畫中,從視覺傳達的角度,將民間傳統舞蹈符號化,通過人物造型、藝術風格與體驗性加強視覺沖擊。在動畫制作中把舞者設計成卡通人物,配以舞蹈動作,加強民間傳統舞蹈傳承的多樣性。[3]
(三)數字博物館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博物館應運而生。我國文化部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建設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發展,是博物館物化發展的一種新的展示形式,數字博物館以觀眾為主的服務理念,展示內容不變,把展品通過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從各個角度展示給觀眾,能夠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同時還會注意到觀眾對展品的心理變化、知識累積、情感滿足以及經驗獲取,很好地達到教育效果,為非遺資源數據庫的建設與豐富搭建了重要框架與模型。服務對象普及到大眾,全球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的互聯網用戶,從深度和廣度上使得博物館的用戶群得到極大的擴延。在服務形式和傳統的博物館服務有所不同,提倡觀眾積極參與和互動,增強觀者對展品的興趣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民間傳統舞蹈博物館主要不是了解文字知識,而是通過視、聽、互動來學習民間傳統舞蹈知識,促使觀眾參與體驗。運用數字技術創造視覺呈現與互動形式,通過多媒體技術編輯、圖像采集修復、用戶虛擬體驗等數字化交互技術的運用與導入,使展示效果更加逼真容易理解。[4]
三、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創新舞蹈作品的表現形式
基于新疆民間傳統舞蹈的現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新疆民間傳統舞蹈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探索、成長和迭代,維護新疆民間傳統舞蹈的審美形態,將當下互動媒體、聲音技術與傳統新疆民間傳統舞蹈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證根本的基礎上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受,使用新的技術傳揚新疆民間傳統舞蹈。
(一)舞美舞臺的變化
傳統舞蹈表演通過舞臺展示和抒發舞蹈與現實生活有關的體驗與感受,傳統舞臺效果的制作,效果制作中無法預知實際演出中面臨的問題,會導致模型制作中相對孤立無法體現真實場景面貌的問題。近年發展很快的3D技術能完美體現設計師理念,能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還能拓展設計者的創作思路,可以完全展示舞臺的效果,劇院的氛圍、環境,包括材質、燈光、比例等各種因素,而且其形式為數據格式,方便存貯、攜帶、修改。編導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創作上不僅局限于一種風格,而是和不同風格的舞種相互融合發展,通過發散性思維而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二)全息技術的應用
全息投影技術也叫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技術。該技術能在玻璃和亞克力材料上成像,展示給觀眾的圖像融合藝術設計裝飾性,傳統靜止畫面有了互動性,使展示對象在圖像出現時能真實立體的再現,從而使觀眾對展品有了全新的視覺與真實體驗。全息技術能與各個學科結合,利用藝術性進行創新,它能呈現出生活中呈現不了的事物,是科技時代發展的產物。
在國外,全息投影技術與舞蹈的結合大都是與現代舞相結合運用,作為最先運用新技術的舞種,在發展創新上一路領先。因此,對新疆民間傳統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應借鑒現代舞與全息投影技術的結合的經驗。從技術角度來看,全息投影與新疆民間傳統舞蹈的結合具有可操作性,近年來新疆民間傳統舞蹈在創作理念和作品還原度上都有了新的變化,有些民間傳統舞蹈也會融入一些“現代舞”的特征,民間傳統舞蹈吸收全息技術現代舞的經驗,通過舞蹈專業人士與數字媒體技術人員合作,相信新疆民間傳統舞蹈的全息舞蹈一定會有新發展,創造出更有文化底蘊的舞蹈作品,也定能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
(三)App 和公眾號的運營
當今智能手機的發展也催生了手機 App 和微信公眾號產業鏈迅速發展,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也順應時代變化,打破原有的經營模式,開發多個App和公眾號,這種做法贏得了大量的年輕用戶,收獲了大批粉絲。新疆民間傳統舞蹈作為傳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可以全力借鑒。
一方面在介紹民間傳統舞蹈歷史、民間傳統舞蹈種類和非遺傳承人及優秀的舞者時,根據自身舞蹈的特點及優勢開發微信公眾號及App,內容中放置優秀舞蹈欣賞視頻和教學視頻,還可以運用三維數字展示技術,通過智能屏、LED等數字化交互技術的運用,強化視覺效果,達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另一方面增強傳播的靈活性,人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觀看學習,打破了舞蹈文化傳播的空間局限和技術限制。大家進行賞析的過程中,還可以在互聯網或手機上進行快速搜索,選擇性觀看舞蹈演出、更加全面客觀了解舞蹈本身及其相關的歷史文化。
四、結束語
新疆民間傳統舞蹈精彩紛呈,特色鮮明。在當前各行各業融合的趨勢大背景下,要以廣闊的視角度讓高新技術融入新疆民間傳統舞蹈的保護研究中來。舞蹈類文化遺產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因其表現時的多樣性,在數字化技術整理及制作上難度更大,應當在時代的變遷中與時俱進,加強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構建新型的傳承模式,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賴守亮.數字化手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的多維度思辨[J].設計藝術研究,2014,4(01):35-39.
[2]樸永光.論“非遺”語境下傳統民間舞蹈的保護[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06):62-71.
[3]宋俊華,王明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文化遺產,2015(06):1-9+157.
[4]劉婷婷.民俗舞蹈奉化布龍數字化保護及傳承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