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偉
云南民族大學中印瑜伽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生活化”指將某種行為內化為人們基本的生存方式。20世紀中后期,在西方國家體育生活化理念受到提倡,突出表現為以人為中心的體育價值拓展。國內學者韓丹(1991)最早界定了“體育生活化”:人們把體育活動作為生活有機組成部分,成為生活中重要內容的具體表現。[1]梁利民(1999)、[2]黃美蓉(2014)[3]等隨后對體育生活化的概念、功能、路徑等進行了分析,體育研究開始突破教育學范疇,成為人類積極、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李文川、肖煥禹(2010)提出,由“手段”向“生活內容”的發展,是體育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4]鄭志強(2014)指出“生活方式病”對人類健康和日常生活威脅重大,需要更加關注體育生活方式開展的社會實踐研究與創新研究。[5]
目前,國內外關于瑜伽研究主要集中在醫學、教育學、體育學等方面。美國學者Creamer(2016)研究發現美國約有3100萬成年人練習瑜伽,其主要目的是疾病預防和緩解背部疼痛,同時練習者與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和健康狀況有關。[6]印度學者Telles(2009)通過實驗,認為瑜伽與提高生活質量具有一定關系,但更多將瑜伽定位為一種運動和身體活動方式。[7]國際主流瑜伽研究已基本摒棄了印度古典瑜伽中的深層次宗教與哲學理念,只取其修心健身層面的意義。國內學者鮑亮(2011)論述了瑜伽對于高校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培養的價值,并建議在高校開設瑜伽課程。[8]馬薇(2015)提出瑜伽可作為健康生活的一種實現方式,其研究更多是瑜伽和健康的關系,[9]并沒有從生活化的視角展開論述,也沒有提出瑜伽健康生活方式的實現途徑。
研究發現,生活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體育學方面,體育運動的生活化有利于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瑜伽作為一種體育活動,通過呼吸、冥想和體式練習,可以從整體上完善、整合練習者的身心,促進練習者的全面發展。國內學者關注到瑜伽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種實現形式,但是關于瑜伽生活化理論研究較少,對于瑜伽生活化實現機制研究仍處于空白。
眾所周知,瑜伽(yoga)起源于印度,風靡于全球,是一種時尚、健康的體育運動。國內關于瑜伽的理論研究較為落后,[10]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瑜伽原意為“連接、結合”,后被理解為“控制心意的波動”,此兩種界定均含有宗教或哲學意義,并不適用于當前瑜伽的傳播。本研究將瑜伽定義為“通過體式鍛煉、呼吸調節、冥想放松等方式,以達到改善體姿、增強活力、緩解壓力、預防疾病等目的的健身活動”。生活化是一種過程和結果統一的概念,涉及到生活化的主體、特征和效益。因此,本研究將瑜伽生活化定義為瑜伽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自覺的過程和結果,也即是將瑜伽內化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練習瑜伽的人數越來越多,部分群體甚至將瑜伽作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把瑜伽活動作為提高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瑜伽生活化主要表現在以下特征:
2.2.1 融合的緊密性
即瑜伽成為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廣義的瑜伽不僅僅包括體式訓練,還包括健康的生活觀念,例如健康飲食、情緒控制、和諧發展等。因此,瑜伽融入生活不僅僅表現在瑜伽練習占據生活時間、瑜伽消費占據生活支出,更表現在瑜伽所倡導的理念成為人們所貫徹的一種生活觀念。
2.2.2 參與的自覺性
即瑜伽習練成為人們日常自發自愿的行為,不受外部因素的約束。自覺性強調的是行為主體的意識水平,練習瑜伽不再是盲目的、偶然的活動,而是一種有意識、目的性、計劃性的活動。隨著人們對健康追求的提升,選擇瑜伽作為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活動,這種價值觀促使人們做出積極地選擇,將瑜伽練習發展成一種生活習慣。
2.2.3 習練的規律性
即堅持規律性、持久性、一致性的瑜伽練習,以獲得更好的鍛煉效果。首先,瑜伽生活化要具有長期的瑜伽練習計劃,例如一周不少于5天。對于阿斯湯加瑜伽,每日的練習更加必要。偶爾上一次瑜伽課,或者僅僅將瑜伽作為一次休閑消遣,并未形成日常行為規律。其次,注重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瑜伽體式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遵守身體規律,先熟悉掌握簡單體式,再挑戰具有一定難度的體式。
2.2.4 身心的統一性
即不只注重瑜伽的健身功能,還注重瑜伽在放松精神、凈化心靈、培養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國內外相關研究已證實瑜伽對于產婦、白領、大學生等群體具有有效的心理干預作用,能夠緩解抑郁、減少焦慮、放松情緒等。瑜伽是一種能夠提升人們心理與生理以及情感調節能力的運動形式,練習瑜伽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心理與身體之間的和諧統一。
“推拉理論”起源于人口流動和移民研究,認為來自居住地的“推力”因素、遷入地的“拉力”因素以及二者之間的障礙因素,共同影響著人口遷移的方向。該理論后來被廣泛運用,包括行為學研究、市場學研究等相關領域。瑜伽生活化作為一個過程和結果,其形成也必然受到眾多“推力”“拉力”和“障礙”影響。為了深入分析瑜伽生活化的形成機制,本文借鑒推拉理論,構建了瑜伽生活化動力模型(見圖1)。其中內生推力包括健康需求和自我決定,外生拉力包括技術創新和市場環境,中間障礙包括觀念障礙和運動損傷。

圖1 瑜伽生活化動力模型
內生推力是瑜伽生活化實現的內部動因,主要包括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以及自我決定的實現。21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開始由體力勞動為主向腦力勞動為主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伏案工作、久坐不動、精神壓力等各種問題帶來“城市病”和“亞健康”,各種慢性疾病和身體疼痛喚醒了人們的健康意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和金錢花費在健康方面,所以對健康的追求是瑜伽生活化的第一內部動力。瑜伽練習幾乎不受場地和器材限制,又具有較好的身心健康效果,因此,個體會青睞于一定強度、頻度和持續時間的瑜伽運動。另外,自我決定理論強調個體的自主性,體育鍛煉行為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瑜伽生活化作為一種行為,個體練習動機完全來自于內在的興趣、體驗和愉悅感,可以認為是滿足馬斯洛需要層次中“自我實現”的過程。
外生拉力是瑜伽生活化實現的外部動因,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的促進以及政府和市場環境的支撐。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從線下向線上轉變,獲取信息和咨詢的便利性得到大大提高。據統計,市場上健身類APP已達上千款,涵蓋了跑步、騎行、燃脂、瑜伽等,瑜伽類APP包括每日瑜伽、腰果瑜伽、我家瑜伽等百余種。“互聯網+瑜伽”的技術創新,為瑜伽傳播提供更大范圍和便利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瑜伽生活化的重要外部動力。近年來,我國陸續發布了關于“大健康”“健康中國”“全民健身”等多個政策,旨在推動人們養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這為瑜伽的推廣提供了政策支持。國家體育總局也在推行“健身瑜伽”,陸續發布了《健身瑜伽體位標準》《中國健身瑜伽段位制》等標準規章,一方面規范市場上瑜伽的無序發展狀態,另一方面將健身瑜伽向國人進行推廣和普及。
中間障礙是瑜伽生活化的阻滯因素,主要包括觀念障礙和運動損傷等,是瑜伽生活化推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第一種障礙來源于觀念,包括性別障礙、年齡障礙、身體障礙。性別障礙指社會過多宣傳瑜伽的減肥功能,認為瑜伽運動是一項女性化運動,男性不適合訓練;年齡障礙指認為瑜伽練習主要是青年人的運動,老年群體不適合訓練;身體障礙指瑜伽練習需要較好的身體條件,例如平衡性和柔韌性,具有較高的進入門檻。這些觀念都屬于一定的偏見,嚴重制約了瑜伽的普及。瑜伽是一項不分年齡和性別的運動,體式訓練講究循序漸進,身體條件并不是練習的障礙。近年來,還有一種重要的障礙因素,即因不科學訓練產生的運動損傷,打擊練習者的訓練積極性。因為瑜伽市場的無序發展,市場上很多瑜伽館或健身房師資能力有限,或者練習者自己不科學的鍛煉方式,都會帶來瑜伽運動損傷。常見的損傷包括韌帶拉傷、肌肉損傷、脊柱傷害等,為了減小運動損傷,需要提高師資水平、制定科學的計劃、提高自我防范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