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瓊丹,梁玉劍,姜佳寧,黃偉棠
心力衰竭是一種日益流行的疾病,相關報道稱,中國目前有超過450萬心力衰竭病人,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康復成為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1]。目前,康復護理干預手段尚不規范,不僅沒有對心力衰竭病人康復過程中的系統評價,還缺乏客觀指標對效果進行描述[2]。本研究選取我院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為研究對象,分析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實施運動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8月8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級均為Ⅱ級、Ⅲ級[3];②年齡40~70歲;③病人及家屬均已仔細閱讀知情同意書,且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期;②體位性血壓降低>20 mmHg(1 mmHg=0.133 kPa),并伴隨癥狀;③急性全身系統疾病或發熱;④未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⑤未控制的室性心動過速(>120/min);⑥失代償的心力衰竭;⑦Ⅲ度房室傳導阻滯(AVB)且未安裝起搏器;⑧活動期的心包炎或心肌炎;⑨未控制的糖尿病(靜息時血糖>22.2 mmol/L);⑩近期栓塞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病人男22例,女18例,年齡41~68(54.5±13.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6例,Ⅲ級14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2~69(56.2±13.8)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8例,Ⅲ級12例。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及病情構成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給予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及利尿劑等常規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同時給予相應的藥物和飲食指導,對病人的臨床表現和生命體征予以監測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運動康復護理,具體措施為:第1天、第2天待病人病情穩定后,開始進行床上肢體活動、翻身等被動運動,每天2次;第3天、第4天進行床上腳、踝、膝關節等腿部運動;第5天、第6天進行床上胸、肩、上肢等主動運動;第7天、第8天幫助病人下床坐沙發或椅子,10~30 min 活動1次,每天1次或2次逐漸增加;第9天、第10天予以醫療體操運動,活動肩頸和雙上肢;第11天在平地步行100~200 m,每天行走2次;第12天平地步行500 m或進行上下樓一層活動,每天2次;第13天、第14天病人平地步行1 000 m,上下樓運動2 層,每天2 次;第15天、第16天坡路步行距離1 000 m 或進行三層上下樓梯運動,每天2次; 第17天~第21天予6 min步行試驗。
統計比較兩組心功能指標、6 min步行距離及生活自理能力情況。①采用超聲心動圖測定兩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舒張末期內徑(LVEDD);②6 min步行實驗檢測病人心力衰竭程度:病人于測試前0.5 h不進行劇烈運動,待其熟知走廊環境后,即可在無阻礙且安靜的30 m走廊快速來回行走,在此過程中,病人可自行調整速度和呼吸,6 min后,對其行走距離進行測量;③以Barthel指數為依據,評價護理前后兩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與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病人的LVEF和LVED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病人的心功能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病人,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心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病人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病人6 min步行距離明顯遠于對照組病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6 min步行距離比較 單位:m
護理前,兩組病人的 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病人 Barthel評分比對照組病人明顯更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評分比較 單位:分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嚴重階段,也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基數逐漸增加,心血管疾病預防基礎薄弱,我國心力衰竭患病率有逐年增長趨勢[6]。傳統的心力衰竭治療強調限制體力活動、嚴格臥床休息,結果導致運動耐力降低,生活質量下降,容易形成深部血栓,骨骼肌萎縮,再住院率高。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ACC/AHA)心力衰竭指南將運動康復訓練作為心力衰竭穩定期安全有效的改善心功能的方式[7]。臨床實踐發現,病人癥狀改善后,在不引起癥狀的情況下,心功能Ⅱ級、Ⅲ級病人可在康復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運動訓練。相關研究發現,有規律的運動訓練能減小左心室收縮末期參數,改善心肌側支循環,降低舒張期充盈壓力和拮抗心肌重塑[8]。同時運動訓練能夠減弱和阻止心力衰竭時神經激素過度激活的惡性循環,從而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癥狀,提高運動耐量[9]。目前國內外心臟康復參與率均較低,美國參與最多地區也僅為42%,我國心臟康復已開啟破冰之旅,而參與率仍很低,心臟康復的推廣任重而道遠[10]。護理人員兼具住院心力衰竭病人的照顧者、教育者、咨詢者、管理者、研究者和改革者等多重角色,參與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運動康復有積極意義。本研究對觀察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給予運動康復護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床上肢體活動、翻身、腿部、主動運動開始,到下床坐沙發或椅子活動,再到醫療體操運動,平地步行,最后進行上下樓活動、坡路步行運動,全程在護理人員的陪同和指導下進行。本研究結果發現,護理后,觀察組病人的心功能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病人,6 min步行距離明顯遠于對照組病人,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運動康復護理能切實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與運動耐量。觀察組病人的 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病人,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證實運動康復護理有助于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實施運動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指標,提高病人的運動耐量,還可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應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