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慧娟,莫彩銀,黎碧云
鼻竇炎手術隨著內窺鏡技術的發展,逐漸向創傷小、療效更高的方向發展,長期受鼻竇炎困擾的病人由此擁有了更高的治愈希望,但是由于鼻竇炎具有易反復性,且特殊解剖位置又使病人對病情、手術事項認知差,多種原因使病人在圍術期的生存質量相對較差[1-2],所以無縫隙護理顯得尤為重要。無縫隙護理是指病人自入院到出院的整個過程均可體驗到更加細致和完整的護理服務,是一種嚴密銜接的護理過程,可保證病人的生存質量。本研究對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鼻竇炎手術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探究圍術期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耳鼻喉科治療,且治療方式為鼻竇炎手術100例病人。采用單純隨機抽樣方法將研究對象分為無縫隙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5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研究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鼻竇炎診斷標準[3];②無嚴重的臟器功能損害,無腫瘤、血液、自身免疫等疾病,無凝血功能異常等手術禁忌證;③自愿加入該研究,術前、術后均能配合護理,并完成量表調查;④術前均明確病變性質和程度,均為鼻竇炎Ⅱ型2期、3期和Ⅲ型病人。排除標準:①變應性鼻炎或惡性腫瘤;②有其他重大疾病或有精神疾病人;③拒絕參加該項研究或已參加其他研究者。常規護理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0~57(39.4±8.2)歲;病程0.4~15.0(4.5±1.7)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9例,初中到高中15例,高中以上16例;單側病變16例,雙側病變34 例。無縫隙護理組中男27 例,女23例;年齡18~54(38.6±4.9)歲;病程0.4~12.0 (3.8±1.4)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1例,初中到高中15例,高中以上14例;單側病變21例,雙側病變29 例。接受不同護理的病人主要臨床癥狀包括黏膿涕、鼻塞、嗅覺減退、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或障礙等癥狀等。病人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病人本人與直系家屬對本次研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兩病人均采用同種手術方案。 常規護理組接受常規護理,內容包括手術前后健康教育,術后對并發癥的預防以及相應的治療措施,如主訴疼痛者采用局部冰敷,難忍者給予止痛藥[4]。無縫隙護理組采用無縫隙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2.1 團隊建設
組織初級職稱以上、專業知識較為豐富、護理技能較為熟練、且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護理人員組成2個無縫隙護理責任小組,每個小組有1 名醫生及5 名護理人員,其中1 名中級職稱以上的組員作為責任小組的組長,領導并合理安排工作,每名護理人員負責1~3例病人。組長與中級職稱以上的責任護士負責本組的護理質量質控,使病人能夠享受醫護一體化的小組管床責任制護理。小組成員名單與信息向病人與家屬進行公示,隨時歡迎病人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進行反饋,提出建議和意見,主動定期與家屬進行溝通,使家屬及時地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4]。
1.2.2 無縫隙排班
小組組長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對組內護理人員進行彈性排班,對病人采用24 h 負責制,保證組員在崗時間達到8 h,在此基礎上確保每名護理人員能夠得到充足的休息,不增加其工作壓力,又可保證病人的照護服務。
1.2.3 無縫隙專科護理
1.2.3.1 術前無縫隙護理
自病人入院時即啟動醫護責任制無縫隙小組的護理工作。由護理人員為病人介紹醫院與科室的設施配備、醫生及護理人員的資質與手術成功案例,使病人對科室的情況有初步了解,同時通過交流溝通,消除病人陌生感與無助感,加強護患之間的信任,提高病人依從性。以主刀醫師為主,向病人介紹鼻竇炎手術的過程、需要病人如何進行配合以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使病人對手術有初步了解,緩解病人因為不了解手術過程產生的焦慮與心理壓力;為保證病人適應術后鼻腔填塞,術前安排責任護士對其進行張口行為的訓練。
1.2.3.2 術中無縫隙護理配合
由手術室護士進行常規手術配合,并按照治療前進行完成的手術評估結果,以及交接班具體內容,完成無縫隙護理,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強化心理護理、若有必要,則進行特殊體位的安置等,配合醫生全程完成治療。
1.2.3.3 術后無縫隙專科護理
術后加強巡視,主動關心、安慰病人并與其進行主動的溝通交流,傾聽病人的主訴,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利用聽音樂、談心等方式緩解病人術后疼痛,難以忍受者則需給予止痛藥。責任護士向病人再次宣教術后相關注意事項。為防止術后口干,囑病人多次少量飲水,嘴唇涂潤唇膏。為防止鼻腔干燥,采用薄荷油滴劑每天5 次滴鼻。督促病人采用合理的飲食方案,以高維生素、高蛋白質的易消化飲食為主。為減少暈厥,鼻腔填塞物在術后24~48 h方可取出,并且耐心地教病人正確使用鼻腔沖洗液,自行進行鼻腔沖洗。出院前詳細登記病人及其直系家屬的聯系方式,囑咐病人按時復診,以電話、微信等方式提醒病人復診時間。組長對護理質量進行評估和評價[5]。
1.3.1 病人生存質量
采用生存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1274),該量表共有74個條目,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4個維度、20個因子來評定受試者與健康相關的生存質量,每一維度中,所有因子均包括病人的主觀滿意度以及對本身客觀狀態的評價兩類條目,因子與維度分中兩類條目計分比例各半,總分越高表示病人的生存質量越高[6]。該問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與敏感性。于干預前后評估。
1.3.2 護理滿意度
由本科室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于出院前1 d發放,半小時內回收。以此對護理滿意程度給予量化后評價,內容包括護理態度、專業水平、住院環境、溝通水平、心理護理、宣教方式是否便于理解接受等方面,評價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3 并發癥
觀察并記錄兩組病人術后1 d之內發生出血、粘連、眼部不適、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其中疼痛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于術后24 h進行疼痛程度評定,對應標準于0~10 cm卡尺上,總分0~10 分,根據病人自身疼痛情況主觀判定,10 分表示疼痛劇烈,0 分表示無疼痛,本研究依據文獻將得分≥3分病人列為具有顯著疼痛[7]。

無縫隙護理組病人在院內生存質量評分中,4個項目的得分在干預前后比較有比較,且與常規護理組在干預后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無縫隙護理組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達到98%,而常規護理組僅為82%,無縫隙護理組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的滿意度比較
無縫隙護理組病人均未發生粘連,總并發癥發病率為6%,而常規護理組的總并發癥發病率為16%,兩組病人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單位:例(%)
鼻竇炎為臨床中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上多為慢性鼻竇炎,常伴有鼻黏膜腫脹或鼻腔內出現腫塊,有部分病人會加重而形成鼻息肉,絕大多數病人會感到頭暈或頭痛、大量黏稠分泌物,流涕、鼻塞呼吸不暢、嗅覺功能降低和記憶減退等,由此而產生焦慮,同時也會加重病人的并發癥,或增加發生率,嚴重的影響日常生活,干擾正常的工作[8-9]。因此,探究圍術期有效護理手段對于提高慢性鼻竇炎手術效果,緩解病人負面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內鏡方式治療鼻竇炎是臨床常規治療方式[10]。然而傳統護理模式由于臨床護理工作缺乏標準方法。因此,病人在圍術期的恢復效果存在較大差異可能與此有關[11]。隨著近年來人們健康知識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但絕大多數病人在術前并不真正了解手術過程,負面心理不僅影響病人療效,也降低了病人對手術治療的積極性[12]和術后的生存質量。病人對臨床治療效果、護理舒適度的要求成為當前護理工作的重點[13]。另外,臨床中常規護理方法針對的是病人的疾病狀態,護理實施方法不夠系統,集中表現為護士沒有明確的工作范圍,護士工作細節多,范圍廣,護理工作缺乏針對性[14]。
無縫隙護理是旨在規范臨床護理流程,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而實現的連續、固定、整齊、高效的護理模式[15]。有研究發現,無縫隙護理模式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手術治療及病人滿意度,降低圍術期不良反應,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具有積極的意義[16]。本研究結果發現,無縫隙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病人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狀態評分,提示該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表明無縫隙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手術效果,此外無縫隙護理模式組病人的滿意度顯著升高。推測無縫隙護理作為一種全面、精細的護理模式,貫穿于圍術期全程中,有助于避免護理過程中遺漏細節,提高護理水平。本研究圍繞病人實施無縫隙護理方法,確保護理工作不僅僅在時間上無遺漏,護理效果能不間斷的延續,進而提高護理質量,而且能幫助醫生對鼻竇炎進行順利治療,協助手術工作提高治療效果[17]。
綜上所述,本研究針對鼻竇炎圍術期病人,采用無縫隙護理模式發現可顯著提高病人圍術期生存質量,提高病人的護理滿意度,具有積極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