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軍,梁 敏
(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為遼寧、河北、山東和天津三省一市所環繞,上承黃河、海河和遼河三大流域,下接黃海、東海生態體系,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渤海沿岸江河縱橫,不同體型的河流約40條,因此形成了六大典型生態系統,分別是雙臺子河口生態系統、渤海灣生態系統、灤河口-北戴河生態系統、萊州灣生態系統、黃河口生態系統以及錦州灣生態系統。然而由于近年來環渤海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過度和無序地開發海洋資源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造成渤海海域水質污染嚴重、典型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環渤海地區的人居生存環境,同時阻礙了渤海資源環境的持續開發和利用。因此,探索渤海典型生態系統恢復機制,有利于維護渤海海域生態系統的良好運行,同時又能確保其海洋生態服務功能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是實現渤海海洋生態系統內部平衡、促進渤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地區13座沿海城市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生態、顯著的地緣優勢及突出的戰略地位迅速進入了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大量的濱海工業區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①王眾、王桂清:《探究渤海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與保護對策》,《環境與發展》2018年第2期,第71-73頁。,隨之而來的是陸源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等污染物排放入海,造成海水水質受污染狀況持續加?、诓苡罘濉O霞、于灝、林春梅:《淺談渤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與保護對策》,《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年第1期,第104-108頁。。據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渤海海區污水排放量高達68720萬噸,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21560平方千米,較上年同期增加2820平方千米;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3330平方千米,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灤河口等近岸海域一年四季中都有被發現劣四類水質,且呈現向海灣中部海域蔓延的趨勢。然而在2001年的海洋環境報告中,渤海劣四類水質污染海域還僅局限在遼東灣、渤海灣近岸局部海域。
由于陸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渤海海域水質富營養化情況嚴重。據統計,2018年渤海海域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共計4250平方千米,其中重度富營養化海域面積為370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遼東灣和渤海灣。而在2017年的海域環境質量統計報告中,渤海灣為中度富營養化,遼東灣僅為輕度富營養化,可見渤海海域富營養化程度進一步加劇,水質狀況堪憂。根據海域入海河流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環渤海地區三省一市入海河流水質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富營養化主要來源于超標率大于30%的要素,包括化學需氧量(52.8%)、氨氮(32.1%)、高錳酸鹽指數(50.9%)、總磷(39.6%)、五日生化需氧量(32.1%),三省一市入海河流斷面水質情況詳見表1。

表1 2018年環渤海三省一市入海河流斷面水質類別比例及主要超標要素(單位:%)
陸源污染物排放、海洋灘涂圍墾、填海造地、攔海修壩等活動對渤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成極大損害①徐勝、張鑫:《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資源環境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2期,第366-369頁。,阻礙了海洋生態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2010年以來,渤海重要的河口和海灣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處在亞健康和不健康水平上波動②梁斌:《渤海生態環境狀況與管理對策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2019第二卷,第690-696頁。。2018年監測數據顯示,環渤海區域內六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即雙臺子河口生態系統、渤海灣生態系統、灤河口-北戴河生態系統、萊州灣生態系統、黃河口生態系統以及錦州灣生態系統均為亞健康狀態(如表2所示),與往年相比狀況有所改善,但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在環境污染和資源不合理利用等生態壓力下仍面臨嚴峻挑戰。渤海海域生態系統結構偏向單一,浮游植物、浮游動物以及大型底棲生物物種數量在全國四大海域中均最低;渤海生物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破壞、退化嚴重,捕撈壓力不斷增加,漁業資源出現衰退,魚卵仔魚密度過低,魚類群落結構簡單化③馬明輝:《渤海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及對策建議》,《中國海洋報》2017年8月16日第2版。。

表2 2018年渤海典型生態系統基本情況

注:數據來自《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海洋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空間,由此各地政府頻頻“向海要地”,順岸圍海造地、灘涂開發等工程項目不斷上馬。環渤海地區為我國大規模圍填海造地最為集中的區域,約占全國圍填海造地總規模的1/3,其中河北曹妃甸區域圍填海造地2萬公頃,天津濱海新區圍填海造地近3萬公頃。高強度圍填海造地使得渤海地區大量的自然海岸線遭到占用和破壞,導致自然海岸線比例急劇縮減,尤其是渤海灣、黃河三角洲及萊州灣的變化幅度最為顯著,目前渤海區域自然狀態海岸線比例已不足原有海岸線長度的1/4①黃杰、索安寧、孫家文、尹晶:《中國大規模圍填海造地的驅動機制及需求預測模型》,《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13-18頁。。圍海造地對海岸結構和潮流運動造成直接影響,導致海岸水動力條件大幅改變,水體攜沙能力降低、海灣淤積加速,加之風暴潮頻度增大,渤海海岸遭受嚴重侵蝕。由于圍海造地占用大量沿海灘涂濕地,造成環渤海地區自然濕地面積也出現大幅萎縮,其中以盤錦濱海濕地、天津近岸濕地和黃河三角洲濕地破壞最為嚴重。此外,圍填海造地、灘涂開發等項目的實施還造成了近海底質條件和海域底棲生物生存條件的變化②侯西勇、張華、李東、侯婉、宋洋:《渤海圍填海發展趨勢、環境與生態影響及政策建議》,《生態學報》2018年第9期,第3311-3319頁。,底棲棲息地損失和破碎化使得底棲生物數量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近年來,“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的大力實施為環渤海地區的生態治理和修復做出重大貢獻,國家先后在三省一市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開展海岸帶生態修復、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海島海域生態修復等方面工作,對改善渤海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推動三省一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對于渤海灣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沿線城市采取的措施有:
營口市開展了浮渡河口沙壩-潟湖藍色海灣整治、營口鲅魚圈月亮灣生態修復、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藍色海灣整治等項目對沙灘岸線及濕地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與修復。其中,于2020年2月啟動的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生態修復項目,不僅通過拆除圍海養殖池埂和堤壩、廢棄房屋以修復岸線恢復自然岸線,還將建設海岸防護帶558米,補植翅堿蓬、檉柳和蘆葦以及增殖底棲生物以修復濱海濕地。
天津市于2019年制定并開始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規劃期從2019年至2035年,計劃實施整治修復項目30多個,包括灘涂修復、岸線整治、設置岸邊人工步道、建設沿海濕地公園等。通過“退養還濕”、“退養還灘”的方式,采取清淤、恢復濕地植被、岸線修復等措施,恢復自然灘涂(或濕地)景觀面貌,恢復自然岸線和原有潮溝水系,改善動物棲息生境和生物資源養護,逐步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截至2019年底,南港工業區生態濕地公園和中新生態城遺鷗公園一期生態建設項目已完成,臨港經濟區公共岸線生態修復整治工程已完成600米試驗段岸線修復。
對于灤河口-北戴河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沿線城市采取的措施有:
河北省唐山、秦皇島、滄州三市通過“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以及“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以灤河口、北戴河口、灤南濕地、黃驊濕地以及所轄渤海灣海域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濱海濕地修復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監控工程,2020年底前將河北灤南濕地與黃驊濕地選劃為自然保護地,渤海濱海濕地修復規模不低于800公頃。其中,秦皇島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爭取到中央藍色海灣整治項目資金3億,用于海岸整治修復工程、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監控工程建設。針對重點海岸侵蝕、河口海域、淺海養殖區及水生生態、陸源面源等整治與修復項目,率先實施“河長制、灘長制”,海水質量和陸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到2020年秦皇島市整治修復岸線將新增14公里。
對于萊州灣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沿線城市采取的措施有:
濰坊市近年來通過“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南紅北柳”以及“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開展了濰河、白浪河、彌河、老河、小清河等河流入??诤0稁鷳B修復、萬畝生態鹽松防護林建設、海景路南側濕地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修復項目。其中,白浪河入??诤0稁ЬC合整治項目在滿足白浪河防洪要求的條件下,采用由陸地向水面梯田式自然過渡的設計,修復原有受損岸帶及植被,打造自然防洪、防潮的生態環境;濱海旅游度假區“南紅北柳”生態示范林項目,通過推廣種植具有強鹽堿改良功能的喬木型檉柳—鹽松,來提升沿海防護林成活率、增加沿海生物多樣性。
煙臺市2018年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對芝罘區幸福北側海岸約3600米及夾河口東側海岸約2700米進行了近岸構筑物拆除與清理、沿岸垃圾清理及海灘修復、恢復濱海濕地52.5萬平方米、種植綠化42.89萬平方米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對于黃河口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沿線城市采取的措施有:
東營市通過“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國漁政亮劍”等行動以岸線濕地修復、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漁港環境綜合整治等為重點,深入推進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代表項目有: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墾東咸水溝區域退養還濕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海岸帶生態環境整治修復項目。針對岸線的修復工作,要求清除向海一側1公里范圍內的違規和臨時建筑物,對淤泥質岸線、三角洲岸線以及濱海旅游區等受損岸線,通過退養還灘、拆除養殖堤壩等方式,拆除占用優質岸線的養殖池塘、鹽池、小型漁船碼頭等人工設施;到2020年,渤海岸線整治修復不少于3公里。目前東營市順利推進渤海綜合治理行動34項重點考核任務,2019年新建人工濕地7處,完成河口海灣整治修復面積222公頃。
百余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三農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人。其中,鄉村教育的困窘,從一個側面折射了近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困苦和無奈。近年來,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專著和論文頗多,但相對而言,對近代中國鄉村教育實際狀況的探討仍顯薄弱,本文擬作補充。①
對于錦州灣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沿線城市采取的措施有:
錦州市于2016制定并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方案,整治修復項目涵蓋了對受損島、橋、岸、灘的全面修復,目前已完成翅堿蓬種植、海岸帶整治修復、岸線整治等10個項目。代表項目有:大、小筆架山海島生態修復工程,恢復和保護“天橋”自然景觀,象鼻山、夢藍灣、老龍頭岸段受損岸線修復,大凌河口濱海濕地灘涂植被恢復項目。其中,大筆架山海島修復主要通過島嶼巖石邊坡加固、導流明溝和攔石墻修建、山體綠化等措施,遏制山體崩塌風險,恢復大筆架山島嶼山體景觀。
葫蘆島市陸續在興城市、連山區、龍港區、綏中縣止錨灣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其中龍港區“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主要包括龍灣海濱景區(月亮河入??冢┉h境治理項目、三河入??冢斏剑竦毓珗@修復項目和望海寺碼頭及海濱浴場環境治理項目。項目分區段總計修復龍灣海濱生態岸線4.5公里,增加和修復灘涂面積30公頃;修復三河入海口(龜山)濕地公園生態海岸線15公里,增加和修復濕地面積320公頃;拓寬望海寺碼頭防浪堤,治理周圍山體面積5000平方米。
對于雙臺子河口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沿線城市采取的措施有:
盤錦市自2016年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涉及生態島礁建設、海岸整治修復與生態廊道建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監測能力建設、濱海濕地植被種植、近岸構筑物清理與清淤疏浚整治六大工程。代表項目有:濱海濕地生態站建設、鴛鴦溝國家級海洋公園生態修復、鴛鴦島岸灘廢棄物清理和清淤工程、遼河口西側濱海濕地修復。其中作為島礁建設工程的重點,鴛鴦島周邊共清理廢棄工程殘留物43萬立方米,增設鴛鴦島生態監測站,通過對海島周邊海域水深地形、野生動物資源、潮間帶沉積環境等情況的勘察,采取針對措施恢復水文動力和海域生態平衡。
通過梳理渤海典型生態系統修復進展情況發現,環渤海區域的海洋生態修復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但由于渤海生態修復整治工作起步較晚,相關修復模式、統籌協調以及資金來源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進一步完善。
環渤海地區涉及三省一市共計13個沿線城市,目前這些城市所實施的各類渤海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均是以所在省市為主導,各自制定治理修復策略規劃,尚未建立三省一市區域聯動的生態修復體系。由于行政區域跨度大、職責權限分散、海洋與環保管理部門多、協調聯動機制不完善①曹宇峰、孫霞、于灝、林春梅:《淺談渤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與保護對策》,《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年第1期,第104-108頁。,使得渤海生態修復工作呈現分散化、系統性的特征,而各省市的生態修復工作范圍又多停留在轄區內的局部區域和末端治理,海洋生態環境整治處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此外,各省市對渤海生態修復的規劃缺乏整體統籌布局,實施周期較短,不足以支撐典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恢復和演替,阻礙了各修復項目累積效應最大化的實現。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南紅北柳”和“生態島礁”等工程對于渤海典型生態系統的修復都依靠于中央財政資金以及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生態修復工作的支持資金來源過度單一,尤其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海洋生態修復工作是一項工期長、投入大且復雜性高的工程,地方財政面臨較大壓力,一旦生態修復項目的配套資金未及時到位,就會中斷生態環境恢復工程的持續推進,生態修復的累積效果則會難以體現??傮w而言,目前針對渤海生態保護修復的多渠道融資機制尚未建立,資金籌措來源缺乏多元性,過度依賴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未能通過投融資公共平臺吸引環?;?、民間資本等的多方支持,要建立生態修復資金籌措的長效機制還需在現有基礎上豐富生態修復資金來源。
海洋生態修復的計劃與實施,既需要前期對海岸帶、濕地、海島等典型生態系統的污染及受損狀況進行全面的監測調查,也需要對修復項目的施工質量、實施進程以及修復成效進行動態監測與評估,同時要對生態治理修復工作落實不到位、忽略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進行開發決策而導致海洋生境損壞的相關部門及領導進行追責處理。目前,環渤海地區三省一市針對典型生態系統修復而配合開展的跟蹤監測、野外實驗、修復成效評估等監測調查手段較為缺乏,監測預報網絡體系尚不完善,對典型生態系統的生境監測站點仍需增加,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和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海洋生態修復管理的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機制尚未形成,同時,海洋環境污染和破壞成本低,懲罰力度小,導致對渤海生態環境破壞、過度開發等情況屢禁不止,海洋環境執法力度需進一步加強。
渤海生態修復的全面起效涉及河口生態系統和海灣生態系統的海岸線、濕地、灘涂及海島等多個空間領域,海陸間頻繁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使其互為依存,建立陸海統籌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機制是恢復渤海典型生態系統功能的必然選擇。對于渤海海域生態脆弱的典型生態系統,堅持陸海統籌、岸上與岸下聯動,以陸源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藍色海灣”“南紅北柳”和“生態島礁”等重大修復工程,綜合整治海洋生態環境,以典型生態系統之間關系和生態系統內部群落結構特點為依據,系統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通過水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恢復、植被增植等措施,增強海洋的自凈和修復能力,改善渤海海域河口和海灣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海陸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可持續運行,穩定和維護典型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保障海洋生態系統安全。
環渤海13座沿海城市的各級政府以及環保、海洋等涉海機構應增強協調合作,建立完善的渤海生態修復的聯動機制,從系統修復的角度全面統籌、共同推進渤海海域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規劃。為實現三省一市跨部門、跨行政區的陸海統籌和協調合作,可采用區域海洋管理制度,建立渤海海洋生態修復委員會。該委員會將作為權責主體,圍繞渤海海域內海岸線、濕地、海島等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對各三省一市相關部門進行統一調配。委員會將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統籌制定渤海海域生態修復計劃、明確生態修復目標、統一生態恢復標準、恢復技術手段①馬英杰、于曉華:《美國<墨西哥灣恢復法>特點及其對我國海洋生態修復的啟示》,《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2期,第59-64頁。,監督管理生態修復資金使用并對已完成項目效果進行核驗。渤海海洋生態修復委員會將通過對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協同管理和權責分配,凝聚渤海生態系統修復的合力。
為保障海洋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推進,渤海生態修復資金的融資機制應從單純依靠政府財政向渠道多元化轉變,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新模式。一方面,三省一市將整治修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強化渤海生態整治修復的資金支持,完善生態修復資金審批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現有資金政策和渠道,在爭取中央及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的同時,探索多渠道的融資模式,依托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吸引環保基金、民間資本等參與渤海生態修復工作,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為渤海生態修復資金提供強力保障。
環渤海三省一市可通過聯動共享機制,共同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與執法監查工作,從源頭上遏制渤海海域生態系統遭受污染和損壞,為生態修復成效的完全發揮提供可能。在海洋環境調查監測方面,環渤海沿線城市需進一步完善現有海洋監測預報網絡體系,在生境脆弱的典型生態系統增加監測站點及監測浮標,引進高新技術提升海洋環境監測能力;針對監測獲取的關于海洋環境質量、流域斷面、陸源排污等重要數據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同時與海洋預報中心聯網,著力構建完整的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信息平臺,使三省一市的海洋、環保、水務等涉海部門間共享渤海生境信息,推進渤海海域生態環境的共同治理與共同修復。在海洋生態修復的監督與管理方面,應通過建立“河長制”、“灣長制”等制度明確劃分各省市的生態保護與修復職責,統籌制定海洋生態修復評估考核標準,加強對環境綜合治理、生態修復施工進度、施工質量的監督與考核,并將其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體系。在海洋環境執法方面,建立覆蓋渤海沿線各省市、各典型生態系統的海洋環境執法機制,在岸線開發、海島管理、濕地保護等重點領域,強化對各級涉海部門和執法單位工作情況的監督管理,強化責任落實,對失責失職以及違法違規、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決策并造成嚴重后果的相關部門及領導進行追責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