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瑜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師徒關系是影響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基本要素,近幾年現代學徒制師徒關系成為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從制度完善、校企合作、組織績效等角度闡述師徒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Wanberg,Welsh &Hezlett,2003;韋世友,2018)。將師徒關系作為前因變量,以學徒為結果變量研究工作績效的較少,關于內在驅動的要素,比如幸福感的研究則少之又少。現代學徒制學徒邊工作邊學習(趙鵬飛,2014),承受著學業和與工作帶來的雙重壓力。對他們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主觀幸福感顯得尤其重要(周正,李健,2010)。良好的師徒關系,有助于學徒化解負面情緒,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賴曉紅,2005;蒙俊健,2012),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李銘潔,2019)。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方法,選取廣東省三所高職院校在崗的216名現代學徒制學生為調查對象,探究現代學徒制師徒關系對學徒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現代學徒制師徒關系是企業師傅與學生(學徒)間形成的一種基于倫理道德規范的教育關系、生產中的互動關系及私人交往關系等的總稱(陳旭,2017)。
個體與所在工作場所產生的交互作用會為個體及組織帶來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作用。Thorndike(1934)用職業滿意度來評價職業成功,也是最早對職業成功進行研究的學者。Greenhaus 等(1990)指出,職業成功是個體對工作的滿意度,反映個體在工作經驗中積累的積極心理或期望職業成就的達成情況(Seibert,et al.,2001;Ng,et al.,2005;閆 文 昊 ,2018)。在無邊界生涯時代,主觀評價標準比客觀標準更為重要(Weick,1996;Heslin,2005)。因此,本文采用主觀職業成功。Diener(1984,1997)認為主觀幸福感即個體依據自己對生活的預期規劃,對其生活狀態的總體上的評價。主觀幸福感反映了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適應狀態(Diener,Oishi,et al,2003;丁新華&王極盛,2004)。
(1)師徒關系與學徒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師徒關系在職業期望、職業滿意度、生活滿意度等方面都有可能對學徒產生影響(Allen,et al.,2008;Eby,et al.,2008;Underhill,2006)。現代學徒制師徒關系不僅體現教育關系,還體現了生產中的互動關系(陳明昆,2016)。在互動中,師傅與學徒建立“朋友”關系(Williams、Ratima & Grant、Holland,2013),給予學徒更多心理上和經歷上的幫助(Ragins,1990;Russell& Adams,1997;關晶,2019)。幸福感是個體按照自定的標準對生活質量做出的整體性評價(Wang,Mei, Tian,& Huebner,2016)。良好的人際關系滿意度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張靈,鄭雪,等,2007)。現代學徒制的在崗學徒正處于事業初創期,他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水平代表著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李銘潔,2019)。一般來說,個體對生活的滿意度越高,主觀幸福感就會越強烈(郭翠蘭,2009)。幸福感較高的青少年比同齡人體驗到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并且對未來生活抱有更高的期望(Eryilmaz, 2011)。基于此,提出假設1:
H1:師徒關系和學徒的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
(2)職業成功對師徒關系和主觀幸福感的部分中介作用。職業成功是個體加入組織最重視的因素(Cappelli,2000),關系到個體的職業成長(Ng,et al.,2005)。主觀職業成功是個體對工作的滿意度,反映了個體對自身實際或期望的職業成就情況,據此開發的衡量標準稱之為職業滿意度量表(Greenhaus等,1990;Boudreau&Seibert,2001)。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個體職業發展前景或職業成功有重要影響。人際關系通過影響社會資本影響一個人的成就(Column,1988)。成員的交換關系對職業成功有顯著影響(王牟,2009)。其中,師徒關系對學徒的職業成功顯著正向相關(童俊,王凱,韓翼,2018)。師徒之間的互動頻率、互動質量與徒弟工作滿意度正相關,師徒間的互動頻率或者互動質量越高,徒弟的工作滿意度也越高(Ensher & Murphy,1997)。通過比較研究發現,相對于沒有師傅指導的員工而言,有師傅的員工會獲得更多積極的內在成果,比如:更高的職業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等。良好的師徒關系不僅有助于徒弟獲得支持、庇護和提供信息支持,也增強了徒弟的職業期望和滿意度(Allen et al.,2004;周小虎等,2009)。基于此,提出假設2:
H2:職業成功對師徒關系和學徒主觀幸福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依據對文獻的整理和相關變量之間的假設關系,構建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師徒關系與學徒主觀幸福感的概念模型
本文面向廣東省高職院校在崗的現代學徒制學生,通過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三所學校的校內班級指導老師發放問卷。一共發放226 份問卷,回收問卷216份,回收率95.58%,其中有效問卷213 份,有效率98.61%。
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基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設計了本文的問卷。
(1)師徒關系量表。本文采用陳旭關于現代學徒制師徒關系的量表,共6 個項目,典型的測量條目如“在對你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師傅會主動向你演示操作示范”,“在對你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師傅會和你討論職業生涯發展問題”。
(2)主觀幸福感量表。本文采用Diener、Emmons、Larsen 和Griffin(1985)開發的量表來測量在工作場所中的整體生活滿意度。典型的測量條目如“在公司中,我的生活接近于理想狀態”和“我非常滿意我的公司中的整體生活”。
(3)職業成功量表。本文使用Greenhaus 等(1990)開發的量表,共5 個題目,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量表,主要表達徒弟的職業滿意度。典型的測量條目如“我很滿意在晉升方面已經取得的進步”,“我很滿意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已經取得的成功”。
(1)受訪者的基本特征。從表1 的結果可以看出,受訪的學徒男女比例較為均衡。
(2)調研問卷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變量、信度和效度見表2、表3。表2 中峰度和偏度均小于3,說明樣本數據符合正態分布。Alpha>0.85,組合信度CR>0.85 說明該測驗的結果內部一致性高。平均提取方差(AVE)>0.5,說明效度通過檢驗。
通過SmartPLS軟件運行模型,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圖2顯示,師徒關系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0.168,p<0.05),驗證了假設H1 成立。師徒關系、職業成功、人-組織匹配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p<0.05),這一結果為相關變量之間中介效應的檢驗提供了必要前提。

表1 受訪學徒基本特征

表2 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3 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圖2 人-組織匹配和職業成功對師徒關系和主觀幸福感關系的中介效應
運用邊緣檢驗檢測中介作用,具體數據見表4。t>1.96,說明存在中介作用。調解效果差異的值在0.2-0.8之間,說明假設H2的中介作用顯著。

表4 中介效應邊緣檢驗
本文將學徒工作的主要內在驅動力—主觀幸福感作為結果變量,理論分析師徒關系對學徒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師徒關系直接影響學徒的主觀幸福感,并且通過職業成功影響學徒的主觀幸福感。正如Dittmar(2014)研究結果所顯示的,客觀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存在諸如人-組織匹配、主觀職業成功等心理變量的中介傳導作用。因此,師徒關系的互動頻率越高、互動質量越高時,學徒們的幸福感也較強;學徒對工作的滿意度越高時,學徒感受到的幸福感也越高。
這個研究結果為校企雙方更合理的激勵學徒提供了科學依據。學徒進入工作崗位,面臨新的環境,一方面要適應新的社會環境、適應工作環境,另一方面在工作之余還要繼續完成學業。這要求學徒把握好工作-學業的平衡,在追求職業成功的同時,積極維護良好的師徒關系,與組織內部的同事和領導和諧相處,順利完成學業。
以上結果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提供了啟示。師傅和企業管理者不僅要關心學徒們的工作,還應該為學徒們的學業“減負”,實施降低學徒企業員工角色超載的管理策略,如提供休假機會、幫助學徒在工作場所附近完成課程學習,有助于凸顯企業的引導與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