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清龍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中學 2265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高中化學知識結構化過程中思維導圖應用研究》,課題立項號:GH2020099.
高中化學知識具有典型的實踐性、思維性、邏輯性與抽象性等特點,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還涵蓋大量細小零碎的知識點,他們在學習中極易遺忘,難以形成整體認知.在新時代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可運用思維導圖將有所關聯的知識相整合,這樣顯得結構化、可視化與有序化,發散學生的思維,并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使其形成穩固的知識基礎.
在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學目標起著明顯的指向作用,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質量,不僅是制定教學計劃的基本依據,還是評測教學成效的重要指標.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當科學運用思維導圖制定明晰、準確的教學目標,先羅列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與概念,引領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使其結合繪制思維導圖的常規步驟逐步完善,確保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最終促進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化學知識也顯得結構化.
例如,在進行“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學時,教師需事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為知識與技能: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的關系,摩爾質量與質量的關系,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含義,結合物質的量和粒子數量、氣體體積、物質質量、物質的量濃度相互之間的關系展開計算;過程與方法:通過建構物質的量的概念,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及其在化學研究中的價值.接著,教師根據課本中出現的知識點設計以下思維導圖,將教學目標變得更為結構化、清晰化,然后指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學習本單元的概念、重點和難點知識,了解各個知識要點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和聯系,使其在自我建構知識網絡時,體會到連接宏觀物理量和微觀粒子數的“紐帶”是物質的量,知道物質的量在化學計算與實驗中的運用價值,推動他們形成“微觀和宏觀”這一獨特的化學思維方式.

上述案例,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建立完整、豐富的結構化知識體系與框架,引導學生真正認知各個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使他們達到核心概念、認知思路與知識關聯的結構化.
高中生在學習化學知識過程中,通常面臨著難以系統性、結構性掌握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化學知識繁瑣零碎,教師可合理應用思維導圖輔助教學,將整個教學流程轉變成一個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高中化學教師要先確立本節課的關鍵詞,依據教學內容出現的順序延伸下級關鍵詞、節點與分支,引領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其圍繞各個關鍵詞探索化學知識的奧秘,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
在教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過程中,教師將關鍵詞確立為“硅”,包含以下三個分支:二氧化硅的性質,硅酸的制備和性質,以硅為核心的材料.課堂上,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沙子、石英、水晶、瑪瑙、光導纖維、玻璃等物品的圖片,提問:它們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學生討論中引出二氧化硅,使其討論物理性質,在思維導圖中二氧化硅分支下填上“熔沸點高、硬度大、難溶于水”.接著,教師設置問題:實驗室盛放NaOH溶液的試劑瓶為什么用橡膠塞而不用玻璃塞?量筒上的刻度是怎么刻上去的?引領學生研究二氧化硅的化學性質,包括性質穩定、不與水和一般酸發生反應,屬于酸性氧化物等,要求他們同樣補充到思維導圖中.之后,教師在課件中展示常見的硅膠制品,像硅膠手機套、按鍵、玩具、餐具和茶具等,設問:硅膠怎么制取?讓學生以二氧化硅為原料制備硅膠,設計和展示方案,并分組操作實驗,提取關鍵信息添加到思維導圖中.如此,教師應用思維導圖輔助課堂教學,有序呈現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顯得有條有理,指導學生圍繞硅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其初步形成用分類、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把各個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直觀、具體的展示出來,不僅能夠讓化學知識變得結構化,還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途徑.所以,高中化學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時,應當把本節課涉及到的關鍵詞拆分開來,提倡學生在小組內學習與研究某個或某些關鍵詞,完成自己所負責的思維導圖部分,然后組織他們各自展示本組的思維導圖,使其在交流互動中探究切磋,逐步完善知識結構,最終合作完成思維導圖.

這樣教師巧妙采用思維導圖設計課堂,指導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使其通過思考與討論繪制、完成思維導圖,幫助他們建立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增強理解和記憶效果.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在不斷完善與發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積極運用思維導圖讓化學知識結構化,為學生帶來新穎、有效的學習方式,逐步提高他們的化學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