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卿 王 冰
CT增強掃描技術通過向靜脈注入造影劑,增強影像觀察效果,便于作出病灶定性分析或明確診斷,檢查中造影劑需在短時間內到達峰值,因此多使用高壓注射器,而高壓注射器注射易出現造影劑外滲的情況,臨床上使用較為普遍的造影劑通常為硫酸鋇、碘制劑等高密度造影劑,一旦外滲,可引起局部組織炎性水腫,增加患者痛感。傳統的造影劑外滲治療方法通常為硫酸鎂稀釋液外敷,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中藥外敷在多種局部疾病的臨床治療具有良好效果,但在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的治療中報道較少[1]。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中藥外敷治療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7月于我院就診的60例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將入選者分為對照組(30例,硫酸鎂稀釋液外敷治療)、觀察組(中藥外敷治療)。對照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44~66歲,平均年齡(55.26±5.37)歲;體質量49.7~71.8 kg,平均體質量(61.48±6.33)kg;CT增強掃描部位:頭部6例,腹腔11例,盆腔13例;靜脈穿刺部位:前臂靜脈17例,肘正中靜脈6例,橈靜脈7例;腫脹面積<3 cm共8例,腫脹面積3~7 cm共17例,腫脹面積>7 cm共5例;外滲程度:輕度外滲21例,中度外滲5例,重度外滲4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5.29±5.42)歲;體質量50.3~72.4 kg,平均體質量(61.62±6.29)kg;CT增強掃描部位:頭部5例,腹腔13例,盆腔12例;靜脈穿刺部位:前臂靜脈16例,肘正中靜脈7例,橈靜脈7例;腫脹面積<3 cm共8例,腫脹面積3~7 cm共18例,腫脹面積>7 cm共4例;外滲程度:輕度外滲22例,中度外滲5例,重度外滲3例。2組年齡、性別、體質量、外滲程度、靜脈穿刺部位、CT增強掃描部位、腫脹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依據《中醫外科學》[2]中陽證,為急性發作,腫脹形勢高起,腫勢局限,疼痛劇烈,舌紅、苔黃、脈數;火證、瘀證,表現為灼熱疼痛、遇冷痛減,患處腫脹,有腫脹、血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CT增強掃描中出現針刺部位腫脹、皮膚蒼白、皮膚水泡等情況,腫脹部位可累及整個上肢;②意識清楚,可配合治療者;③肝、腎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皮膚感染者;②藥物過敏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嚴重器官功能衰竭。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協助患者抬高患肢,冰敷肢體腫脹處,并及時給予藥物濕敷處理。對照組給予50%硫酸鎂溶液(規格:10 ml∶2.5 g,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2023415),充分浸潤無菌紗布,確保無滴水,輕、中度外滲者使用1~2塊無菌方紗布,折疊成四層進行局部濕敷,重度外滲者使用4塊無菌方紗布,完全展開逐層平鋪敷于腫脹處,濕敷范圍超過外滲面積1 cm,使用保鮮膜包裹紗布,保鮮膜大小超過紗布上下范圍2 cm,并使用膠布將兩端固定,濕敷時間1 h/次,2次/d,中間間隔4 h以上,共濕敷7 d,每次濕敷前均需進行外滲程度評估,根據具體情況使用紗布。觀察組給予中藥外敷,組方如下:貝母10 g,乳香10 g,皂角刺10 g,赤芍10 g,三七6 g,碾壓呈粉末,使用紅花油(規格:每瓶裝16 g,湖北東信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19994031)調勻,局部濕敷,濕敷范圍超過外滲面積1 cm,2次/d,共濕敷7 d。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癥狀消退時間,包括水泡消退時間與腫塊吸收時間。②治療前及治療7 d后,依據面部表情疼痛量表[3]評價2組患者疼痛情況,分為0級:無疼痛感;1級:偶爾感覺到疼痛,對日常生活未造成影響;2級:有疼痛感,但可進行散步等輕微活動;3級:有疼痛感,不能進行長時間活動;4級:有疼痛感,不能進行除如廁外的其他活動;5級:痛感劇烈,難以進行自主活動。③比較2組靜脈炎發生情況,依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判斷標準[4],對靜脈炎進行分級,0級:無臨床癥狀;1級:局部發紅,可伴疼痛;2級:局部疼痛,伴發紅、腫脹;3級:局部疼痛,伴發紅、腫脹,形成條索樣物,有條索狀靜脈出現;4級:局部疼痛,伴發紅、腫脹,條索樣物長度>2.54 cm,流出膿液。總發生率=(總例數-0級例數)/總例數×100%。
1.4.3 療效判斷標準治療7 d后,比較2組臨床療效,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治愈:皮膚腫脹消失,疼痛感消失,皮下硬結腫塊消退;好轉:皮膚腫脹消失,疼痛感消失,皮下硬結腫塊未完全消退;未愈:仍有腫脹情況,痛感較重,皮下硬結腫塊無吸收跡象,甚至有蔓延趨勢。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消退時間觀察組水泡消退時間及腫塊吸收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例,
2.3 疼痛分級情況治療前,2組疼痛分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分級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疼痛分級情況 (例,%)
2.4 靜脈炎發生情況觀察組靜脈炎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靜脈炎發生率30.00%(9/30)低于對照組56.67%(17/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44,P=0.037)。見表4。

表4 2組患者靜脈炎發生情況比較 (例,%)
CT增強掃描中通常需要進行動脈期與靜脈期的二期掃描,或是動脈期、靜脈期及實質期的三期掃描,要求短時間內注入劑量充足的造影劑,而人工注射方法不能滿足臨床要求,現多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而目前尚無方法可完全避免造影劑外滲,一旦發生造影劑外滲,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控制腫脹情況,緩解患者疼痛。硫酸鎂溶液可舒張血管平滑肌,吸收水分,用于外敷有一定高滲、消腫及止痛的作用,但臨床發現其治療效果有限,實際操作中易出現紗布上水分蒸發的問題,且紗布變干后硫酸鎂可形成結晶,刺激皮膚,紗布也存在易脫落的問題,雖臨床中通過加用保鮮膜的方法給予改進,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分蒸發問題,但患者腫塊吸收效果仍不理想[6]。因此,需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造影劑外滲造成的腫脹、疼痛等臨床表現可參考中醫學中熱毒內蘊、血脈阻滯等情況治療,主因瘀血阻于經脈,痹著不通,使營血逆行受阻,而水津外溢,致肢體腫脹、疼痛,皮色發白,應以清熱解毒、化瘀通絡為治療原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疼痛分級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水泡消退時間及腫塊吸收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靜脈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以中藥外敷的方法治療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具有良好效果,可促進患者腫塊吸收,緩解疼痛感,提升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為,中藥外敷的組方內貝母具有清熱散結之功效,可用于治療一切瘡瘍腫毒[7]。乳香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及解毒散結的作用,可行血中氣滯,通達經絡,用于治療瘡瘍腫毒、瘡瘍潰破效果極佳[8]。皂角刺具有消腫托毒、排膿的功效,用于癰疽初起,能引之以消散[9]。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癰腫瘡瘍、瘀滯疼痛[10]。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軟堅化結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各種局部疼痛[11]。紅花油是一種中成藥,具有消結散瘀之效,其有效成分丁香羅勒油有局部鎮痛的作用,水楊酸甲酯可消炎、止痛、消腫,桂皮醛溫經、通脈、止痛,冰片清熱、散火、解毒、消腫、止痛。諸味藥材磨粉以紅花油調制成外敷之藥,操作較為便捷,用藥方式安全,可避免引起其他不良藥物反應,同時增加皮膚通透性,促進藥物吸,發揮積極的止痛作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化瘀通絡的功效。
綜上所述,中藥外敷法在CT增強掃描造影劑外滲的治療中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水泡消退與皮下硬結腫塊吸收,有效緩解疼痛感受,提升臨床療效,降低靜脈炎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