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沖
卵巢囊腫(Ovarian Cyst,OC)是婦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在較小病灶發展至建議手術切除病灶之間有一段“窗口期”,與其觀察等待,不如進行干預治療,能減除患者手術痛苦,且降低治療成本[1],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一定的優勢。筆者2015年6月—2019年6月采用自擬溫化消癥湯治療5.0 cm以下卵巢囊腫38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中醫內科門診患者76例,按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分為2組,各38例。治療組,年齡25~46歲,平均年齡(36.47±5.82)歲;病程最長3年,最短3個月,平均病程(18.65±7.70)個月;B超下囊腫最小2.2 cm×3.5 cm,最大4.6 cm×4.8 cm。對照組,年齡25~47歲,平均年齡(36.13±5.85)歲;病程最長3.2年,最短4個月,平均病程(18.94±8.97)個月;B超下囊腫最小2.4 cm×3.2 cm,最大4.5 cm×4.8 cm。2組患者年齡、病程、囊腫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婦產科學》[2]的診斷標準擬訂,①癥狀:下腹部不適感,或小腹墜脹,腹部略顯膨隆(卵巢囊腫早期可無明顯癥狀),可伴腰酸腰痛、月經失調、乳房脹痛等癥狀。②婦科檢查可觸及一側或雙側卵巢囊性增大,表面光滑,活動度可,按壓無疼痛。③經陰道B超檢查提示一側或雙側卵巢單純性囊性腫塊,直徑<5 cm,經超聲連續監測2個月或月經后復查囊腫無明顯縮小。④化驗血腫瘤指標CEA、CA125均在正常范圍。中醫辨證屬陽虛寒濕瘀阻型。證見:小腹包塊,按之柔軟,推之可移,小腹寒冷,可伴有小腹脹痛、隱痛;可伴帶下量多、色白、無穢味,經期推遲,或夾有血塊,舌淡或邊有瘀點,苔白膩,脈沉緩。
1.3 排除標準治療過程中出現卵巢囊腫蒂扭轉、破裂,發生感染、甚至惡變;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近1個月內曾服用其他相關藥物者;未按療程完成服藥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治療組予自擬溫化消癥湯加減治療,基本方組成:桂枝10 g,茯苓30 g,焦白術10 g,炙甘草6 g,鹿角霜(先煎)15 g,黃芪30 g,莪術10 g,炒薏苡仁15 g,敗醬草30 g,制香附10 g。隨癥加減:合并子宮肌瘤者,加皂角刺10 g,炮山甲(先煎)6 g;伴經前乳房脹痛者,加荔枝核10 g,橘核10 g;伴腰酸者,加杜仲10 g,桑寄生10 g;伴小腹下墜感者,加升麻10 g,枳殼10 g;伴月經淋漓不盡者,加益母草15 g,澤蘭10 g;伴白帶偏多者,加白芷6 g,山藥30 g等。每日1劑,水煎2次,煎取藥汁約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經期停服。對照組口服桂枝茯苓膠囊 (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Z10950005)治療,每次0.93 g,每日3次。飯后服用,經期停服。1個月為一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用藥過程中2組均禁止使用其他治療方法。飲食忌生冷、油膩、辛辣等。
1.4.2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行陰道B超檢查,觀察2組患者的卵巢囊腫大小,同時觀察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相關體征及伴隨癥狀的變化,進行評估記錄。
1.4.3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相關內容制定。治愈:治療后臨床主要癥狀及相關體征完全消失,經陰道B超及婦科檢查卵巢囊腫消失;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婦科檢查及經陰道B超檢查卵巢囊腫縮小50%以上;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或減輕,婦科檢查及經陰道B超檢查卵巢囊腫縮小,但不達5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婦科檢查及經陰道B超檢查卵巢囊腫無變化,甚至增大。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治療組的治療治愈率44.7%、總有效率為9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療治愈率21.1%、總有效率55.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卵巢囊腫大多數為良性,臨床以黏液性及漿液性囊腫多見,西醫目前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患者內分泌不穩定、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等因素有關。如不積極干預治療,可產生小腹不適、腰酸、月經淋漓不凈等,甚至影響育齡期婦女生育功能。且本病可出現囊腫破裂、蒂扭轉等,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相關文獻記載,約有10%的卵巢囊腫可發生蒂扭轉[4],而導致婦科急腹癥,所以需要及時干預治療,而西醫治療本病一般建議手術切除,但是手術風險、局部創傷均比較大,且囊腫術后容易復發,后遺癥也較多,不易為患者所接受。
在中醫學典籍中無卵巢囊腫的病名,根據其臨床所見癥狀及體征,當屬“癥瘕”“痰飲”“腸覃”等范疇。最早見于《靈樞·百病始生》:“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婦科玉尺》云:“癥瘕者,婦人患此,大約皆胞胎生產、月水往來,血脈精氣不調及飲食不節、脾胃虧損、邪正相侵、積于腹中之所生”。本病病因病機多由素體陽虛,或者房勞過度或月經期、產后等不注意攝生,寒邪之氣外侵,損傷脾腎之陽氣,陽失溫熙;平素飲食不節、憂思傷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又寒邪能阻滯胞脈局部氣機,氣滯而瘀,從而引起濕濁、痰飲、瘀血等蓄積阻滯互結于胞脈,日久而成卵巢囊腫[5]。筆者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核心病機:脾腎陽氣不足為本,寒濕、痰飲、瘀阻為標。治療當以溫補脾腎治其本,溫化寒濕、痰飲,活血消瘀治其標,標本兼顧。
自擬溫化消癥湯,以溫化為大法,達消癥之目的,正所謂“黎照當空,陰霾自散”。方中焦白術、茯苓、桂枝、炙甘草即《金匱要略》之苓桂術甘湯,具健脾溫化痰飲之功,取“溫藥和之”之意,合用鹿角霜,其含磷酸鈣、碳酸鈣、氯化物等,并含一定量雄激素,其味咸,具溫陽散寒,軟堅散結之功[6]。方中黃芪、焦白術、茯苓、炙甘草、炒薏苡仁等健脾益氣利濕,一則可健脾扶正氣,寓“養正則積自消”之意;二則可淡滲利濕,使邪有出路。方中莪術具破血、消積、止痛之功,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證實莪術油具有抗腫瘤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為莪術醇、欖香烯,欖香烯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7],配合敗醬草、桂枝等增強活血化瘀、消瘕散結之功。卵巢據解剖位置當屬足厥陰肝經循行之所,制香附主入肝經,古人謂“氣病之總司,婦科之主帥”,具疏肝理氣解郁之功,能引諸藥入肝經而直達病所。縱觀全方,共奏溫陽化飲、活血祛瘀、消癥散結之功,從而能促使卵巢囊腫的消散。
綜上所述,使用自擬溫化消癥湯的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使用桂枝茯苓膠囊的對照組,且能為患者免去手術創傷之苦,又節約了治療成本,值得臨床推廣使用。